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高考一轮复习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6:28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concern是什么意思)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 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 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



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 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 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




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B.



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 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C.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 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D.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 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



下列课内外古代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p>


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 br>


B.



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 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时期,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C.



上大夫,是先秦官名,大夫是一 种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大夫比卿




一个等级。



D.



御史,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 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4.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B.



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 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C.



俳优:以打渔为业的人,即渔人。



D.



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 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5.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外出所住的地方就是逆旅、 客舍、传舍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相如广成传”。



B.



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 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




的根本。



C.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 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D.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 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



等。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五岳” 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B.



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 一,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擅长隐晦地书写愤世嫉



俗、


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C.



“千载谁堪伯仲间”句中的“伯 仲”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弟为伯,兄为仲,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中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意思。



D.



“椒房阿监青娥老”句中的“椒 房”是指后妃所住宫殿,因用花椒子和泥涂墙壁而得名。



7.



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



B.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陈情表》)——擢:放逐,贬谪。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就:就职,上任。



D.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



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 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陈情表》中的“表”是古代书 信的一种,一般是用来向君主陈情的。《出师表》也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




禅陈情的。






1


页,共



10




C.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 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D.



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 洗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9.



下列对各句中文化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角之宴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表示年份。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十六日,也被称为“朔望”。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黑色单衣,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的衣服。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10.



下列文化常识的讲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中,宗庙指的是王公贵族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同,指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B.



祭祀在古代是 大事,天子或诸侯面临重大事件时要祭告宗庙,“牢”原指养牲畜的圈,也用于指称祭祀用




牲畜,古代在祭祀中用羊、猪各一头称为“少牢”, 用牛、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C.



我们的汉字乃至传统文化博大精 深,如“忽微”一词,“忽”指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指一寸的百万




之一,“饥馑”一词,“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熟。



D.



古代指女子 出嫁的词有“出阁”“出闺”“归适”“来归”“字”“适”“归”等,《诗经》中就有“之

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但女子回娘家也称“归”,比如


;


归安,归宁、归省


;


归宗等表示 出嫁的女子回娘


家省亲。



11.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 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B.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



意,


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n


)”“嫱(


qiá

< br>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




C.



妃嫔 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



官, 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



ng)


”,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



可能


成为嫔、嫱。



D.



锱铢:古代长度单位,一锱等于 六尺,一铢约等于后来一尺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讳: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 ,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一是家讳,或称




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 br>


B.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 ,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




叫“少牢”。



C.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 等重大事件而祭告天地鬼神的仪式。



D.



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 ,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防止遗忘。



1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古人 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


职业身份。如《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是指名叫


“孟”的画工。



B.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




字,升级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C.



教授,原指传授知 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 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




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礼、书为主。



14.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 、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




的称呼,又称郎子。



B.



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季、伯、仲、叔为序。



C.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 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






2


页,共



10




字中有“仲”。



D.



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15.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很多地名和现在是不同的 ,如关中,它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




关以东的地区。



B.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宴席中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



项伯


尊贵的地位。



C.



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 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


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p>


参乘


即为此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主要是民


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1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 ”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



宿


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 某星的分野。



B.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 辞



谦恭。


疏,也称“奏疏”,与 “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分条陈述自己意见的文书。



C.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 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成为古代隐士




代称。此外,代表隐士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 br>


D.



“舍簪笏于百龄”中的 “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



笏”


代指官职。



17.



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书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因年老请求退职为“乞骸骨”,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p>



B.



遂通



五经,贯



六艺: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书。



C.




< /p>


孝廉不行: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 廉”。



D.





旬休假: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称“旬休”。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 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B.



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C.



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 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D.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1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逍遥游》中

< br>


朝菌不知晦朔



一句里

< p>
,




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晦”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刺配沧州,这里的“刺配”指的是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 。“刺”,是古




的肉刑,在罪 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



C.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 ,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仲秋




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秋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D.



五 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变徵”是徵的变调,是角、



徵二


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羽,声调激越。



20.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中 的“奏流水”指的是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



B.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 秀才”指优秀人才,与后代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C.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于“乙 巳岁十一月”,这一年是晋安帝义熙元年,那么,五年后的干支纪年应该




庚寅年。



D.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 的“请缨”是请皇帝赐给长缨,后指投军报国。



21.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 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


经考核再任命

< br>



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 察举”,“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B.



“拜”是授予名位或官职,“再 迁”是再次升迁,“再转”是两次调动官职


;


“下车”是指官吏 初到任,“乞






3


页,共



10




骸骨”是官员请求退休回家。



C.



“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 的“三秋”均泛指秋天


;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中的“阳春”是 指春




;


“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旬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次


,


叫做旬休。



D.



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就是指穿一周年孝服的 人,“功”



别指穿大功服


(


九个月


)


、小功服


(< /p>


五个月


)


的亲族。古代丧礼,为亲戚服丧 一年,叫“功服”。



22.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明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 庖丁”,“丁”


是名,


“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下列 和“庖丁”的命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



师襄



B.


轮扁



C.


乐毅



D.


优孟



2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 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



3


人,步卒



72


人,称一乘。



B.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



冠者,成年人,


20


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



20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



20



的人。



D.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 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24.



