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一册在手,
打牢基础
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目录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
..................................................
..................................
2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 ............
2
二、机械运动
.
................................................ .................................................. ........................
4
三、速度
.
..................................................
..................................................
..............................
4
四、测量平均速度
.
..............................................
..................................................
..................
5
第二章
声现象
.
.
..................................................
..................................................
...........................
6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 .................................................. ............
6
二、声音的特性
.
< br>............................................... .................................................. .....................
7
三、声音的利用(了解)
.
...........................................
..................................................
.........
8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
.<
/p>
........................................
..................................................
8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
..................................................
........................
9
一、温度
.
..................................................
..................................................
..............................
9
二、熔化和凝固
.
< br>............................................... .................................................. ...................
1
0
三、汽化和液化
.
< br>............................................... .................................................. ...................
1
2
四、升华和凝华
.
< br>............................................... .................................................. ...................
1
3
第四章
光现象
.
.
..................................................
..................................................
.........................
1
5
一、光的直线传播
.
..............................................
..................................................
................
1
5
二、光的反射
.
................................................ .................................................. ......................
1
6
三、平面镜成像
.
< br>............................................... .................................................. ...................
1
7
四、光的折射
.
................................................ .................................................. ......................
1
8
五、光的色散(了解)
.
............................................ .................................................. ..........
1
9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 .................................................. ................
2
0
一、透镜
.
..................................................
..................................................
............................
2
0
二、生活中的透镜
.
..............................................
..................................................
................
2
1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
/p>
........................................
................................................
2
1
四、眼睛和眼镜(了解)
.
...........................................
..................................................
.......
2
3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
..............................................
..................................................
........................
2
5
一、质量
.
..................................................
..................................................
............................
2
5
二、密度
.
..................................................
..................................................
............................
2
6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
.............................................
..................................................
.............
2
7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
.
p>
.........................................
..................................................
.
2
8
1
/
29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
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
刻度尺
。
国际单位
是
米
,符号:
m
例如
:<
/p>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常用单位
还有
千米
km
、
分米
dm
、
厘米
cm
、
毫米
mm
、
微米
um
,
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
3
m
;
1dm=0.1m=10
-1
m
p>
1cm=0.01m=10
-2
m
;
1mm=0.001m=10
-3
m
1m=
10
6
um
;
1um=10
-6
m
。
2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
测量
前
:
认识
零刻度线、
量程
和
分度值;
(2).
< br>测量
时
:
四会
< br>
a
会选
:根据刻度尺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选择。
b
会
放
:
零刻度线
对准
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
紧靠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
/p>
边保持
平行
,不能歪斜。
C
会读
:读数时,视线要<
/p>
正对
刻度线(视线要与刻度尺
垂直
)
,
估读
到
分度值
的
下一位
。
p>
D
会记
:结果有
数值
和
单位
。
总结
:四会:
1
、会选
2
、会放
3
、会读
4
、会记
小资料:
门高
2m
;
一层楼高
3m
;我国铁道标准轨距
1.435m
人
走一步:
0.6m
左右
3
、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
秒
s
常用的还有:
小时
h
、
分
min
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1h=3600s
2
/
29
测量
时间工具:
停表
、时钟等
小资料:
地球自转一周:
2 4
小时;地球公转一周:
1
年;人走
1m
用
1S
左右
人体脉搏跳动
1min
约
80
次左右;
1s
跳动
1
次多点;
4
.特殊测量方法:
(1)
累积法:
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
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
< br>再
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
p>
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
测量细铜丝的
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
(2)<
/p>
平移法:
方法如图
:
(a)
测硬币直径;
(b)
测乒乓球直径;
(3)
替
代法
:
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
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
量。
思考:
(
a
)
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利用
影子,找个小东西,例如易拉罐什么的,跟教学楼放同一水平线上,量它的高
度,并在同
一时间测量它影子的高度和大楼影子的高度,初步想简单,就要早上,量好之
后,就等比
,例如:大楼的高度是
X
,影子长度是
B
,小物件的高度是
a,
影子长度是<
/p>
b
,得
到的算式就是
X/A=B/b
,可以得出大楼高度
X
(b)
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
(c)
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
估测法
:<
/p>
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
.
