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论自然哲学“中”的思想及其意义解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23:00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taskmgr)










































论自然哲学“中”的思想及其意义





























福建邵武第一中学





黄邵辉




【内容摘要】






“中” 是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唐朝末年工部侍郎黄峭在其“圈论”


(俗称“圈圈学”



中丰富并扩展了“中”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中”是指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


在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相互交换、吸收、循 环、作用和影响的所在。通气是“中”在自然实


体之间的主要内部运动方式。

< p>
《周易》


六十四卦卦象是自然实体之间


“中”的具 体表现形态。


而“天人合一”则是人类与大自然之“中”相通相联的本质含义。


“三生万物”与“中生万


物”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中”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它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


是虚的,也是实的 ;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自然的,也是辨证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过程,又推动了 事物的发展。对黄峭自然哲学“中”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


知世界本质的 新的窗户。




【关键词】







通气






卦象






天人合一



中生万物










道教的“阴阳鱼”是一个整体图案。它们不仅团抱在一起,而 且阳鱼中有阴眼,阴鱼中


有阳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但阴阳鱼之 间又有一条明显的“


S


”型


分界线,这 条“


S


”型的分界线仅仅是一条分界线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它 在自然哲学中的


道理又是什么?




一、释“中”



“中”是中国自然哲学的重要范畴。


《尚书


·酒诰




“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周公对康叔及其官员的诘词,


意思是说 :


你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动,


使自己的言行举


止符合中正之德。


《易经》中,有“中道”


“中正”< /p>


“中行”


“中节”等概念,其意思多是中正


之德,不偏不邪,无过无不及等。孔子首创“中庸”


,这里“中”是事物的适当标准, 它是


执中,恰到好处的意思。老子也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这守中是指为人处事的准则。


上述“中”多是指人生领域的 哲学概念,是一种道德原则。唐朝末年工部侍郎黄峭在其“圈


论”


(俗称“圈圈学”


)中丰富并扩展了“中”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是指物质、能量 、


信息、情感、精神在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相互交换、吸收、循环、作用和影响的所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蔚为壮观的哲学范畴研究注重于作为思维形式的理、气、心、性、形、


神、有 、无等。这些研究皆未涉及“中”这一范畴。笔者认为,对“中”这一范畴的研究,


有利 于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中国哲学< /p>


“究天人之际”的认识成果。




在自然哲学中,


“中”表现的是实体间的实在的联系。如果把存在论 上的实体和认识论


上的范畴对应起来,则“中”是不同实体间交流、交通的交汇所在。如 果我们把整个世界划


分为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



那么,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


的交汇所在就是


“中”



黄峭称之为 “命源世界”


。人也有“躯干”和“精神”两部分,假如一个人死亡了,我们常


说他停止思想了或灵魂升天了。


“躯干”和“精神”的结合所在就是“中 ”


,它能使一个人复


活或死亡。黄传贵(黄峭“圈圈学”的隔代 传人,全国政协委员)在《黄氏圈论》中认为:



‘中’自始自 终存在于事物的内部”


。中是客观存在的,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


“中”的主要表现方式




在自然哲学中,


气是实体性、运动 性和功能性的统一。它不是固定不动的,


而是在不同


物体之间不 停地循环和流动着的。


“中”内部的运动以气为基础。这里的“气”

,不仅指在物


与物之“中”流动和运行的气,也指在物与物之“中”相通的某种媒介 ,它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意识的。


“语言”



“文字”



“动作”等都可 以成为这种媒介。在这个意义上看,中


又是万物能够产生生命的基础。

< br>


《周易》


用六十四卦的卦象阐述了

“中”


在物与物之间相通的内在规律及人类要应对的


办法。


《复》的卦象是坤上震下,地雷复。雷在地中,一阳来复。


《彖 辞》解释为“复其见天


地之心乎”


,这天地之心就是“中”


。复卦可以见到天地生生不息的规律。


“复”确立了阴阳

< p>
之气可以在不同事物间流通的思想,可以说是“中”的逻辑前提。


《既济》 的卦象是坎上离


下,


水火既济。


水火相 克,


水上火下。


水扑灭了火,


水成功了 ,


但火失败了。


对水来说,


“通”


了;对火来说,则“不通”


。所以,


“初吉 ,终乱”



“中”就是水火之间的战场。


《周易》中,


每一个卦象都是事物间矛盾体的本质内核,


同时 也由其推动矛盾体的变化发展。


这些卦象既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 程,


同时也推动了事物发展。


《周易》


的每个卦象都是自然实体之间


“中”


的表现形态。从这个角度讲 ,


《周易》的哲学就是“中”的哲学。




天地人,人为“中”


。人与自 然在物理上是一体的。庄子有“通天下一气耳”的表述。


《黄帝内经》也说:

< p>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


九窍 、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从自然中获得氧气、水分、营< /p>


养,同时又把二氧化碳、排泄物排入自然,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人还是自然的宠幸儿,是自


然之灵。


《尚书》说:


“惟人,万物之 灵。


”人与自然也会产生情感与精神的沟通。人是有智


慧与德性 的,所以,人又是自然的欣赏者、赞美者。进而感应自然,道德地对待自然,为天


地立心 。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由此自然生成。




人与人之间的


“中”


