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从德国的童书看心智教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10:51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capture)


从德国的童书看心智教育








人到中年,我意外地粉上了德语青少年图书;而之前


的二十年,我一 直在和德语文学缠斗。







不管哪个国家的文学爱好者都知道 德语文学的丰富。说


到德语作家,更是群星璀璨。迄今为止的一百一十四位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中,德语作家就占了六位:鲁道夫


?


欧肯、托


马斯


?


曼、赫尔曼


?


黑塞、君特


?


格拉斯 、埃尔弗里德


?


耶利内


克、赫塔


?


米勒。






不过,除了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 人士,在普通的中国


读者当中,德国哲学的粉丝倒是时而邂逅,德语文学爱好者


我还真是一个都不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阅读的


人,


又学了德语专业,


我觉得自己天然有义务了解德语文学。


我不仅硬着头皮读经典,也奋力翻译了一些当代德语文学作


品。遗憾的是,我对 德语文学的感觉,多年来依然是纠结不


已,原因在于,相比精致有趣的法语文学和形象幽 默的英语


文学,德语文学实在是“不好看”


,本来就稀薄的情节 还常


常被大段议论打断,结构散漫得让人很难不分心。德国人也


有幽默感,但是德国人的幽默是清醒、尖锐、辛辣的反讽,


不是美国式的嘻嘻哈哈,更不 同于中国式的知足常乐和难得


糊涂,让读者感觉沉重。总之,德语文学重内容而轻形式,


俨然是一种哲学味儿强于文学味儿的“哲理文学”


< p>





对于期待作品“引人入胜”的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阅读


德语文学令人疲惫,因为 德语文学家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义务


用好看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往往 不肯


说明白时间顺序和人物关系,不让读者“好过”


。而对于在


德语文学家和中国读者之间挣扎的中国译者来说,翻译德语


文学 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绞尽脑汁译好了一部作


品,结果却往往是乏人问津。因为 思辨性强、故事性弱的德


语文学对于喜欢故事而不习惯思辨的中国读者来说疏离感


很强;再者,由于德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差别―德文刚硬、


严谨、


朴素,


擅长表达法律、


哲学等抽象概念,< /p>


而中文感性、


灵活、丰富,喜爱使用成语、谚语等现成的语言材料 ,因此


长于抒情和文字游戏,而短于分析复杂问题,这种反差也为


德语文学的中文译介造成了巨大困难,译者很难找到既能反


映德文风味又能让中国读者 读得下去的“中庸之道”







就这样与德语文学死磕多年后,






二○一三年,我偶然读到一本有名 的德国青少年小说


《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 br>。我是


一口气读完的,那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思想深刻,情节


精彩,


语言流畅,


想象力丰富,


原来德国人也能写出这么


“好


看”的书来!作者是德国当代幻 想文学作家米切尔


?


恩德,


他极富创意 地把“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形象化了。时间是什


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幻觉,

< p>
富兰克林说时间是金钱,


纳丁


?

< br>戈迪默说时间是变化,艾米莉


?


狄金森说时间是对烦恼的 考


验,


而恩德在这篇


“新式童话”


里说时间是在人心中的生命。


理发师弗西原本很享受自己在工作中一 边挥舞剪刀一边跟


顾客闲聊的状态,


有一天,

< br>他突然开始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向往海报上那种光彩照人的生活。这时一位号称 来自“时间


银行”的人出现了,告诉理发师,他应该加快工作节奏,舍

< br>弃一切可做可不做的事―陪顾客闲聊、照顾母亲、养鹦鹉、


定期探望一位残疾女友 等等。采纳了这些建议后,理发师真


的省下了很多时间,但他却诧异地发现省下来的时间 越多,


属于自己的


?r


间却越少。


随着


“时间银行”


的势力越来越大,


像理发师这样的人在城市里越来越多,他们衣着考究,生活


富裕,但面 孔却是阴郁、冷漠、疲倦和痛苦的。






《毛毛》一书虽然被定性为“青少 年文学”


,但其实世


界各国的青少年和成人都爱读,旅德著名翻 译家李士勋译的


《毛毛》中译本二十几年来就多次再版。






《毛毛 》一书让我对德语童书一见如故。因此,二○一


五年,


读库请我 翻译德国青少年历史类图书


《特洛伊的秘密》



虽然我的童书翻译经验不足,对古希腊文化了解也不深,对


考古专业更是外行, 但我还是答应了下来。






《特洛伊的秘密》探讨的是西方第一大传说:荷马史诗


中讲述的希腊和特洛伊之战。作者沃尔夫冈


?


科恩是一位多


年致力于特洛伊研究的记者,他从特洛伊“英雄时代”精彩


纷呈的神明传说和英雄故事谈起,继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几


代考古学家发掘特洛 伊的“科研时代”


,抽丝剥茧地分析了


跌宕起伏的特洛伊战争研 究史。该书不仅信息丰富,观点也


精辟独到,堪称一本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入门宝典。






《特洛伊的秘密》我译得颇为费劲,因为专业不熟,所


以需要做大量准备 工作,比如恶补荷马史诗以及希腊语、拉


丁语和土耳其语发音,可是我觉得这个力气花得 很值,


《特


洛伊的秘密》是一本能让中国青少年获益的好书,而 且通过


翻译这本书,我也为自己补上了西方文化的重要一课。该书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真的有过特洛