误差:
测
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p>
(
1
)误差是
不可避免
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
不能
消除
。
(
2
)减少误差的方法
是:
1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
、改进测量方法;
3
、选用更
精密的测量工具。
< br>
(
3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
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
是
能够避免<
/p>
的。
3
/
29
总结
:
误差不可避免,不可消除。错误可以避免。
二、机械运动
1
、
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
机械运动。
2
、
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叫
参照物
.
p>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
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一般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也不同
。
小知识: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
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说静止的物体是
相对参照物静止的。
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
会同速同向行驶。
有相同的
速度,相同的方向。
三、速度
1
、
速度的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
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
)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s
公式:
v
?
s=vt
t
t=s
/
v
速度在
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单位是:
国际制单位
米
/
秒
m
/
s
p>
;常用单位:
千米
/
小时
km
/
h
。
1m
/
s
=
3.6km
/
h
1km
/
h
=1
/
3.6
m
/
s
小资料:
人步行速度约
1.1m/s;
自行车速度约
5m/s;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约
33m/s.
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物体沿着
p>
直线
且
速度不变
的
运动,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了
解:
p>
匀速直线运动实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生活中大部分运动都是变速的。
变速直线运动: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在
变速运动
中,
用
总路
程除以
所用的
时间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
中的快
4
/
29
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公式:
v
?
s
表示
该段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
t
四、测量平均速度
s
实验原理:
v
?
p>
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
。
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
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
很小
的坡度。
< br>
1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用
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
的路程
S
1<
/p>
,把
S
1
和后面
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
、用停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1
;
3
、根据测得的
S
1
、
t
1
,
利用公式:
V
1
?
S
1
/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
。
4
< br>、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S
2
所用时间
t
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
/p>
。
5
、
根据
S
1
、
t
1
、
S
2
、
t
2
< br>,
算出斜面中点到底端的距离
S
3
、
<
/p>
小车通过这段距离用的时间
t
3
,
并算出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3
。
分析数据:
V
1
=
V
2
=
V
3
=
比较数据:
V
3
>
V
1
>
V
2
得出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变速运动。
★注意事项:
1
、斜面的坡度很小目的:
让小车滑的速度不要太快,时间长一些减小测量时间
的误差。
2
、小车
每一次都要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自由下滑。
3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需要测量,推导出来即可。
5
/
29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p>
1
、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已产生的声音不停止,会继续向前传播。
声波
:
声音
以
波
的形式向前传播,我们叫做声波。
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声音
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介质可
以是
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
体
。
真空
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
音的变化。再让空气
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
1
、声音越来越小,到无声。
2
、
声音越来越大。
说明:
真空不能传声。
2
、声速:
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
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
小跟介质的
种类、温度
有关。在
15
℃的空气
中传
播速度是:
340
米
/
秒
。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即:
V
固
> V
液
>
V
气
小知识: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
一起传播。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
同种介质中温
度越高声速越大。
3
.回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条件:
(
1
p>
)时间间隔
0.1s
以上,
(
2
)人到声源的距离不小于
17
米。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
1
vt
2
当障碍物里的太近时,
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
回声和原声混合是原声加强,
人们会
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演奏得效果更好。
6
/
29
了解: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
1
)声源振动;
(
2
)介质传播;
(
3
)传播到耳;<
/p>
(
4
)人耳的
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
(
4
)声的响度
达到一定数量;
(
5
)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20Hz---
20000Hz
。
?
鼓膜振动
?
??
听小骨振动<
/p>
?
??
听觉神经
?
??
大脑
过程:
声音
?
??
