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先生的
《心学》
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
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
/p>
在其家乡浙江余姚,
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虽说“
知行合一”学说是《心学》的核心要旨之一,
但是几百年来对于“知行合一”的解释竟然
偏离了王阳明的本意,越趋越远了。
要解释
什么是“知行合一”
,让我们先来看看另一个司空见惯的词组--
“道路”
。现代
辞典对“道路”有二个基本的释义,一是供人
马车辆通行的路,或两地之间的通道。二是比
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
p>
也就是说,
“道路”一词的词意有实
指和虚指二种含义。实指的含义是指从某一地点到
达另一地点的路径,
< br>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走的路。虚指的含义是指事物发展、
扩展、
繁衍过程
中客观规律的轨迹。
但不论是实指还是虚指,
p>
总是离不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路径”这一层
中心意思。而路径的寓意又与“践行”相关。
先撇开
实指的“道路”不说,虚指的“道路”实质是指“道之路径”
(在近代用得更多
的“路线”一词)
。
对于什
么是“道”?,其解释则显得扑朔迷离。连《老子》开篇也说,
“道可道,非常
道”
。
《老子》还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中有信”
。
(
《道德经
?二十一章》
)
。事
实上,所谓“道”就是客观
存在的真理。而“路”就是指践行的路径。
< br>
假如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道路”
< br>,这就是符合客观真理的正确路径。
在现实
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
一
是确立正确的目
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
似乎相对容易,但
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
尤其是找到最佳
路径
(成本最小,
收效最大)
则更是难
上加难。
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
也就是说,
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
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
。
历史上变革的失败,
甚至革命的阶段
性失败,莫不如此。
从哲学的本义来看,目标的确立事
实上就是价值观的确立(是否符合“道”的要求)
;
而路径的选
择(走什么道路,或选择什么路线)事实上就是方法论的具体实践。
p>
由此,
哲学意义上的
“道路”
一词就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
平常我们常听到的
“走
什么道路”
,
“执行什么路线”
,就是指“朝什么正确方向”和“如何走”这二层含义。事实
上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涉及这个二层含义,无论大事,还是小事。
p>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
“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
“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
是探索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认识和感知,
但不能妄想去创造或创新真理。
因此,
对于
“道”
的选择和判断是要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
所以才有
“悟道”
一说;
“路”
则是需要亲身亲为,脚踏实地去实践的,所以才有“践行”一词。
“道路”一词正是合
二为
一的哲学概念,而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正是这一层意思。
这就是说,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体系一旦形成后,
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并
将实践的结果反
过来修正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不断的“知”
(感知、感悟)与不断
的“行”
(实践、践行)形成相互印证、循环往复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不断地
推陈出新,更
加地接近真理(致良知)
。若用古代的语言表述就
是“阴阳互根互寓以成太极者也”
。所以,
王阳明说“知行原是
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
< br>(
《王阳明全集》-《答友人问》
)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成。
”
(
《传习录》
< br>)
,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若知时,其心不
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
/p>
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行之
时,其心不能明
觉精察,
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
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
不要明觉精
-
-
-
-
-
-
-
-
-
上一篇: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下一篇:时光荏苒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