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学:
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
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
2)
测量时间:停表。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
、
测量体积(量筒、量杯)
、测量温度(温度计)
、测量
电流(电流表)
、测量电压(电压表)
、测量力
(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
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
m
,其它有:千
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μ
m
、纳米
nm<
/p>
。单位换算:
1km=103m
、
1dm=10-1m
、
1cm=10-2m<
/p>
、
1mm=10-3m
、
1
μ
m=10-6m
、
1nm=10-9m
。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
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
度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p>
①“认”
: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
: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
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
点。③“看”
: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
: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
: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⑥“算”
:对同一被测
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p>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
小量)
;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
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
(
m3
)
,其它有立方分米(
dm3
)
、立方厘米(
cm3
)
、
升(
L
)
、毫升(
mL
< br>)等。
(
1L=1000 mL
、
1L=1dm3
、
1 mL =1
cm3
)
7)
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
平
。
8)
控制变量法:先观察其中一
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
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
化。
二、运动的描述:
1)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
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
叫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
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
是静止的。
1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
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
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
物体时,
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不可选被研究物体做
参照物。
5)
相对静
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
)实例分析:小明坐火车、本与笔、风洞、空中加油、同步卫星。
三、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观众观点)
;通
过相同的路程
比较时间(裁判观点)
;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
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
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3)
速度: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匀速直线运
动的速度。
4)
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5)
速度公式:
v=s/t
,
v
速度:米
/
秒(
m/s
)
、
p>
s
路程:米(
m
)
、
t
时间:秒(
s
)
6)
速度单位:米
/
秒(
m/s
)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
/
小时(
km/h
)
,换算关系:<
/p>
1 m/s=3.6
km/h
7
p>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测得总路程和总时间两个物理量,带入速度公式即可。
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8
)关于计算:先明确条件信息,然后原始公式
-
导出公式
-
带入数据
-
得出结果。后两步
加单位。
四、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2)
机械运动→机械能;分子运动→内能;电子运动→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运动→
核能。
3)
光能
: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光能是一种可再生性能
源。
4)
机械能: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
物理量(即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做机械运动的
物体具有机械能
。
5)
内能:物体内一切微粒(如
分子做热运动)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6) <
/p>
电能: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泛指与电相联系的所有能量。
7)
化学能:物体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变成热能或
其他形式的能。像石油和
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时所放
出的能量。
8)
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者聚变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五、典型例题:限速标志、列车时刻表、分段运动、鹰追兔、电能来源
第三章
声
一、声音的产生:
1)
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br>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
声音也消失)
。
3)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振动一定能发声,发声不一定能听见。
注意区分声音的发生现象和声音具有能量现象两个知识点
二、声音的传播与接收:
1)
p>
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
,真空不能传播
声音。
2
2)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人感觉到声音的条件:
(听力正
常)有声源;
有介质;
响度够大
+
频率适当
4)
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
的
声速。
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
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
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
20
?
20000Hz
范围内
。
三、乐音三个特征:
(或称乐音三
要素)
1)
音调:声音的高低。<
/p>
(俗称声音的粗细)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
频率(振动快慢)决定的。频率高音调高,尖细;频率低音调低,低
沉。
一般轻、小、薄、短者振动快音调高(吹酒瓶水多音调高,敲酒瓶水多音调低
)
2)
响度:声音的大小。
(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
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
声体的依据)
。
决定音色的因素:由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4)
生活中关于声音的“高、低”可能指音调,也可能指响度。
四、其他声现象:
1)
回声:
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
.1s
以上时
(最短距离为
17m
p>
)
,
人
能够把原声
与回声区分开。若小于
0.1s
,原声和回声叠加在一起,使得
原声加强。因此在屋
子里说话的声音比在操场上响亮。
2)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
S=1
/
2vt
)可以测距离(如
海底深度,冰山距离、
潜水艇位置等)
。
3)
共鸣:条件→频率相同
4)
噪声:物理学定义: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叫噪声。其
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
分贝(
dB
)
。
0dB
是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
/p>
从环境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的声音都是噪声。
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声等。
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阻止其进入耳朵。
三种方法:吸声、隔声、消声
5)
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
z
的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
率高、反射强(倒车雷达,声纳)
;穿透能力强(
B
超、金属
探测器)
;
“破
碎”能力强(超声加湿器、碎石、除垢、洗牙)
。
6)
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p>
的声波。
次声的来源:
< br>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
海啸地震等,
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
发射、
飞机飞行、
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次声的应用:
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
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可对次声源进行检测,
如核爆、
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7)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一、光的传播:
1)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为天然光源与人造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影子的形
成、
日食和月食
(三者位置)
、
小孔成像
(倒立实像,
与孔形状无关)
。
3
应用:激光准直、站队成直线、射击时“三点一线”
、木工检测木料表面
是否平滑。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3)
真空中的光速:
C=3
×
108m/s
。
空气
和真空中的速度接近。
在水中和玻璃中依次减小。
4)
光年:长度单位,
1
光年≈
9
×
1015m<
/p>
。
一个天文单位:指地球到太阳的距
离。
5)
光传播能量和信息:像太阳能灶、激光打孔及切割、浴霸
等说明光可以传播能量;
交通信号灯、
海员用旗语交流信息,<
/p>
聋哑人通过手势、
动作及表情的变换进行交流等传播信
息。
6)
光线:常用
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
二、光的反射
1)
概念: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p>
。注意表述中入射、反射的顺序。
3)
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
< br>180
°。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为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
< br>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的为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
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发光物体是漫反射现象。
三、平面镜及其成像特点
1)
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
用眼睛直接观察)
。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后成为发散的光线,
则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
称为“虚像”
(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因为它
不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所
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实质: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
的交点)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的虚像<
/p>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物像
连
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上下一致,左右对调。
4)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
注:
发生折射时,
在界面也同时发生光的反射;
光在发生折射的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光
路可逆
)
2)
光的折射规律:光发生折射
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p>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
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
;
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
于入射角。
3)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
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反射光线“四线合一”
,折射角等于入
射角,均为零。
4)
生活中的折射
:从岸上看水里的景物或从水里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升高了的
虚像。
五、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
a.
要借助工具作图;
b.
是实际光线画实线,否则画虚线;
c.
p>
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之间
不要断开;
d.<
/p>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
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e.
光发生折射时
,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4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整理含题
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