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
一、
选择题
1
、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
关系的科学。既研究
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
p>
1
、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
、逻辑推理式的
知识呈现
3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3
、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
1
)运算能力。
(
2
)空间想象能力。
(
3
)数学观察能力
。
(
4
)数
学记忆能力。
(
5
)数学思维能力。
4
、学
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有简单地分
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1
、
情景呈现
2
、复习导入
3
、直接呈现
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
、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
)、回旋式的组织形式
3
)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
)、反推式的组织形式
7
、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
1
)场所;(
2
)故事;(
3
)设计;
(
4
)主题;(
5
)剪辑。
8
、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1
、提示型的教学方法
2
、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
、自主
型的教学方法
9
、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
、学生分析的内容
2
、学生分析的任务
10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
计与概
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
、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
容、设计教学过程。一
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
、学习评价的价值:
(
1
)导向价值;(
2<
/p>
)反馈价值;(
3
)诊断价值;(
4
)激
励价值;(
5
)研究价值。
13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
/p>
(
1
)、前期组织准备
< br>
(
2
)、任务提出
p>
(
3
)、理
解数学
(
4
)、学习评价。
14
、课堂活动的
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
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
< br>、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
、生活化策略
2
、操作性策略
3
、情境激疑策略
4
、知识迁移策略
16
、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
知结
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17
、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构成。
18
、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
数学法则、定律、公式、公理、定理等。
19
、数学问题的特征:
(
1
)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解法和答
案,问题必须能对学生构成挑战或认识
上的障碍。
(
2
)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常常不能按常规思路去
套,迫使学生去探究新的解决方法。
(
3
)可接受性: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20
、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
因素:
)
(
1
)、问题情境因素
(
2
)、学习者的个人因素
(
3
)、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
二、填空题
< br>1
、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
/p>
2
、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
的形式和关系。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3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
/p>
是指构成的方式。
5
< br>、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
(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
< br>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
、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
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
/p>
、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
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
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
、小学数
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
案)。
12
、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
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
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
、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
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
性。
< br>14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15
、目标设置、内容组织、行为方式以及人
际相互作用方式是课堂活动构成的主要节
点。
16
、属概念、种概念和分类标准合称为分类的三要素。
17
、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景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
已有经验系统的过程,就是
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
18
、儿童构建空间观念主要是通过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认识以及图形
的变换等活
动来逐步构建的。
19<
/p>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表现为空间识别障碍和视觉知觉障碍。
20
、一般来说,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
始的;问题情境起着解决问题的思
维定向作用。
21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
析和学习
风格分析。
22
、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整合设计”模式,二是“目标—手段设
< br>计”模式。
23
、教学实践的
目标,按照具体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目标,第二
层次是课程目标,第
三层次是教学目标。
三、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
: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指某一学科的教育理
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
规范。
2
、
教学大纲:
原指教师为讲授某一门学科而编写的教材纲目,即教材和教学提纲。后来
p>
从俄语中直择,专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
p>
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3
p>
、能力:
通常就是指构成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指个体能
胜任某种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4
、学习风格:
一般认为,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
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
策略与学习倾向的总合。它不仅包含学习方法,还包含学
习情绪与态度以及对学习环境和
内容的偏爱,也包括学习的姿势等。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5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
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6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教学指导
方式与方法或创设的方略。是
指教学组织策略,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般意义下学
科知识学习的组织策略,二是
符合小学数学学习特征的组织策略。
7
、教学原则:
就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
p>
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
、教学方法:
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
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
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
规范体系”。
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就是依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运用教
学
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
10
p>
、课程目标:
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反映了
这一阶段的教
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努力实现
的要求。
11
、目标参照评价:
是一种将预设的课程目标
(<
/p>
包括发展性目标和习得性目标等
)
作为<
/p>
一种参照,然后,通过某种测量的方式,来评定某一个体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评价方
p>
式。
它是一种绝对评价,反映每个个体与
预设目标之间的距离,而不显示个体在群体中的
位置。
12
、数学能力:
可以描述为,就是在数学上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特征,或者说,就
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保证这
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3
、数学问题
: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
决
的一种情境状态。
四、简答题
1
、成人数学与儿童数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数学学习的层次有差异。
(
2
)数学活动的过程有差异。
(
3
)建构数学知识的方式上有差异。
2
、数学的性质:
< br>(
1
)数学的对象是由人类发明和创造的。
(
2
)数学的创造源于对
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
(
3
)数学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
(
4
)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3
、“新数运动”失败原因::
(
1
)
不重视
计算技巧而偏重抽象概念、符号以及过早引入“数学结构”等,
(
2
)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4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程变革的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的设计;二是课程的组织;三是课程的内容。
5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
1
、课程开发——学术中心
2
、课程组织——学科取向
3
、课程结构——螺旋式
4
、课堂教学——记忆为主
5
、课程评价——笔纸考试为主
6
、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
1
)、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2
)、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
3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
式;
4
)、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具体表现在:
(
1
)、注重问题解决
(
2
)、注重数学应用
<
/p>
(
3)
、注重数学交流
< br>
(
4)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p>
(
5)
、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7
、小学数学教材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趋势(特征):
1)<
/p>
、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2)
、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3
、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8
、世界范围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
/p>
1
、注重问题解决
2
、注重数学运用
3
、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4
、注重信息处理
5
、注重数学体验
6
、注重数学活动
9
、简述数学的抽象性特征:
(
1
)数学是一种作为独立的客体而存在的、
抽去了具体内容的形式科学;
(
2<
/p>
)数学是用形式化、符号化和精确化的语言来表现或呈现的;
<
/p>
(
3
)数学对象没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的
特征;
(
4
)数学研究的对象都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10
、儿童数学认知学习的基本特点:
1
、儿童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
2
、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主体性的数学活动过程
3
、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化特
征
4
、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数学的
“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11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核心思想:
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从发现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动
机,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性质,形成科学的知识。
12
、
M
·瓦
根舍因认为,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反对庞杂臃肿传统课程
内容和注入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提倡让学生学习最基
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
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时间极其有限的学校教育中通过全新的
教学方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受教育和受培养的状态中。
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涵义
p>
1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2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
用过程;
3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
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14
、学生行
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关系
< br>(
1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
参与是同时存在的,但它
们的参与度和参与方式是不同的。
<
/p>
(
2
)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
度来显现的。
(
3
< br>)行为参与的方式是反映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
p>
4
)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无显著相关性。
15
、构建教学策略的依据
1
、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
/p>
2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3
、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和诠释;
16
、有效教学策略的标准
1
、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能强化学生在学习中体验;
3
、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
4
、能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p>
17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与交替,包含有两层含义
:
第一,不同的个体所依赖的学习手段是有差异的,为适应不
同学生的需
要,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教学手段。
精品文档
-
-
-
-
-
-
-
-
-
上一篇:排课原则(讨论稿)
下一篇:(完整word)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