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
课程方案
(
201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前言
党的
十九大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基础
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
育领城的直接体现,
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
年,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实
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
< br>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
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
伍的整体
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
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
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
要求,
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
013
年,
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
订深入总结
21
世纪
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
高中课程方
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
< br>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构建具有中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
p>
2017
年
版)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品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p>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
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
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
办学方向,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
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
融入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
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
政治
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
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
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
p>
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
核心素养
。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
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和建设新
成就。
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
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
/p>
长需要,促进年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
研究和
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
问题向权威部门、
< br>专业机构、
知各专家学者咨询,
求真务实,
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
/p>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
系统梳理,总
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
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
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
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来
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
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
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
生适应
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
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惑,具
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
沟通
合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
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
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
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
性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
展
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
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
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
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
/p>
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
实际情
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
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
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
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
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
分组成,适
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
择性。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
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
教学管理,以及评
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
区、
直辖市)
、
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
< br>“条件保障”
部分,
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
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
p>
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
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
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
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
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
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
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
教材编写建议。
2.
更新了教学内容。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
领,
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
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
p>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
现经济、
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
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相关内容。
3
.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
习任务后
,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
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
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
和广度,为阶
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
重要依据,促进款、学、考有机衔接,形成
育人合力。
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
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
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
加
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
易
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 br>“学业要求”
组成,
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
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
学和评价的指
导性。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
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
中课程方案和课
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
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
而生动的教育教学
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
新辉煌,为
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目录
一、培养目标……
2
二、环程设置………………
4
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8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10
五、条件保障……
-14
六、管理与监誓……
16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
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
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
/p>
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普通
高中课程建设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
教育公平,努力构
建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国际发展趋势、
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一、
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
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学生综
合素质,
着
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
有本
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
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
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
强文化自信,
树立为中国特
色社主义、
人民幸福、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
向。遵纪守法,
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具有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热心公益
、志愿服务,
具有奉献精神。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具有生态文明意识。
维护民族团结,
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
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
和利益。
2.
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丰富人文积淀,
发展理性思
维,
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敢于批判质疑
,
探索解
决问题,
勤于动手,
善于反思,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p>
保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
兴趣。
能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 br>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
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学会获取、
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备信息
化时代的学
习与发展能力。
3.
具有自主发展能
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坚持锻炼身体,
养
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
活方式,珍爱生命,强健体魄。
自尊自信自爱,
坚韧乐观,
p>
奋发向上,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具有发现
、
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
会独立生活,
热爱劳动,
具
备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自我,
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
/p>
文明礼貌,
诚信友善,
尊重他人,
与人和谐相处。
学会交流与合作,
吴有团队精
神和一定的组
织活动能力,
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尊重和理
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