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
1
)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
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2
p>
)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
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参照物可以不提。
(
3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
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
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p>
(
4
)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
/p>
练习(
1
)
、诗
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
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p>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
快慢。
练习
: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
14.2S,
p>
13.7S,13.9S,
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
是路程相
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
p>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br>、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s
s
v
计算公式:
变形
,
=
t
=
t
t
v
v
s
=
B
、
速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
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1
.1m
S
从
图
< br>象
中
可
以
看
出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匀
速
运
动
的
物
体
速
速度图象:
度
v
是个
恒量
与路
程
S
时间
t
没关系
t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
.
.
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s
v
=
t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p>
1
、
v
2
、
v
则
v
2
>v>v
1
E
、
常识:
人步行速度
1.1m/s
,
自行车速度
5m/s
,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
×
10
8
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
< br>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
为
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
量
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
μ
m)
,纳米
(nm)
。
3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
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3
μ
m
1m=10
6
μ
m
1m=10
9
nm 1
p>
μ
m=10
3
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
4
、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
2.5m
、课桌高
0.7m
、篮球直径
24cm
、指甲宽度
1cm
、
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
手掌宽度
1dm
、墨水瓶高度
6cm
5
、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当被测长度较小,
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
求得单一长
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
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
n
张纸的厚度
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
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
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
度
L
,则细铜丝直径为
L/n
。
6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
“选”
:根据实际需
要选择刻度尺。
B
、
“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 br>
C
、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
,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
磨损的零刻
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
“看”
: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
p>
“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
“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
.
.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
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
12.82cm
,乙测得结果为
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
是:两次刻度
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
mm
,则乙
同学的结
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
、误差:
(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
< br>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
的使用规则和主
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
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
0.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
动。
11.
速度
:用来表示
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s=vt
v=s
÷
t
t=s
÷
v
速度的单位是:米
/
秒;千米
/
小时。
1
米
/
秒
p>
=3.6
千米
/
小
时
1
3.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
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
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
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
< br>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
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
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
声,弦乐器靠弦
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
2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
播)
;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
放)
;
二、声音的传播
1
< br>、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时
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
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
2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p>
3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
、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单位是
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
s
t
;
声音在
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
.
.
p>
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
坛的回音壁)
1
、听见回
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师里
听不见老
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
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
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
四、怎样听见声音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
/p>
2
、声音传到耳道中,
引起鼓膜振动,再
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
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
4
、
骨传导
:
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
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
声
的性能好;
五、
声音的特性
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
、
音调
:声音的高
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
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
2
、
p>
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
]
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
度越弱;
3
、
音色
: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辨别
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
~<
/p>
20000Hz
,高于
20000Hz<
/p>
叫超声波;
低于
20Hz
叫次声波;
2
、动物的听觉
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
都要产生次声波;
p>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物污
染)
1
、噪声:
(!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
出的声音叫噪声;
(
2
)从环
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
< br>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
、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
、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
贝。符号
dB
,超过
90dB
会损害健康;
0dB
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
、控制噪声:
(
1
)在生源处较弱
(
安消声器
)
;
(
2
)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
3
)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
< br>、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
线
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
、
传递信息(医
生查病时的“闻”
,打
B
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
.
3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
p>
振动,未接
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三章
光的传播
一、
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
、冷光源
(
水母、节能灯)
,
热光
源(火把、太阳)
;
2
、天然光源(水母、太阳)
,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
、生
物光源(水母、斧头鱼)
,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
1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
太阳的像)
(
2
)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
;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
3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
;一叶障
目;
(
4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
球在
中间)
3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
、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
、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
c=
3
×
10
8
m
/s;
2
3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p>
3
4
c
,光在玻
璃中的速度约为
3
c
;
四、光的反射:
1
、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
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
反射回来,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
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
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
、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1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
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
2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p>
(
3
)镜面反射
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五、平面镜成像
1
< br>、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
/p>
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
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
2
倍距
离)
。
2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
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
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
)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
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
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
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
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
.
-
-
-
-
-
-
-
-
-
上一篇: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