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
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
这三者是密不可分,但也有区别。
教书,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生把书本上
的内容弄懂、
记住,
考试中能重复出来;
教学就完全不同,这个词表述得已经十分清楚,应该是教学
生学,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本
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
时代,新知识天天有,只学会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
有
掌握了学习的本领,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
的
需要;教育,育人也,核心在一个“育”字,就是要通过
各种方式手段把一个“自然人”
培育成“社会人”
。现代的
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决不仅仅是书本知
识,最需要的是创新素
质、文明素质。教育的任务应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
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
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
,现在的教书也好、教学也好,只
是在教学生应付各类考试,显然是达不到育人的目的的。
有人认为,
教学就是我讲你听,
p>
这是不对的。
教学不是灌输,
决不是单向的
信息传递,必须是双向交流;教学需要必要的
讲述,
但讲述决不
是转述,
教师不能以把知识讲清楚为能事,
应该是引导学生脑子
的积极运转。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
织和“导演”
,使学生的
情感、心灵都有所触动。能不能当
好教师,能不能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关键不是看教师有
多高
的学历,有多渊博的知识,而是看他有没有能力设计好教学
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又能不能既当好导演,又
能不能当好演员,把每一个学
生的情感都调动到教学过程中
来。
教师要较好实施教学过程,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
程的每一个步
骤。设计中必须严格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必
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
考虑到在教学过
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可接受性。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者没有权
力选择可以教育的学生,只有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的方
法。这一点在基础
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把
教
师上的每一节课看作为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一学期下
来
,不是上百集,也是几十集。这部“连续剧”不能中断,
不能重复。教师在每一集中,既
是演员,更是导演,学生也
不是简单的观众,使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
/p>
都投入进来,情感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参与中学到知识,
受到应
有的教育。每一集都应该有高潮,有“看”点,如果
平铺直叙,
必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当一堂课没有
吸引力,学生没有兴趣,那必然是一个失败的
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上课“不
专心听讲”
,从
不考虑自己的课程设计得怎么样,这是不公平的
。党的十七
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中这一点显得更为
< br>突出,因为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最高原
则。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信息交流的
过程、
情感沟通的过程、
心灵碰撞的过程、<
/p>
艺术创造的过程。
< br>信息交流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
与学是一对矛盾的二个
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统
一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把这二者孤立起来了,
对立起
来了,形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
你收的单边活动,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向交流、
互相沟通、
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尤
其在
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手段已经多种多样,教
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
p>
不再是知识的宝库。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学。
情感沟通
的过程。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每一种行为都受情感的支配,学习活动
也是一样。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方
面的沟通,教学过程不可
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在信息交流
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过去我们也可以
经常
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教师学历并不高,知识并不很渊博,
但是他很能理解学生,很能把握学生的思想情绪,适时、适
度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
他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非常
受学生欢迎。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情感沟通只能在文学艺术
性科目中才有可能。其实不然,所谓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
心理
、情绪的把握,这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都是存在的。
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
程,更是一
个品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
会暴露出各种疑问、困惑、矛盾的心理状
态,同时也会展示
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一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十分
重视这一点,只有十分关注、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心理表现,
争取达到共鸣的
效果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阶
段,孩子还处于成长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
为,某一种
关怀与点拨,
可能会产生处于医疗的反应,
甚至影响其一生。
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实施教学决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
筒,不能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有条
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
任务。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p>
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强。
前面说过,
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是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那么,每
一集的艺术性、可接受性是对教师艺术创造能力的极大挑
战,可能是一个
比创作连续剧要求更高的艺术创造过程,因
为它每一个场景都是现场直播,而且决不允许
返工重来。
笔者曾按照这样的原则实践过。
<
/p>
1997
年,受朋友之邀,
我曾去一所培
训学校担任高二同步训练班的老师。一般这种
同步训练班的教学并不复杂,把一周的课程
做一些梳理、把
课程中的重点进行必要的强化、再找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习
题加以巩固应该说达到了要求。
我在接这个班之前就考
虑这样的问题:学生放弃休息,到这里来接受我的辅导,
他
们的心理既有积极好学的一面,也有被动无奈的情绪,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