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一是物质层面的


“中”< /p>



未婚之男女,


两性相吸的“中”


,使之婚媾而育子。因名利而使不相关的人产生了关联,名利是“中”


;二


是行为方式上的“中”



《管子< /p>


·


幼官》



“通 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


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 期之以事,攻之以官,发之以力,威之以诚。


”当


“通”


“畜”


“亲”


“养”


“报”


“结”


“接”


“和”

< p>
“期”


“攻”


“发”


“威 ”等行为方式被接受者


都接受了之后,它们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


;三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中”


。情感层面


的“中”< /p>


,如“爱情”


“牵挂”


“仇恨”等。精神 层面的“中”


,如宗教。所谓宗教就是“环绕


着一群人终极关怀 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休斯顿·史密斯



《人的宗教》



海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96


页)


。在这里,宗教就是这一群人的“中”


,它不只是外显的迹象,也是


人类生活核心的本质。


在宗教徒眼里,


这个 世界也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一座


“桥”



也是


“中”



“中”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媒介表现出来。一般而言,


“中”可分为自然界不同 实体


之间的中、


人与自然的中、


人的自 身的中、


人与人的中四个方面。


中是静态的,

< br>也是动态的;


是虚的,也是实的;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自然的,也是辨证的 。它随着事物间交通的


变化而变化。




三、通气是“中”主要内部运动方式







为 表述方便,本文将物与物之间相互交流的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等媒介统称


为“ 气”


。气的相激、相薄、相资是物与物之间“中”的表现方式。或者说,通气就是“中”


在物与物之间的主要内部运动方式。通气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 br>






1



相互交 流、


相互资助



《归妹》


的卦象为震上兑下,


雷泽归妹。


雷出于泽。


震为长男,


兑为少女,此卦又是男女结合之象。


《系辞》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


,天 地二气缠绵交密,万物感应化育醇厚完美,雌雄交合其精,万物化育生成。这是说


阴阳二 气相互交往附着,


共相合会,


万物感气之变化而精醇,


生生化化而不息。


《新五代史·



世家·马殷》



“然勉为吾合二国之欢,通商贾、易 有无以相资,亦所以报我也!


”二国之间


以通商为手段,相互交 换着各种物质,互通有无,人民也就安乐了。



2


、相互搏击、相互冲击


。无论是巽上震下的《益》卦(风雷交动相互助长,象 征着增


益)


,还是震上巽下的《恒》卦(雷风相与,巽而动,刚 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



由于其内部相互竞争,甚 至相互搏击、相互冲击,其生命力就显得更加顽强,也更加旺盛,


但这种竞争要建立在公 平公正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困难,甚至灾难。


《未济》的卦象

是离上坎下,火水未济。


《彖》辞说“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


”水沾湿了(狐狸)的尾


巴,不太顺利,说明努力不能持续到最后。火碰到了水 ,水克火,不公平,所以不太顺利,


有困难了。


《剥》的卦象是 艮上坤下,山地剥。


《象》解释说:


“山附于地,剥。


”高山侵蚀颓


落附着于地面,


象征剥落。


高山与大地相撞,


力量对比不均衡,


对高山而 言,


高山就是灾难。



3



相互凭借、


相互依赖。


《 萃》


卦的卦象是兑上坤下,


泽地萃。


兑 为泽、


为水,


坤为地、


为土。水居地上 ,故萃也,聚也。


“泽上于地”


,水地相互凭借,故“顺以说”


。水聚为泽而


居于地上,象征聚集。水依地势低洼而聚集,地因 水的流动而成泽,所以和顺而欢悦。





四、


“天人合一”是人类与大自然之 “中”相通相联的本质含义




“天人 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人对自然的最高的道德要求。


“天人


合一”



“一”为“中”


。一般认为,


“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 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 相通。是说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一切人事都应顺乎 自然规律,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人类与大自然相通相联的本质含义。



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也 有诸多“不通”的客观存在。


《蹇》的卦象是坎上艮下,为水山


蹇。


《象》传解释说: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高山 上有水,象征行走艰难。


《睽》


的卦象是离上兑下,为火泽睽。


《象》传说: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上为火下为


泽,互相违背,象征着乖离。当然,面对这种现象,人类也不是束 手无策,而会针对不同的


现象,采取相应的对策。面对《蹇》卦时,君子应反省自身,修 好品德,才有利于前行。而


面对《睽》卦时,君子应求大同而存小异,才能亨顺通达。下 面是人类为达成“天人合一”


而采取的几种主要的行为方式。





1



顺应自然,择时而动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而无所作


为,却又是无所不为的。

< br>“天行有常”



“四时不忒”



“诚者,天之道也”


,表述的都是天道的


规律性。


《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王城西部的谷水泛滥,南入洛水,淹 及王


宫西南。周灵王要“壅川”


,即修筑堤防,堵住谷水,让它 北流。太子晋提出了反对,他说:


“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 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


气之导也。


泽,

< p>
水之钟也。


夫天地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


陂塘污庳,

< p>
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23: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0264.html

论自然哲学“中”的思想及其意义解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