声波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
:
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频率
有关系,
频率越高声调越高
。
小知识:
(
1
)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p>
(
2
)
可听声:<
/p>
频率在
20Hz
~
20000Hz
之间的声波。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叫超声波,低于
20Hz
< br>的声音为次声波。
(
3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应用:声
呐、<
/p>
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p>
(
4
)次声波特
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
入。
一定强
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
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
箭发
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
掌握
:
物体、弦或空气柱等
越短、越细、越
紧
,振动的
越快
,频率
大
,音调
高
。
声音的
高、
尖、
细
等代表音调
高
。
声音的
低、
沉、
闷、
粗、
浑厚
等代表音调
< br>低
。
响度
:
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p>
振幅
、声源
与听者的距离
有关系。
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
掌握
:
<
/p>
声音太吵、太闹、太大、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大声喧哗等表示响度大。
< br>
声音太小、太轻、柔声细语等表示响度小。
实验
1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br>: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
弹开的幅度。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重复上述实验。
现象
:
越用力敲,乒乓球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br>说明: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r>
2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p>
实验
2
(拓展)
:
两个音叉靠近放置,
敲击右侧音叉,
左侧乒乓球被弹起。
说明了什么?整个
装置放在月球上实验,音
叉还会被弹起吗?
7
/
29
说明
:
1
、空气能传声;
2
、声音能传递能量;
3
、在
月球上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
品质
。与发声体的
材料、结构
有关。
<
/p>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例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发出的音色不同。<
/p>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
即音色
不同。
我们能利用音色区分不同人、
不同乐器的声音。
三、声音的利用(了解)
1
、声音能传递信息
地震、火上爆发、台风、海啸等都
伴有次声波产生。我们利用这些信息,
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声的方位和强度。
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系统等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或障碍物的位置
信息。医院利用超声波即“
B
超检查”
来诊断疾病。
2
、声音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假牙、眼镜、金银首饰、碗筷等;超声波击碎结石;
打雷震碎玻璃;爆炸振坏耳膜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
噪声
: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
生干扰的声音。
噪声等级
:
分贝(
dB
)
,声音强弱的单位,即表示
响度的大小
。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证睡眠
声音不能超过
50dB
;比较安静的环
境为
30
—
50dB
< br>。
减弱噪声的途径:
(1)<
/p>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
(3)
在人耳处减弱
例如: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禁止鸣笛标志)
8
/
29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
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
温度计是根据<
/p>
液体
的
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
单位:
摄氏温度
摄氏度
℃
。
温度计里的液体有
酒精、水银、煤油
等。
常见的温度计有
(1)
实验室用温度计;
(2)
体温计;
(3)
寒暑表。
摄氏度的规定:把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规定为
p>
0
℃
;把
一标准大
气压
下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
100
℃
,
在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
00
等分,
每一等分为
1
℃。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
35
℃至
42
℃,每一小格是
0.1
℃。
温度计使用:
(1)
使
用前应观察它的
量程、零摄氏度线和分度值
;
< br>
(2)
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
全部浸入
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
底
或容器
壁
;
(3)
待温度计示数
稳定后
再读数;
(4)
读数时
玻璃泡要
继续留在
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p>
相平(而不是平行)
。
小资料:
常见温度值:人体正常体温
37
℃;室内最舒适的温度
26
℃;
< br>
水银的凝固点—
39
℃;水银
的沸点
357
℃;
< br>酒精的凝固点—
117
℃;酒精的沸点
< br>78
℃;绝对零度—
273.15
℃等。
水银温度计适合测高温,酒精温度计适合测低温。
9
/
29
二、熔化和凝固
< br>物态变化: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p>
熔化:
物质从
固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叫熔化。要
