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1 06:41
tags: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代扣代缴)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



关于「空间位移」的思考、想象与表达




作者:冯博一






200 5



04



0 1



14:04





来源



:未知






背景与缘由





当我在观看台湾的电影、


电视新闻,


或与台湾的人士接触交流时,


虽然都 是


用中国话来交谈,沟通也没有任何障碍,但说话的语调,一些词语的运用上,还


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台湾延续的是上世纪


2< /p>



30


年代的国语,

大陆实际上是一种


毛式语录的叙事方式。


这又不禁地使我想 到在五四运动之前,


我们使用的是文言


文,

之后,


白话文开始在叙述的表达中愈来愈广泛地运用,


尽管 文言文在向白话


文的转化过程中,


曾引起激烈的争论,


但现在白话文已成为我们的日常表达和书


面表述的习惯用语。

< p>
再比如,


自从互联网的出现,


上网一族的键盘也生 成蔓延出


了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文言文或我们现在通行的话语


方式,


只是说明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都会相应地产生不 同于以往的话语


和表达。作为艺术的表达也是如此,随着时间、历史的推移,人们对人文 领域认


知的深化和新媒介的发现与应用,


在样式上、

< p>
语言方式上的表达也随之发生一系


列新的变化。


这 是我对前卫艺术实验予以肯定和积极地介入的朴素态度,


也是我


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





提出「进与出,或之间」的展览主 题和策划这样的一个展览,只是我这种观


察角度的一种呈现。


因 为我以为,


独立策展人是把策展当作表达自己对当代中国


和世界 文化现实问题思考的一种手段来理解与运用的,


具有强化策展而产生的艺


术批评的社会化功能。


独立策展人作为一个连接创作、


艺术家与社会的媒介角色,


展览本身可以视为是策展人的作品,


而这一作品又是由整个展览和艺术家个人作


品集合而构成的。


相 对以往的批评方式,


这里增加了一个展览作为其批评的视觉


支撑 ,


一方面意味着策展人的主动介入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位置的提升,

另一方


面也拓展了艺术家在创作观念、


媒材的选择、


展示空间的有效利用上新的可能性。


展览视觉的现场感和直接性远远大 于以往传统批评的单纯文字叙述本身和图片


平面化的影响力。


这 也是策展人通过策划展览的方式促使中国前卫艺术相对广泛


地进入大众视野的一种社会化 努力。





随着中国


2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发展出一种最没有 意识形态的现


实生活。


图腾式的文化秀和非官方的艺术形态以及 政治戏谑的符号游戏已经令人


极度的审美疲劳。


当前国际政治的 风水已经改变,


战略敏感点已经迁徙到其它政


治地缘空间,


这必然导致中国艺术身份政治牌的贬值。


就中国国内来说,


文化传


统处在中空状态,


政治热度和敏感早已降 温,


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经验已经相当西


化,

追求物质化和娱乐化占据着日常生活的所有空间,


在精神上的皈依与寄托被


暂时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欲望所填充。


所以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拿出的 依旧是


后冷战时期意识型态的和传统的、


政治性的符号化作品,


那无非是在用一代和几


代人的艺术生命去维持一个虚假的中国想 象。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


今后未来的


中国当代艺术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这是我目前思考和关注的一个我以为重


要的问题或 忧虑。





那么,


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存在状态的某些变化以及在创作中出现的新现

< p>
象,


即空间位移过程中有着不确定的、


有待去思考 研究的问题,


是策划这次展览


的一个基本背景、缘由或切入点。





概念与阐释





近些年,


中国在物质与心理上的急速 变化和国际文化全球化的蔓延,


出现了


艺术家在生存、


创作空间上的不断位移的现象。


这种位移包括:


一是从以往的生


存地和文化环境到另个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迁徙、


暂住或定居,


如旅居海外的艺术


家徐冰、


蔡国强、


黄永砯等;


二是近些年中国的艺术家频繁地到世界各 地几个月


或半年、一年的在驻某地从事着创作和举办展览,以及类似

Workshop


形式的创


作、展示,如徐坦、宋冬、尹秀 珍、丘志杰等;三是在


80



90


年代先后旅居海


外,


近些年频繁回国,


在来往穿梭中或又回国定居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


如艾

< p>
未未、朱金石、秦玉芬、王功新、林天苗、管怀宾等。





如果按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这种 「空间位移」具有「第三空间」的概念特


性。从宽泛的方面考察,所谓「第三空间」(< /p>


The Third Space


),从物理的空


间来看,它是从以往原住地的家(私人空间)和单位、公司(公共空间)的空间


中解脱出来,所谓「第三」既非此亦非彼(


Neither the one nor the other


),


而是之外的,比如自然的环境、名胜景 点、沙龙、酒吧、咖啡馆、派对等等。这


是人们休闲、娱乐、交际的场所。


「第三空间」于焉诞生。时下学术界当红的哈


贝马斯从


18



19


世纪欧洲城市出发,提出 了「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概


念,


将欧洲近代化发生、< /p>


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放在一个颇令人意外的角度中进行解


释。在他看 来,欧洲当时的咖啡馆、报馆、沙龙、商会等是形成「舆论」的重要


空间,


是欧洲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空间功不可没。


在对生活方式的梦


想终于获得经济支撑的今天,中国人的第三空间逐渐与国际接轨亦趋 文雅而人


文,比如星巴克一进入中国,就抓住了中国的小资、白领们对新空间的追求。这


倒提醒我们:


空间可以是虚拟的,


但第 三空间不是一个脆弱经济基础和封闭国度


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 趋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与结果。





从文化意识的空间来看,


「第三空间」


意即


「移译的空间」



在「第三空间」


中没有统一性、一致性;在「第三空间」中固有的身份认同都将在被颠覆之后而


被重新定义、


重新解读。


这一概念对当前这样一 种崭新的全球文化的建构趋势作


出了恰当的描述。


「第三空间」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去理解这纷繁、复杂


的全球文化。由此还引申出「第三文化」 、「第三文化人」等概念。如「第三文


化」


是指新型的全球文化 ,


其中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调和,


还有传统文化与


现代文化的交融。


「边界创作」作为一种后现代话语,是由「第三空间」 推衍而


来,同时也是「第三空间」最有力的具体化表现。它通常是指在经济和文化的全< /p>


球化趋势下,


具有多重族籍身份或多种语言表述能力的艺术家以主 流和强势的话


语进行创作,以期传达一种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小」社会与「小」传统的地 方知


识和文化特质;


同时立足于


「边缘 化」


的创作优势去高度关注人类共享的生命体


验,在「跨文化」 的种种冲突中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6: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6543.html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