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
精
< br>)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1.
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1)
p>
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这个被
< br>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注意:
< br>a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b
没有特殊指明
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
为参照物
c
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
0
(2)
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
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相对静止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3.
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p>
②速度的公式:速度
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sv
,
v
表示速度,
s
表示路程,
t
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
/
秒
(m/s)
,常用单位为千米
p>
/
时
(km/h)
,
1 m/s=3.6 km/h
。
④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
(2)<
/p>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
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
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p>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
慢的程度.
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
公式
t=sv
进行计算,只要知
道公式
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
长度
(1)
< br>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
要
p>
“
三观察
”
:零刻
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
选、放、看、读、
记
”
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
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
物体,
(
a
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
b
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
c
对于厚刻度尺
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
直;在
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
单位组成。
(2)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
旋测微器等。
(3)
长度的单位
①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m)
,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p>
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
(km)
,比米小的有分米
(dm)
、厘米
(c
m)
、毫米
(mm)
、微米
(μm)
、纳米
(nm)
等.
②单位换算:
1
km=103m
,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
.
带单
位运算:
36cm=36×
1/100m=0.36m
5.
时间
(1)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s)
,其
他常用单位有小时
(h)
、分
(min
)
。
1 h=60
min
,
1 min=60
s
。
(2)
测量工具是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停表,日晷和沙漏是古代的计时工
具。
停表的使用:
第一次按按钮启动,
第二次为停止计时,
第三次为表针归零。
1
/
12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
精
) <
/p>
停表小刻度盘显示的是
min
大刻度盘显
示的是
s
图为
3min37.5s(<
/p>
分针在
3.5
~
4
间故秒针为
37.5)
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6.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和测量的人读取估计值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
不是错误,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错误是由于不遵
守测量规则或读取记录时粗心大意引
起的,是不应发生的,可以避免。
7
、特殊的测量方法
(1)
累积法:把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
即得
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
(2)
组合法(平移法)
:
方法如图
:(a)
测硬币直径;
(b)
测乒乓球直径;铅笔的
长度
圆锥的高度
(3)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
量
。如
(a)
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
(b)
怎样测量学
校到你家的距离
?(c)
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
a
p>
)
方法一:先用细线(或细绳)测量大楼的高度,然后再测量细线(
或细绳)的
长度.方法二:由于大楼不能分割或攀登,可以借助于一长度可测的木杆或人
自身的高度,根据物体与影长构造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
性质求得大楼的高度.
(
b
)
可以先
测量你一步的步距长度,
比如每个步距是
L
;
然后数出从你家走都学校的步次数
n
,就
可以得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
s=nL
.
(
c
)
p>
先用一条细棉线按照曲线走向对齐,再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
出棉
线的长度,最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曲线的实际长度即可.
(化曲为
直法可测圆的周长)
(4)
估测法
:
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
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用
< br>“
轮滚法
第二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
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
但是原来所发出
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2
/
12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p>
(
精
)
1
声的传播需要
介质
2
声以
波
的
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
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p>
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
/p>
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
介质的种类
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
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碰到障碍物后
被反射回来,
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
这样反射回来的
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
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p>
17m
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
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
过程中,
任何部分发生障碍,
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
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
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
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
发生损伤,
就会使听力下降,
叫做
传导
性耳聋
,
但还可以通过
其它途径将振动
传给听觉神经,
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
如果耳蜗,
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
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
p>
神经性耳聋
,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
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
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
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3
/
12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p>
(
精
)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
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
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
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
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
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
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
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p>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
是赫兹,
简称赫,符号为
Hz
3
频率高于<
/p>
20000Hz
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
2
0Hz
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
不是声
音的大小,
也不是声音的
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
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
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
/p>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
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
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
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
/
12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p>
(
精
)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
物理角度
来说,
噪声是发声体作
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
环保角度
来说,
凡是妨碍
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
无规律且杂乱
。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
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
波形是规则的;
噪声是由发
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
dB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的听觉是
20Hz--20000Hz
。
0dB
: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
< br>—
4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
,
声音不能超过
50dB
,为了保证工
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
/p>
超过
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
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
的噪声
,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
消化
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
的
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
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出)
;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
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
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
B
超”
。用
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
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
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
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
部器官的结构
显示在屏幕上,
根据图像,
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
了,
超声波探
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
X
光”
二:声与能量
5
/
12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p>
(
精
)
要点: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
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
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
冷的物体我们
说它的温度低,
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
它们的温度亦相同;
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
摄氏温度
:
(
1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C
”表示;
(
< br>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把一个标准大
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
然后把
0<
/p>
℃和
100
℃之间分成
< br>100
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
1<
/p>
℃。
(
3
p>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
5
℃”读作“
p>
5
摄氏度”
;
“-
20
℃”读作“零下
20
摄氏度”
或“负
20
摄氏度
”
二、
温度计
1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p>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
p>
、
刻度;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
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
,并估测液体的温度,
< br>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
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
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
要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读数,
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
的上表面相平。
三、
体温计
: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
范围:
35
℃~
42
< br>℃;分度值为
0.1
℃;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
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
< br>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
.
物质从
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
成固态叫凝
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
为液态叫
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
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
(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
非晶体没有熔点<
/p>
(熔
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晶体熔化的条件:
(
1
)
温度达到熔点;
(
2
)继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
(
1
)温度达到凝固点;
(
2<
/p>
)继续放热;
注意:
< br>(
1
)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
点相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
具体条件有关;
(
2
)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
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6
/
12
-
-
-
-
-
-
-
-
-
上一篇: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下一篇:201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与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