吸
热。
凝固:
物质从<
/p>
液态
变成
固态
的
过程叫凝固。要
放
热
.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水浴加热:
使海波、石蜡受热均匀,并使之缓慢加热,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
变化的规律。
晶体熔
海波、萘、各种金属等是晶体。
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收热量、
温度上升
。
例如蜡、
松香、
玻璃、
沥青等是非晶体。
晶体熔
化条件:
(
1
)
达到熔点、
(
2
)继续吸热。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和
凝固点:
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叫
熔点
p>
;
。
晶体
凝固时的
温度叫
凝固点
。
同一
< br>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0
/
29
化特
点:
吸收热量、
温度不变
。例如冰、<
/p>
晶体的凝固特点:
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放热、温
度下降。
晶体凝固条件:
(
1
)达到凝固点、
(
2
)继续放热。
★掌握: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异同点
(
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异同点
物质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吸热
不同点
温度是否升高
否
是
有无熔点
有
无
(
2
p>
)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异同点
物质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放热
不同点
温度是否降低
否
是
有无凝固点
有
无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上图中
AD
是
晶体熔
化
曲线图,晶体在
AB
段处于
固态
,在
BC
段是
p>
熔化过程
,
吸热
,
但温度不变
,
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CD
段处于
液态
;
而
DG
是
晶体凝固
曲线图
,
DE
段于
液态
,
EF
段落是
凝固过程
,
放热
,
温度不变
,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FG
处于
固态
。
小知识:
(
1
)
夏天喝饮料要加上几个冰块
,
是为了冰熔化吸热是饮料温度下降。
(
2
)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为了让水结冰放热,是菜窖温度
不会太低
11
/
29
三、汽化和液化
1
< br>、
汽化:
物质从
液态
变为
气态
的过程叫
汽化<
/p>
(注意“汽化”的
汽
的写法)
汽化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
,都要
吸热
。
(
1
)沸腾
:是在
一定温度
(
沸点
)
下,在
液体内部
和
表面
同时发生的
剧烈
的
汽化
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p>
液体的
沸点和大气压强
有关,气压越
高
沸点越
高
。
不同物质的沸点一般不同
标准大气压下
:
水的费点
10
0
℃
,酒精的
78
℃,水银
357
℃等。
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沸腾后
沸腾前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沸腾时特
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沸腾条件:
(
1
)达到
沸点、
(
2
)吸收热量。
缩短水达到沸腾的时间:
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
、无盖时加盖
。
小资料:
纸锅烧水:纸的着火点是
183
℃,普通煤炉火焰
温度
600
℃,酒精灯火
焰温度
400-500
℃
.
烧水时水的温度最多达到
100
℃,与之接触的纸也
是
100
℃,继续加热不会升温,所以纸不会着
,水能开。
★注意:
(
1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的刻度线
相平
。
(
2
)沸腾
前
和沸腾
后
的气泡情况。
(
3
)沸腾的图像。
12
/
29
(<
/p>
2
)蒸发
:是在
任何温度
下,且只在
液体表面
发生的,
缓慢的汽化
现象。
< br>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液体温度;
(2)
液体表面积;
(3)
液面上方
空气流动速度
。
例如:阳光下,通风处,展开晾晒。
蒸发吸热降温:夏天地面洒水,高烧身上擦酒精,刚洗完澡觉得冷等
。
< br>
★掌握: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不同点
温度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相同点
蒸发
任何温度
液体表面
平缓
吸热、汽化
沸腾
一定温度(沸点)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
2.
液化:物质从
气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
放
热。
液化的方法:
(
1
)降低温度、
(
p>
2
)压缩体积
。
液化现象:
如:
厨房中的
“
白气
”
、
水壶冒
“
热气
”
、
浴室中的
“
热气
”
、
眼镜上的
雾
、早晨的
露珠
、<
/p>
液化气罐
等
。
小知识:
电冰箱里的氟利昂是一种即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
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 br>升华:
物质从固态
直接
变成气态
叫升华,要
吸
热;
< br>小资料:
生活实例:干冰是极易升华的一种物质,洒干冰升华降温,使周
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在食品运输时
放干冰,
利用干冰升华
吸热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樟脑片不见
了、冬天晾衣服的时候
,
由于室外温度很低
,
衣服被冻上了,
没有阳光
,
p>
却干的很快
,
这也是
升华的表现。雪花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自己消失了。
13
/
29
<
/p>
凝华:
物质从气态
直接
< br>变成固态叫凝华,要
放
热。
<
/p>
小资料:
生活实例:
雾凇、
树挂、
霜、
雪花、
窗户上的
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
用久的灯泡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
,
p>
然后又凝华
,
附在灯泡壁上。
★物态变化的三角关系:
14
/
29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填空
下一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