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论语》
“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
实意义
作者:黎勇
【摘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
26
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
关系问题、
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
仁”
字在里仁篇中总共出现了<
/p>
15
次。在不同的对话场景、语境下
,
针对不同的弟子
,
孔子对仁做了不同的解释、说明和阐发
,
但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
定。
但强调仁的情境性
,
也并不必然导致对它自身核心价值的迷失与消解。
本文
主要来简要论述孔子在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
孔子
仁
教育意义
“仁”
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p>
“仁”
学思想是孔子建构的十分完整的思
想
体系,包含了精湛丰富的思想内容,代表了孔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真正价值。
一、
《论语》中的仁
《论语》讲“仁”的地方很多,有些讲到“仁”的话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的
具体情况说的,有时不免强调了某一方面。
《论语》中讲到“仁”最清楚的是
孔
子答复颜渊问“仁”的一段话。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颜
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
”颜渊进一步问具体条目,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
?
(
《颜渊篇》
)意思是说,
“仁”的基本
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
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一旦能做到这一点
,
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
。
具体条目是,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
礼的事不要做。由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孔子论“仁”的深刻具体性内涵,是
< br>远远超过前人的。不仅如此,把“仁”上升为“仁”学思想,全面系统地讲述并
身
体力行的,当然属孔子了。关于“仁”的含义。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
束自己的行
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
即只有恢复礼制、<
/p>
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
。
那么具备哪些
具体的特点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呢?《阳货篇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
。这就是说,一个仁人要具有
p>
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些,百姓不
怨恨,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
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
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
这就可以使人
尽力地工作。这是孔子对“仁”的又一诠释,这是从古之“君子”的角
度,来谈
仁的内涵的。
“仁”的多重
含义还包括“礼”的内容。
《子路篇》中孔子说: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
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为什么说这里的“
礼”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呢?
因为在《宪问篇》里,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
里的君子之“
仁”
,自然是指包括在孔子的“仁”的含义之中,也即体现在上面
的
“礼”
中,
那么
< br>“礼”
即成为
“仁”
的内容之一
方面。
尤其是上面所引用的
《颜
渊篇》
中,颜渊问“仁”的条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
.
非礼勿动。
”更印证了“仁”的内
涵之丰富性。
“仁”的思想包括孝悌的内容。
《学而篇》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我想,这段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却是孔子“仁”的思
想
之一方面的体现。
二、
《里仁篇》<
/p>
?
中的仁
“仁
“在《里仁篇》中)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
< br>者安仁
[1]
,知者利仁”
。孔
子的意思是说:
“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困境中,
也不可以
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人安于仁,
<
因为他只有实行仁德才心安
;
>
聪
明人利于仁,
<
因为他认识到实行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
>
”
.
子曰
:
“里仁为美
[2]
。择不处仁,焉得
知?”这里讲的仁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
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
呢?”子曰:
“唯仁者能好
人,能恶人。
”孔子说: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
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
/p>
,而且还有
“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
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
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
,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
恨。子曰:
“苟志于仁
矣,无恶也。
”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
即不会犯
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
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
善事了。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
[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4]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孔子说:
“有钱和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
不接受。贫
困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
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
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在吃完一餐饭
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他
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颠沛流离
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
者,无以尚之
[5]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
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特别
强
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
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
主
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
到仁的境界的。子
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6]
。
”孔子
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
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
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
,没有仁德的人
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p>
从孔子在《论语》
“里仁篇”中所提及
到的“仁”主要是指的仁德,而
仁德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就是就是指的一个人的道德。但是
在当今中国的社
会,道德的滑坡到了一个如此严重的地步,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所知晓的
,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讲到“中国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何等严
重的地步”
,这是一个领导人的担忧,也是一个民族的倒退。近年来,社会<
/p>
上频频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小月月事件”
、
“南京彭宇案”以及接二连三
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等都折射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
们的社会道德问题
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金钱、权力、美女等各种个人利益不惜出卖自己
的
良心,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社会道德背
'.
-
-
-
-
-
-
-
-
-
上一篇:合同常用词汇
下一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