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提纲汇
总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
1
、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单位
(
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
/p>
m
表示。我们走两
步的距离约是
1m
,课桌的高度约
0.75m
。
(
2
< br>)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
km
、
d
m
、
cm
、
m
m
、
um
,
(
3
)单位换算它们关系是:
1km
=
1000m
=
10
3
m
;<
/p>
1dm
=
0.1m
=
10
-1
m 1cm
=
0.01m
=
10<
/p>
-2
m
;
p>
1mm
=
0.001m
=
10
-3
m 1m
=
10
6
um
;
1um
=
10
-6
m
。
3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刻度尺:
(一)使用前:做到三观察。
(
p>
1
)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在哪?是否磨损。
(
2
)观察它的量程。
(
3
)
观察它的分度值多少。
分度值越小,
准确度越高。
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最小刻
度决定。
(二)使用时:做到五对。
(
1
)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
2
)放对:尺的位置应放正,不能歪斜,其刻度
线应
紧贴被测物体,
零刻度线应与物体的开始
< br>端对准,
零刻度线磨损的,
要任选一点作
为零刻度线,
读数时:
结果应减去所任选
零刻度线以前的部分。
(
3
)看对: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
4
)读对:读数时,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
p>
还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
(
5
)记对:记录结果应包括准确值,
估计值和单位。
4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
1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
成可以
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
再测量出它
< br>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
数,
就可以得出小物
体的长度。
如测量
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
2
)平移法:方法
如
(
a
)测
硬币直径;
(
b
)测乒
乓球直径;
(
c
)测铅笔长度。
(
3
)
替代法:
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
尺直接测量
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
棉线法、滚动法。
5
、根据数值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的技巧:
p>
具体做法是:
数值后面的单位代表小数点前面那一位
数的单位,
从小数点后开始退,
退到数
值的倒数第二位,倒数第二位是什么
位,
该数值所用刻
度尺的分度值就是什
么。如:
256.346m
所用的刻度尺的分
度值就是
1cm
< br>。
34.567dm
所用的刻度
尺的分度值就是
1mm
。
二、时间
1
、国际单位:
:
秒
(S)
常用单位:时(
h
)
2
、测量工具
:
古代
: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
秒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3
、秒表的使用方法:三按
一按:
表针启动;
< br>二按:
表针停止;
三按:
表针归零。
三、误差与错误
1
< br>、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
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
1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2
)选择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
3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或者由于读
数记录时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物
:
1
、
p>
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被选
作标准的参照物我们认为它是假定不动的
;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的参照物是
地面或相对地面不
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
3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参照物相对位
置是
否发生了改变。
二、机械运动
:
1
、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
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
、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
p>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
存在的。
p>
2
、我们所说的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都是相对与别的
物体而言的。
3
、相对静止的特点:
(
1
)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
2
)两物体运动快
慢
相同。
4
、
相对运动的特点:
只要有一点不满足相对静止的特点,
p>
就是相对运动。
四、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步骤:
1
、选定一个参照物。
2
、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发生变化。
3
、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
p>
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于参照物
是静止的。
p>
第
3
节
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速度:
1
、
定义: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p>
2
、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
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单位:
(
1
)国际单位制中
m/s
(
2
)常用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
3
)换算:
1m/s=3.6km/h
换算技巧:
当
m/s
化
km/h
时,
原数值乘以
3
、
6
p>
;
当
km/h
化<
/p>
m/s
时,原数值除以
3
、
6
。
同理:
g/cm
3
化
kg/m
3
时,原数值乘以
10
3
;
k
g/m
3
化
g/cm
< br>3
时,原数值除以
10
3
。
(
4<
/p>
)
计算公式:
v
?
s
t
V
—速度—米每秒
(
m/s
)
s
—路程—米(
m
)
t
—时间—秒(
s
)
注意:
(
1
)用此公式计算,各物理量必须全部采
用国
际单位。
(<
/p>
2
)物理学上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
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
3
)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 br>1.1m/s.
三、
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
、注意:在匀速运动中速度始终不变。
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
四、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
p>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
=
< br>总路程
/
总时间
(
注意:中间的休息时间
也要算在总时间内
)
p>
3
、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平均
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
(
1
)平均速度不同与速度的平均值。
(
2
)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
长。
4
、特殊情况的平均速度求法:
p>
(1)
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路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2)
以不同的速度
经过两段相同的时间的平均速度
V
=
(
V1+V2
)
/2
(
3
)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
长+桥长。即:平均速
度
=
总路程
p>
/
总时间=车长+桥长
/
< br>总时间
.
