-
总被人问到:
“为什么会回国?”
担心
孩子变成香蕉人、找不到根是一个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狭隘”的私人原因:那
就是,
万一我儿子将来酷爱思考,他的语言驾驭能力制约了他的思维深度了怎么办?听起来
很玄
乎是不是?且听我慢慢道来。
教授的提醒
儿子出生在柏林,
1
岁以后我们到了德国西部一座非常富庶、安逸并且没有排外倾向的
城市工作。我
们全家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再加上工作的稳定及优厚待
遇使我们几
乎不愿设想放弃它的可能性。也就在这时,一位曾在洪堡大学读博士并教中文的
教授来我
家做客,
看着我家刚会走路还不会说话的儿子问我:
“你想好了
吗,
给他哪门语言做
母语?”
我很疑惑
地问:
“这还用选吗?家里说中文,
外面说德语,
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双
语都进入母语区吗?”
于是,教授不紧不慢地为我讲述了她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凯的父亲和母亲都来自农村。在凯
2
岁左右的语言敏感期,一家人随父亲到日本留学读
研究生,于是凯被送进了日本幼儿园,在家里虽然父母也会和他说说中文,但由于母亲的不
善言辞、父亲在家的时间又非常少,所以,很快凯就能说非常流利的日语,中文则完全不及
日文的水平。
三年后,父亲到美国去读了博士,凯进入了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了日语环境,妈妈又不<
/p>
会日文,中文表达也跟不上,凯开始沉默了??又是三年过去了,凯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同龄
的孩子,可就在这时,他父亲的博士又读完了,又转至德国读博士后。
< br>
教授见到凯时,
他已经
10
岁了,
可
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当问他问题时,
看得出他很想
表达,
可是非常痛苦、
汗流浃背,
他支离破碎的语言系统中无论如何也整理不出完整的思路,
表达不清他想表达的
意思。他一句话中夹杂着各种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自己急得抓耳挠腮、
难过到泪流满面,
真的非常可怜。
“母语区”和“强势母语”
这个例子太极端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沉下心来仔细
思考这个母语区的问题:
那些能够同时掌握多国语言的人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才能
做到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
够学好各门语言的?
教授告诉我:她认为凯的问题出在
2
岁开始学语言后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强势到能够帮助
他组织他的思维并表达出来,
进而我们做出了两个推断――
同时进入母语区的语言不论有多
少,主导思维的语言
只能有一个,即你的思维语言,我们姑且称他为强势母语;对这个强势
母语掌握的精深程
度决定你思维的深度。
多语言“天才”用什么思考
没过多久我所在的教育机构组织了一次多语言学习研讨会,会
上专门请来了十来个在至
少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们都无一例外地将几种
语言都运用得如母语一般淳熟,而且那天接触到的志
愿者中,有一位女士是在
4
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意大利人,外婆及
许多亲戚家的表兄妹们在一起是讲阿拉伯语的,而他们一家又生活在德国,周围大环境是德
语。
我就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混淆,于是问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尤其是那位在
4
种
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女士。她从小在德国长大,在
家说法语和意大利语,在外面说德语,在和
一些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说说阿拉伯语,
但显然阿拉伯语的运用能力最差。当问及她德
语和法语、意大利语哪那个最好。她认为德
语和法语一样,意大利语次之。
后来,我们忍不住追问:
“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用什么语言
”
,她仔细想过后回答:
-
-
-
-
-
-
-
-
-
上一篇: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下一篇:李岗小学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