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 的名称之一,用于认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



“拜”表示授予官职,“兼”、 “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



官职。



C.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 状元、榜眼、探花。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 都自辟




属,多称“从事”。



25.



下列各项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椒房阿娇青娥老”中“椒房” ,指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



“云中谁寄锦书来”中“锦书” ,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



后来就


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 写信。



C.



“千载谁堪伯仲间”中“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




指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 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



“蓬莱宫中日月长”中“蓬莱宫 ”,泛指仙境,蓬莱是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6.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


(


三月


)


,所 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



“工部”,三省六部是西 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



“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 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27.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 第一名分别为会元、解元和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




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B.



庠序是殷商时代、周代学校的名 称。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




学生、国子生。



C.



玉蟾、银盘、桂宫、嫦娥、婵娟 、广寒、清虚、蟾宫、玉轮、玉兔等等在古代诗文里皆为月亮的别称。



D.



“中国”一词在古代多用来泛指 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




区。




的一项是



( )



28.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




A.


< /p>


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

< br>,


“人定”在“黄昏”之前。



B.



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C.



“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D.



黜陟,“黜”指晋升、进用,“ 陟”指降职或罢免,“黜陟”指人才进退、官吏升降。






4


页,共



10




29.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 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会



试,


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殿试,通过的为进士。



B.



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 时,头碰地即起,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者结尾,表致敬。



C.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 未中叫落第、下第。如果连考乡试、会试、殿试的头名,即解元、会元、




元,称“三元及第”。



D.



“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之 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0.



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

< p>


等,


统称诸生。



B.



“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 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


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 p>


C.



“致政”,官吏 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





70


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 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




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


辈或尊辈称字处于礼 貌和尊敬。



B.


< br>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p>




笑之。”《石钟山记》:“士大 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C.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 义,以



“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 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



年龄的称谓,幼学指小孩



10


岁,知命是男子



50


岁,期颐指



90


岁,花甲重开指



120


岁。



32.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 以表示德行。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



“笄”是指古代的一种簪子。女 子二十岁可以盘发插笄,即成年,称“及笄”。



C.



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 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



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 p>


D.



“坐”本义是指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3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 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



二、


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



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 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




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



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 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



位,


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 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



70



,


有疾患则提前;亦称


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34.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 称,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明清时将殿试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赐“进



士及


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



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 件审理。北齐置大理寺,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三法司”。



C.



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 父母、祖父母等直系尊长去世,均要守丧,守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




要停职守制。



D.



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 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等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



“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3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


页,共



10




A.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 州、县各级学校学的是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



例生等,统称诸生。



B.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 节更加深入人心。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br>


C.



“羹”即肉汁。有两种 :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



的汁状、


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 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


,


这就是所谓



的菜羹。



D.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 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




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 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3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六十组, 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 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3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 符节以为凭证


;


后来指官职名;“持节”在传统文化中有保持节 操的意思。



B.


< br>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本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官职;察茂才、举孝< /p>




是考察、推荐可以做官人士的察 举制度;擢,选拔、提升官职。



C.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有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 官远地,“迁客”


指流迁


或贬谪到外地的官员。



D.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下车,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乞骨骸,大臣请求辞职,



意思是


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8.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 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




得为官,概无例外。



B.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 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




用。



C.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



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 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




评定性质。



39.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 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



镇”。



B.



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水浒传》中 的高俅曾任此职、



C.


< p>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 僚。



D.



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 p>


40.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



除,任命官职。古代表示“授官 ”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起、征、放等。



C.



践阼,阼是古代庙寝堂前的台阶 ,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敌践阼指皇帝即位。



D.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去,也 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 p>


的一项是()



4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





A.< /p>



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 和技能.



C.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 br>


D.



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 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4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 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




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察、免、去、废等。






6


页,共



10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2341.html

高考一轮复习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的相关文章

  • 余华爱情经典语录,余华爱情句子

    余华的经典语录——余华《第七天》40、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余华《第七天》4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

    语文
  • 心情低落的图片压抑,心情低落的图片发朋友圈

    心情压抑的图片(心太累没人理解的说说带图片)1、有时候很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是什么也不说,只想快点睡过去,告诉自己,明天就好了。有时候,突然会觉得

    语文
  • 经典古训100句图片大全,古训名言警句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

    语文
  • 关于青春奋斗的名人名言鲁迅,关于青年奋斗的名言鲁迅

    鲁迅名言名句大全励志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路。下面是我整理的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语文
  • 三国群英单机版手游礼包码,三国群英手机单机版攻略

    三国群英传7五神兽洞有什么用那是多一个武将技能。青龙飞升召唤出东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青龙。玄武怒流召唤出北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玄武。白虎傲啸召唤出西方的守护兽,

    语文
  • 不收费的情感挽回专家电话,情感挽回免费咨询

    免费的情感挽回机构(揭秘情感挽回机构骗局)1、牛牛(化名)向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报案,称自己为了挽回与女友的感情,被一家名为“实花教育咨询”的情感咨询机构诈骗4万余元。

    语文
高考一轮复习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化常识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