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诗
序
:
汉代传《
诗
》
(
《
诗经
》
)
有鲁、齐、韩、毛四
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
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
公)传《诗》,为“毛诗”,属古
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
小序,而首篇《
关雎
》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
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
能经过东汉
经学家
卫宏
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
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 br>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
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主文而
< br>谲谏
,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
戒,
故曰风。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
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
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
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
之事,形
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
焉,有大雅
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
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
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
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
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
,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
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
而得并
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
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
p>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
音。
【译文】
《关雎
》
,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
的。所以可以
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
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
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
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
禁地手舞足蹈,
p>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
,其时的
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
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
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
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
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
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
< br>一叫“风”,
二叫“赋”,
三叫“比”,四叫“兴”,五
叫“雅”,
六叫“颂”。
上面的
(统<
/p>
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
,下面的(平民百姓)
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
,用深隐的文
辞作委婉的谏劝
,
(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
义废弛,
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
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
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
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
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
,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
发于内心的
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
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
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
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
雅”。
“颂”,
< br>就是赞美君王盛德,
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
(“风”、
“小雅”、
“大雅”、
“
颂”)
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
《关雎》
、
《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
王时的“风”,
(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
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
《鹊巢》
、
《驺虞》的德
行,本是邦
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
(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
记在召公的
名下。
《周南》
、
《召南》
,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
< br>
释义:
《毛诗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
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
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
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
(
《诗经》
)
有鲁、齐
、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
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
“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
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
《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
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
序》,又称《毛诗序》。看
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
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
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
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
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
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p>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
风教
之始。”这
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
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
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
《礼记·乡
饮酒礼》
载:
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
《关雎》
合乐。
所以
《正义》
释
“用之乡人”为“令
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
< br>《仪礼·燕礼》
载:
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
p>
歌乡乐
《关雎》
、
《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
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
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
之以咨嗟
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
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①
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
声合成为
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
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
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
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
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
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
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
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
大雅焉。颂者,美盛
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p>
①六义
:《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
异,故二者次序
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
-
-
-
-
-
-
-
-
-
上一篇:《南史·范云传》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断舍离”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