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23:10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破案)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先生的

《心学》


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


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 /p>


在其家乡浙江余姚,


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虽说“ 知行合一”学说是《心学》的核心要旨之一,


但是几百年来对于“知行合一”的解释竟然 偏离了王阳明的本意,越趋越远了。







要解释 什么是“知行合一”


,让我们先来看看另一个司空见惯的词组--


“道路”


。现代


辞典对“道路”有二个基本的释义,一是供人 马车辆通行的路,或两地之间的通道。二是比


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







也就是说,


“道路”一词的词意有实 指和虚指二种含义。实指的含义是指从某一地点到


达另一地点的路径,

< br>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走的路。虚指的含义是指事物发展、


扩展、

繁衍过程


中客观规律的轨迹。


但不论是实指还是虚指,


总是离不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路径”这一层


中心意思。而路径的寓意又与“践行”相关。







先撇开 实指的“道路”不说,虚指的“道路”实质是指“道之路径”


(在近代用得更多


的“路线”一词)








对于什 么是“道”?,其解释则显得扑朔迷离。连《老子》开篇也说,


“道可道,非常


道”



《老子》还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中有信”




《道德经



?二十一章》



。事 实上,所谓“道”就是客观


存在的真理。而“路”就是指践行的路径。

< br>






假如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道路”

< br>,这就是符合客观真理的正确路径。







在现实 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


一 是确立正确的目


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 似乎相对容易,但


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


尤其是找到最佳 路径


(成本最小,


收效最大)


则更是难 上加难。


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 也就是说,


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


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 。


历史上变革的失败,


甚至革命的阶段


性失败,莫不如此。







从哲学的本义来看,目标的确立事 实上就是价值观的确立(是否符合“道”的要求)



而路径的选 择(走什么道路,或选择什么路线)事实上就是方法论的具体实践。







由此,


哲学意义上的


“道路”


一词就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


平常我们常听到的


“走


什么道路”



“执行什么路线”


,就是指“朝什么正确方向”和“如何走”这二层含义。事实


上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涉及这个二层含义,无论大事,还是小事。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


“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


“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


是探索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认识和感知,


但不能妄想去创造或创新真理。







因此,


对于


“道”


的选择和判断是要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


所以才有


“悟道”


一说;


“路”


则是需要亲身亲为,脚踏实地去实践的,所以才有“践行”一词。


“道路”一词正是合 二为


一的哲学概念,而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正是这一层意思。






这就是说,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体系一旦形成后,


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将实践的结果反 过来修正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不断的“知”


(感知、感悟)与不断


的“行”


(实践、践行)形成相互印证、循环往复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不断地 推陈出新,更


加地接近真理(致良知)


。若用古代的语言表述就 是“阴阳互根互寓以成太极者也”


。所以,


王阳明说“知行原是 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 br>(


《王阳明全集》-《答友人问》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成。




《传习录》

< br>)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若知时,其心不


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 /p>


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行之


时,其心不能明 觉精察,


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


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 不要明觉精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23: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0299.html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