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
系。
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
/p>
但其语言
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
< br>由于民族历史、
社会制度、
生活习惯等方
面的差别
,
我国汉族文化与
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
这种差异造成
思维方式不同
,
p>
具体体现在汉、
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
词义
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
,
分析其理论原理
,
通过引用例
句做进一步的探讨
< br>
,
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
当今全球化竞
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
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
差异
全球化
翻译
正文
: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
现出来的实践活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
:
“所谓翻译
,
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
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
过程
,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
p>
它与文化因素、
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
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
翻译家
必须是一个杂
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
,
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
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
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p>
.
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
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
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
,
特定的
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
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
翻译作为
语际交际
,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1
]
。在很大程度
,
它与文
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
:
“
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
淑湘也说
,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
,
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
差异问题
,
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
经济
、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
,
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
,
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
要。受其影响<
/p>
,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
p>
,
翻译已不再仅仅
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
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
的
转换。人们用“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
”、“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
”、“
acculturation(
文化交融
)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
译”
(
郭建中
,2000 , P277)
。因此
,
怎
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
异是创造完美
翻译作品的关键。
。
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
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
观念、信仰、习俗、价
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
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
在实际工作中,
文化信息有
时很难
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
传
p>
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
导致身体不适,
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给出的诊断
结果是:
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
出现
上火。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
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
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
不过
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
外
国人你仅仅说一个“
hot
”,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
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
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
的我们来说,
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
我们
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
其实这句话
正是源于英国的著名历史事件—
1815
年滑铁卢之战。所以,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多了解彼此
语言的传统文化及某些著名历史
,这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二
.
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
认为上帝
(god)
可创造一切
,
因而有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的说法。而中
国人则信仰佛教
,
< br>相信
“
佛主
”
< br>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
与此有关的词语如
“
借花献佛
”
,
“
闲时
不烧香
,
临时抱佛脚
”
等。
再如
谚语
:
一个和尚挑水吃
,
两个和尚抬水吃
,
三个和尚没水吃
,
要
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
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
“
和尚
”
这个概念比较
陌生
,
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
。
因此
,
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
/p>
所以只能传意或重
形取其中一种
,
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
:One
boy
’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 three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
“
老师一直在创造中
,
犹如泥土开始呼吸
”
是错误的
,
因为信
基督教的人认为
,
上帝创造了人
,
而人是来自尘土
,
又归于尘土。
因此
,
< br>英语中的
creation
往
往与
“
上帝
”
有关
,
而
dust
或
clay
则常指
< br>“
上帝创造的人
”
。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
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
就难
以鉴别句子
的文化内涵
,
对译文的准确
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
.
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
两个民族在时
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
,
英语中的
< br>“
the
latest news
”
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
“
最后消息
”
,
而只宜译为
“
最新消息
”
。类似的例子如
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
最新发现
)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
最新发展
)
等。
再看下面的例句
“
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
。
“
故事的后面
”
不能译成
“
behindthe
story
”
,
英文不这么说
,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
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
“
aheadof the
story
”
(
把后面
的故事提前说了
)
。因此
,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
“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
< br>”
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
,
就会导致错误
或误译。
四
.
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称谓的翻译。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
体现
,
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
英文里的称
谓比较笼统
,
比较模糊
,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
,
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
这与西方
社会的
“
人为本
,
< br>名为用
”
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
统的
“
重名分
”
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
英语中概以
“
uncle
”
称之
,
而汉语则有
“
叔、伯、
姑
父、舅舅和姨父
”
等称谓
;
“
cousin
”
p>
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
“
堂兄、堂弟、堂
姐、堂妹、表
兄、表姐、表妹
”
等称谓
,
因此英译汉时
,
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