第二章
声现象
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或发声体)
。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
传来的。固体、液体、气
体都能传声。
注意: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
15
℃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
s
。
注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速度一般不同,它与介
质的种类和温度高低有关。
具体是
V
固
>V
液
>V
气
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
而形成的。
注意:回声测距公式
S
=
1
2
Vt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
p>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
< br>及
其
他
组
织
传
给
听
觉
神
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
大脑,人就
听到了声音
.
2
、耳聋
: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
3
、
骨传导
: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
还可以经头骨、
颌
骨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
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
这种方法听到
声音。
4
、双耳效应
: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
朵的距
离一般不同,
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
刻、
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
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
应
.
第
2
节
声音的特性
1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音调:
(
1
)定义: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
2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
频率越高音调越
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br>(
3
)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
率越高。
3
、响度:
(
1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
/p>
(
2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
的远近有关。
(
3
)
物体在振动时,
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p>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内部结构决定的。人们根据
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
分人。
5
、区分乐音三要素:
(1)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
/p>
(
2
)高声大叫——指响度;
(
3
)高音歌唱家——
指音调。
6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
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
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
耳朵比原
声晚
0.1
秒以上。
(
2
)低于
0.1
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
强
。
(
3
)利
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第
3
节
声的利用
1
、声与信息:
(
1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位置和距离,根据
p>
这个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和雷达;
(<
/p>
2
)军事上利用雷达来进行探测定位和导航;
(
3
)
医疗上利用
B
超进行人体检查,
它是利
用超声波;
(
4
)利用地震产生的次声
波来判断地震位置。
2
、声与能量:
(
1
)医疗上利用超声波来除去人体结石;
(
2
)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
等精密仪器。
本章补充:
1
、往相同的瓶子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敲与吹时音
< br>调的变化规律是:
敲时发声体是瓶子和里面的水,水少
的音调高;
吹时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柱,水多的音调高。
2
、声的组成:
(
1
)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
0HZ
的声音,例:
蝙蝠,
超声雷达)
、
(
2<
/p>
)次声波(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
等能产生次声,核
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
(
3
)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三部分组成。
3
、
电影院墙壁上的
< br>“燕子泥”
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
第
< br>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p>
2
、噪声定义:
(
1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
p>
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度计
(
2<
/p>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原理
液体的热胀
液体的热
液
体的热胀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
冷缩
胀冷缩
冷缩
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玻璃泡
水银、煤
酒精
煤油、
酒精等
3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
等级。
内液体
油
注
意:
(
1
)
0
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刻度范
-
20
℃
35
℃
~42
℃
-
30
℃
~50
℃
(
2
)
30Db~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
3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
(
4
)为保
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
5
)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
声音不能超
过
50Db;
4
、减弱噪声的方法:
(
1
)
在声源处减弱
(
防止噪声产生
)
。
(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
/p>
(
3<
/p>
)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
1
节
温度
1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
单位:
(
1
)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
2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p>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 br>度,沸水的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
-3
℃读
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p>
3
摄氏度
(
3
)换算关系
T=t + 273K
3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4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p>
5
、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 br>
名称
实验室温
体温计
寒暑表
围
~110
℃
分度值
1
℃
0.1
℃
1
℃
构造
玻璃泡上部
玻璃泡上
玻璃泡上部
是均匀细管
部有一段
是均匀细管
细而弯的
“缩口”
< br>使用方
不能离开被
可
以
离
开
不能离开被
法
p>
测物体读数
人体读数,
测物体读数
使
用
前
要
< br>甩一甩。
6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p>
使用前:
a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
待测物体的
温度;
b
、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a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
壁;
b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
中稍候一会
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
、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
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清洗消毒时温度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应该用棉
花球擦洗,不能用沸水煮,不能用酒精灯烧。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
1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
、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热。
3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水、食盐、明矾、
萘和各种金属;
4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5
、熔化图象:
A
为非晶体熔化图像
D
为晶体熔化图
像
二、凝固
1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
、凝固过程中不断向外界放热。
3
、
凝固图象:
上图
B
为非晶体凝固图像
C
为晶体凝固
图像
11
< br>.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熔化
凝固
℃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4
、
上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晶体在
AB
段处于固态,
在
BC<
/p>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
共存状态,
CD
段处于液态;
而
D
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DE
段于液态,
EF
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处于固态。
注意:
(
1
)
晶体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
在熔点不变;晶体凝固时不断往外界放
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
2
)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非晶体没
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
3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
、汽化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
、汽化过程不断从外界吸热。
如:湿衣服变干
3
< br>、汽化的两种类型:
(
1
)
p>
、蒸发
(
2
)
、沸腾
4
、蒸发:
(
1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
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
2<
/p>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
的流动。
(
3
)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5
、沸腾:
p>
(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同时发
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2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
3
)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注意:水沸腾前,水中的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水
中气
泡由小变大。
6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二、液化:
-
-
-
-
-
-
-
-
-
上一篇:医学专业英语 阅读一分册 第一章
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