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方食事
1
汪曾祺
2
口味
“口
之于味,有同嗜焉。
”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
(
得是极
新鲜的
)
,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
“羊大为美”
。中国吃
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
举。
我以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维吾尔、哈萨克都有手把肉,但似以内蒙为最好。
p>
内蒙很多盟旗都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
因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葱,
生前已经自
己把膻味解了。我以为不膻固好,膻亦无妨。我曾在
达茂旗吃过“羊贝子”
,即
白煮全羊。
整只羊放在锅里只煮四十五分钟
(为了照顾远来的汉人客人,
多
煮了
十五分钟,他们自己吃,只煮半小时)
,各人用刀割取自己
中意的部位,蘸一点
作料(原来只备一碗盐水,近年有了较多的作料)吃。羊肉带生,一
刀切下去,
会汪出一点血,但是鲜嫩无比。内蒙人说,羊肉越煮越老,半熟的,才易消化
,
也能多吃。
我几次到内蒙,
吃羊肉吃
得非常过瘾。
同行有一位女同志,
不但不吃,
< br>连闻都不能闻。一走进食堂,闻到羊肉气味就想吐。她只好每顿用开水泡饭,吃
咸
菜,真是苦煞。全国不吃羊肉的人,不在少数。
“鱼羊为鲜”
,有一位老同志是获鹿县人,是回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
生不解何所谓鲜。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动辄说:
“这个菜很鲜。
”
“他说:
“什么叫
‘鲜’
”我只知道什么东西吃着‘香’
。
”要解释什么是
“鲜”
,是苦难的。我的家
乡以为最能代表鲜味的是虾子。
p>
虾子冬笋、
虾子豆腐羹,
很都鲜。
虾子放得太多,
就会“鲜得连眉毛都掉了”的。我有个小孙女,很爱吃我
配料煮的龙须挂面。有
一次我放了虾子,她尝了一口,说“有股什么味!
”不吃。
中国不少省份的人都爱吃辣椒。云、贵、川
、黔、湘、赣。延边朝鲜族也极
能吃辣;人说吃辣椒爱上火。井冈山人说:
“辣子冇补
(
没有营养
)<
/p>
,两头受苦。
”
我认识一个演员,他一天
不吃辣椒,就会便秘!我认识一个干部,他每天在机关
吃午饭,什么菜也不吃,只带一小
饭盒油炸辣椒来,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此
人真是个吃辣椒专家,全国各地的辣椒,都
设法弄了来吃。据他的品评,认为土
1
选自《四方食事·胡嚼文人》
p>
,汪曾祺、王朗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3
版。
汪曾祺(
1920-1997
)
,著
名散文家,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二十世纪开始文学创作,六十年代写
2
过京剧剧本。散文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大淖记事》
、
《受戒》等。
家族的最好。有一次他带了一饭盒来
,让我尝尝,真是又辣又香。然而有人是不
吃辣的。我曾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四川无
菜不辣,有人实在受不了。有一个
演员带了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演
员进门就嚷嚷:
“不要辣
椒!
”卖汤圆
的白了她一眼:
“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
”
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山东人特爱吃葱,吃煎饼、锅盔,没
有葱是不行的。
有一个笑话:婆媳吵嘴,儿媳妇跳了井。儿子回来,婆婆说:
“可了不得啦,你
媳妇跳井啦
!
< br>”儿子说:
“不咋
!
”拿了一根
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山东大葱的确很好吃,葱白长至半尺,是甜的。江浙
人不吃生葱蒜,做鱼肉时放
葱,谓之“香葱”
,实即北方的小葱
,几根小葱,挽成一个疙瘩,叫做“葱结”
。
他们把大葱叫做“
胡葱”
,即做菜时也不大用。有一个著名女演员,不吃葱,她
和
大家一同去体验生活,菜都得给她单做。
“文化大革命”斗她的时候,这成了
一条罪状。北方人吃炸酱面,必须有几瓣蒜。在长影拍片时,有一天我起晚了,
早饭已经开过,
我到厨房里和几位炊事员一块吃。
那天吃的
是炸油饼,
他们吃油
饼就蒜。我说,
“
吃油饼哪有就蒜的
!