伊这个地方吗?特洛伊战争 确实发生过吗?《伊利亚特》确


实是荷马的作品吗?真的有过荷马这个人吗?荷马讲的是


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吗?令人意外的是,在经过严密的事实分


析和 逻辑推理之后,该书却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如下的“开放


式”回答:






有 过一场特洛伊战争吗?这个问题不要紧,因为我们根


本无法找到可靠的答案。但有两点是 肯定的:我们有一个影


响力巨大的传说,一个西方最古老的史诗;我们有一个一直


被众人争夺的地方,一个两千五百多年来崇拜希腊、特洛伊


英雄和神明 的地方。这就够了,从这些事实中每个人都可以


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认为特洛伊是存在过 的,不过我指的不


是字面意思。真正的研究不是问什么事情真的发生过,而是

< p>
什么事情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围绕特洛伊的争斗对我们


的历史有着无与 伦比的影响,因此它肯定存在过,以某种形


式存在过。


《伊利亚 特》究竟是战争圣经,还是说明战争的


荒诞,还是吟唱古代战争贵族没落的哀歌,还是证 实欧亚两


大洲本是同根生,这都无所谓。好的传说总是多面的,它们

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


《伊利亚特》和任何一个好传说


一样,如同一面镜子。我们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完全取决于


我们自身的成熟程度。





< p>
通过这几问几答,


《特洛伊的秘密》就不只是一本考古

书或者历史书了,它也成了一本富有人文情怀和世界全局观


的哲学书。也正是因为如 此,这本书虽然由于内容艰深而在


读库编辑部引发了一场“特洛伊战争”


,但是最终还是得以


和读者见面,因为读库想让中国少年看到德国同龄人在思考


什么问题。该书责编张静琳说得好:


“回看历史,其实也是


在重新审视曾经的自己以及至深影响着自己的人文根源,而


采取何种 态度去看待历史、剖解史料,有时甚至比真相来得


更加重要。








二○一七年底,


《特洛伊的秘密》一 书


荣幸地获得北京德国图书信息中心



BIZ



颁发的第二届德译


中童书翻译 奖。


BIZ


主任龚迎新女士在颁奖仪式上列举了一


组对我来说很新鲜的数字:在二○一六年中国购买版权的一


千三百六十七本德 国图书中,儿童和青少年书籍占百分之五


十七,紧接其后的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教材,纯文


学仅占百分之三。这组数字证明有众多中国读者分享我对德

< br>语童书的喜爱。这个事实令我大受鼓舞,决心从此在德语童


书翻译领域“精耕细作 ”


。同时,因为我把翻译视为一门需


要不断练习改进的“手艺”


,秉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的精神,为了打磨出一种适 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风,我


立即购买了在两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中获奖的译本,作为学< /p>


习资料来读。在这批书中,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毛毛》以


外,我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两本书:


《公路少年》和《克拉拉


的箱子》< /p>







曾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公路少年》讲的是两个家


庭背景迥异的男孩的故事:苦闷的迈克胆小爱幻想,妈妈酗


酒,爸爸找 了小情人,迈克觉得自己又丑又无聊,得不到班


花的关注。没心没肺、

< br>“从来不走回头路”的亚裔俄罗斯男


孩契克开着一辆偷来的轿车,带着迈克上了路 ,体验了梦想


中最酷的暑假生活。开学了,迈克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曾


经单恋的班花递来了纸条,而迈克已经无所谓了。熊孩子恣


意的冒险,淳朴真挚 的友情,荷尔蒙蔓延的时光,蓬勃的生


命力,美好的夏天……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高度 评价了该


书:


“这是一部读者渴望慢慢读,恨不得永远都读不完 的小


说,因为它让读者回到既崭新又熟悉得古怪的当下:夏季,


十四岁的我们。它讲了一次启程、一段友谊和一次回归,它


是公路片、成长故事、历险剧 和乡土小说,但它首先是一部


伟大的书,


无论读者是十三岁、< /p>


三十岁还是感觉中的三百岁。







而荣获 维也纳青少年图书奖的《克拉拉的箱子》讲述的


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死亡。新学期伊始 ,同学们得到了一


个坏消息:


他们深爱的克拉拉老师罹患重病,


将不久于人世。


同学们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但克拉 拉老师却用


一间装饰成海滩的教室和一场提前了二十年的同学会为大

家带去了温暖的阳光。老师临走前,大家悄悄地为老师准备


了一口世上最美的棺材。 该书勇敢地带领儿童与成人一起思


考死亡这个人们往往忌讳告诉儿童但其实儿童又必须面 对


的哲学命题。故事最后进入令人惊喜的高潮:世上最美的棺


材 承载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孩子们把棺材当成跑车,在林阴


道上玩赛车时的欢快笑声,而这 正是克拉拉老师对孩子们的


衷心祝愿:


“快乐地分享你们的生命 吧!爱你们的生命!就


在当下!


”孩子们在林阴道上用天堂的喜 悦注满了这口“箱


子”


,当老师在想象中收下这份爱的礼物,安 详地合上双眼


时,读者仿佛也都感受到了永恒的爱超越了肉体的消亡。

< br>





读了这些优秀的图书后,我对自己译好德语童书更有信


心了。于是,今年年初,我又为 读库译了一本“给孩子读的


哲学书”


,书名暂定为《康德比我强 在哪儿?―孩子发问,


哲学家回答》



机灵小子托尼的问题无穷无尽:


“我”


在哪里?


“大”有多大?为什么动物不是人?机器会思考吗?人可以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0: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5030.html

从德国的童书看心智教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