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10首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23:36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掖)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


10


首赏析



1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 —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


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 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


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


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


“亭亭山上松”


在风中的形象,


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


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 ,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


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 ”?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


“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


回答 :“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 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


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 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 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


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 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 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 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 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



携手上河梁,


游子暮何之


?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


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


看得很超 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


?


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要算是其中很出


色的一首。






王勃


(6 50-675)



字子安,绛州龙门


(


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


人,


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著


名学者王通的孙子,


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




神童



之称,


可惜不到三 十岁就在渡


海时落水而死了。


他做过几任小官,


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


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 的代


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


没有


消极颓唐的情绪,


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



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蜀州



,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



蜀川



,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



,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 /p>


三秦




指长安附 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


所以后世 称它三秦。





,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



,意思是



以三秦为辅

< br>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


护卫着长安城,

< br>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



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


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


但 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


要去的处所 。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


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 发生了联系。



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 风貌。举目千里,


无限依依,


送别的情意自

在其中了。






应该指出,


诗人身在长安,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


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


本看不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


作诗,


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


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


可以置万山于几席,


览千春于瞬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③ 从河源直看到


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④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


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


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 杨枝,


泪痕,


酒盏是不相同


的。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


?


我们同是 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


!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 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


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 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


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 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


接着


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


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


第五六两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


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p>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


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


诗 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


真的可以囊括世界;


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诗的气势到此又


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


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 的绝大笔力。


从诗


的诞生至今,


一千多 年过去了。


这漫长的年代已经抹去了许多王朝,


却没有能够使这 两句诗


丧失活力,它至今还广泛流传,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结尾两句



无 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 在这即将


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


!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 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


最激越处戛然而止,


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 p>
全诗仅仅四十


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 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


风光。


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


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


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


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


此。



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



前面 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


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

他们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 样的无能之人;


至于作者自己,


如有像燕昭王这


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


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 因为前代的


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


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 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


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


个字的存在。


一、


二句的“前”与“后”自 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


但他


却因此联想到久 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


古今相连,


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


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 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


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 、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 ,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4






































《终南别业》


--





王维




【内容】: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作者】








字摩诘 ,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


坐累为济州司仓 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


给事中。安禄 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


悼,闻于行 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


拜给事中 ,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


之。得 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


佛, 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注释】:



胜事:快意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



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 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



后就厌 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



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




< p>




< br>,便



谈笑



无还期



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



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 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 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首句点明地点 ——渭城。第二句写客舍。这两句诗,虽说无一句送


别,


但几乎 都暗藏着一个“别”字。


诗人将送别安排在一个清爽适人的环境中,

使被送者产


生留恋之情,使送者能达到挽留之意,更能体现两者的友情。三、四两句 ,明言送别。最后


一句承前句而来,说明在渭城这样好的环境里,有朋友和你交流感情;


要是出了阳关,


满目


荒凉,

< p>
没有那一个是你旧日的朋友,


还能有谁同你饮酒谈心?同时也向朋友暗示:


阳关之外,


没有朋友了,


你可要多多保 重啊!


殷勤的叮嘱,


深切的关怀,


在这 两句里显得十分深沉真挚。



这首诗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 但两者又不可分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两句


写景,


但写景 之中又寓有留恋难舍之意。


后两句主要是抒情,


但抒情之中,< /p>


却可以使人窥见


未写之景。


读了“西出阳 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


人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到阳关之外广漠荒凉


的景色,即使在唐代,人们读到最后一句,也颇有凄凉之感。诗中表现的感情很集中,很强

烈,诗句也显得平易精练,易于表达送者朴素真挚的情感。



5











宣州谢



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



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



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 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



全都满怀超逸 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



抽 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



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



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 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


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


使他难以解脱。

< p>


三、四俩感句是个转折,


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 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


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 br>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3: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4480.html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10首赏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