”一个河南籍的炊事员说:
“嘿
!
你试试!
”
果然,
“另一个味儿”
。我前几年回家乡,接连吃
了几天鸡鸭鱼虾,吃腻了,我跟
家里人说:
“给我下一碗阳春面
,弄一碟葱,两头蒜来。
”家里人看我生吃葱,大
为惊骇。
p>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
吃,为此
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
(
香菜
)
,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
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
——那天是药王生日,
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
荽,说:
“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
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此来北地,
每吃测羊肉,
调
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
一次在昆明。
苦瓜,
< br>我原来也是不吃的,
——没有吃过。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
看着玩,不吃的。
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
。他说:
“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来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
学会吃了:不过他们用凉水连“拔”
1
三次,基本上不苦了,哪还有什么意思!
有些东西,
自己尽可不吃,
但不要反对旁人吃。
不要以为自
己不吃的东西.
谁
吃,就是岂有此理。比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
;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
完全消化的粪汁,
蘸肉吃。<
/p>
这在广东人、
傣族人.
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
他们爱吃,
你管得着吗不过有些东西,
我也以为以不吃为宜.
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都去尝尝。
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
应该这样。
1
拔:把东西放在冰凉的水里使其变凉叫做“拔”
,文中的意思是用凉水过几次使其苦味变淡。
切
脍
《论语
·乡党》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孔子以
“食”
、
“脍”
对举,
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提到切脍。
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
鱼池琼林苑》
:
“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
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
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
”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
秋切脍”
。
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
《红楼梦》
< br>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脍是什么杜诗邵注:
“鲙,即今之鱼生、肉生。
”更多
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
“鲙”
,可知。
杜甫
《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
对
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
脍要切得极细,
“脍不厌细”
,杜诗亦云:
“无声细下飞碎雪。
”脍是切片还是
切丝呢段成式《酉
阳杂俎·物革》云:
“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
,善斫脍,谷薄丝缕.轻可吹起。
”
看起来是片和丝都有的。切
脍的鱼不能洗;杜诗云:
“落砧何曾白纸湿”
,邵注:
“凡作鲙,以灰去血水,用纸以隔之”
,大概是隔着一层纸用灰吸去鱼的
血水。
《齐民要术》
:
“切鲙不得洗,
洗则鲙湿。
”加什么佐料
一般是加
葱的,杜诗:
“有骨已剁觜春葱”
。
《
内则》
:
“鲙,春用葱,夏用芥”
。葱
是葱花,不会是葱段。
至于下不下盐或酱油,乃至酒、酢,则无从臆测,想来总得有点咸
味,不会是淡
吃。
切脍今无实物可验。杭州楼外楼解放前有名菜醋鱼带靶。所谓“带靶”
,
即
将活草鱼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极薄的片,浇好酱油,生吃。我以为这很近乎
切脍。我在一九四七年春天曾吃过,极鲜美。这道菜听说现在已经没有了,不知
是因为有碍卫生,还是厨师无此手艺了。
<
/p>
日本鱼生我未吃过。
北京西四牌楼的朝鲜冷面馆卖过鱼生、
肉生。
鱼生乃切
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
,蘸极辣的作料吃。这与“谷薄丝缕”的切脍似不
是一回事。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虾”
。生螃蟹我未吃过,想
来一定非常
好吃。活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
,于是餐餐
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
(
青虾不宜生吃
)
“醉”死了的。解
放前杭
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
/p>
蹦得满桌,客人卓而食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猛”
。听说
楼外楼现在也
-
-
-
-
-
-
-
-
-
上一篇:孔子眼中的“义”
下一篇:七年级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