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
一、钟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一)地理区位
< br>钟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北,紫金山和仙林副城接壤,以钟山(又称紫金山)和玄武湖为
中心,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钟山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分别是明孝陵景
区、
中山陵景区、灵谷景区、头陀岭景区和其他景点五大部分。
(
二
p>
)
历史沿革
钟山
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气息交融。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
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胜地;自六朝到近
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
诗文篇
章;特别是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
导的辛亥革命期间,
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展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
/p>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长达
2600
余年的建城历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
近
现代为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时期,
而留存在钟山的名胜史迹、
< br>纪念建筑,
亦以这三个时期最
为集中突出。钟山风物,是
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
随着南京市城市的扩展,钟山风景区和
南京市的相对区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历史的变迁,到
30
年
代即民国时期,主城区的范围缩小,钟山风景区是城市的郊区。新中国成立后主城区向东北部和
< br>西北部逐渐发展,到
1980
年代初期,玄武湖西侧和南
侧已经和城区衔接,紫金山和城区的位置也更加
靠近,钟山风景区由郊区转为城市边缘区
。改革开放至
2002
年,南京城市建设迅速,主城区已经将玄
武湖和紫金山包围,
玄武湖已成为市民公园。
< br>至今为止,
仙林副城和主城区已经将钟山风景区全部包围,
钟山风景区已不再是城市边缘区,而成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
1995
年
4
月
13
日,经省政府批准,南
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将中山陵园管理处的行政管理范围
划归玄武区管辖,
钟山风景区属于南京主城区
范围内,面积为<
/p>
24
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
中少见,作为规划和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
三
< br>)
开发现状
钟山的旅游事业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
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p>
1
、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2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3
、行业管
理逐渐加
强。
4
、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5
、对外促销广泛展开。但是也存在问题:
1
、软件建设尤显不足,景区的
文化品位有待提高
2
、山南地区丢失其其庄重本色
3
、山北地带亟待开发
二、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
一
)
风景资源调查与
评析目的
以“科学规划,
统一管理,
严格保护,
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
利用优化,
统筹协调、
渐进整合”
为指
导方针,切实把保护好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放在首位,优化利用好其景观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科学发展。
(
二
)
风景资源调查与分类
1.
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法
文献归纳法
综合分析法
2.
分类依据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 50298-1999
p>
)》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
景资源两大类,
再次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为
8
个种类和
3
0
小类。
(
三
)
主要风景资源简介(
16
个)
1
、自然景源
1.1
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紫金山南麓。
南京植梅,
始于六
朝时期,
至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
。
梅花山梅园始建于
1929
年,植梅
面积
1533
余亩,有近
400
个品种的
13000
余株梅树,被称为
“
天下
第一梅山
”<
/p>
和
“
中国第一梅花山
”
,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并称为
“
中国四大梅
园
”
< br>,居四大梅园之首。梅花山梅园以品种奇特著称,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
万以上,
南京梅花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
外游人,
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
化中心。
1.2
紫霞湖
紫霞湖位于明孝陵东北部,
是个深藏于山间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
因与紫霞洞相连而得名。
修建
于
30
年代中期,由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建造,用来汇聚钟山泉水。面积约
50000
平方米,湖水清澈,
周围林木蓊郁,山青
水碧,风景佳丽。有“林海中的明珠”、“南京第一无污染湖”之誉。成为
2015
p>
年人们避暑纳凉的旅游佳地。
2
、人文景源
2.1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
< p>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
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
500
多年帝王
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
规制
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
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东毗中山陵,
南临梅花山,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
陵
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7
届会议
2003
年
07
月
03
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2
四方城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四方城,
是现存明清两代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
例,
四方城
明楼是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楼,中间有一条甬道
,穿过甬道可以登上明楼。明楼屋子顶已毁,现仅
存四壁。
<
/p>
内有立于龟肤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
8.78
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
2746
字,详述明太祖的
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2.3
石象路
石象路前半段两侧立石兽
6
种
12<
/p>
对,依次是:狮、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
4
只,两立两
卧。石兽尽端立石望柱(又称华表)一对,过此折向北,列石翁仲
8
躯,文臣武将各四,分立道旁。孝
陵
石人、石兽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体量高大,生动粗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2.4
孙权墓
< br>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
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
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
主持建
陵工程的
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
“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
给我看门吧!
”
< br>这样在建孝陵时,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5
海底世界
由新加坡投资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合作兴建的南京海底世界坐落于南京市风景秀丽的中山陵梅花山
旁。是融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投资额约
2
亿人民币,占地面积
3.2
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
1
万多平方米。海底隧道,全长
< br>74
米,
180
度的环绕亚克力
玻璃让您领略到海洋
的博大。海底影院更是游客了解海洋、学习保护海洋知识的第二课堂
。
2.6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1961
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2007
年成为首批国家
5A
级景区。中山陵前临苍茫平
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
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
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
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
,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各建筑在型体组合、
色彩运用、
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
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
的气氛,
既有深刻的
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
建筑史上第一陵”。
2.7
音乐台
中山陵音乐台位于南京中山陵广场东南。建于
1932
年至<
/p>
1933
年,占地面积约为
4200
p>
平方米,由
杨廷宝设计,
1932
年秋动工兴建,
1933
年
8
月建成。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
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半圆形。圆中心是舞台,台后
建有大壁,同北京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池底有伏泉。池前是半 圆
形草坪,
为观众欣赏歌舞坐处,
可容
纳三千观众。
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回廊,
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
木,
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现音乐台有许多白鸽,可以在音乐台买饲料喂这些可爱的白
鸽。
2.8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亭,
是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景色优美的风景点,
位于中山陵园,
在中山陵至
灵谷寺公路的南边。榭长<
/p>
14
米,宽
10
米,顶为乳白琉璃瓦,红色立柱;三面临水,碧水如镜,倒映水
榭,别有情趣。
流徽榭所在地原是紫金山雨水流经的一条沟,
人称二道沟。
当年中山陵竣工后,
时为陵园园林设计
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林森认为中山陵园地区缺少水景,
他看到二道沟这里山溪
深阔,
环境优美,
经过改造,
建湖蓄水
,定能为中山陵园增色。于是他亲自规划,将通往灵谷寺的马路加宽,在马路的南北两方各挖
-
-
-
-
-
-
-
-
-
上一篇:最新-乡村微信群公告 精品
下一篇:乡村微信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