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夏日雨后初晴,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
,这是光的
______
现象。雨水冲刷后的树叶
绿得发亮,这是因为树叶
______
了绿光(选填
“
吸收
“
或<
/p>
“
反射
“
)。平
静的湖面能清
晰地映出岸上的美景,这是因为光的
______
形成的
______
(选填
“
实
”
或
“
虚
“
)像。
14.
如图所示是一种液
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
电光源
S
发出
的一束激光经过液面反射
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形成光点
S<
/p>
'
,当液面下降时,光点
S
'
将
______
(选填<
/p>
“
向
左
“
、
“
向右
”
或
“
不会
”
)
移动,
此过程入射角大小
______
(选填
“
变大
”
、
“
变小
“
或
“
不
变
“
)。
15.
2
018
年
8
月
26
日晚,
在雅加达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中,
< br>中国名将苏炳添以
9
秒
92
p>
的成绩刷新赛会记录强势夺
冠。如图所示是他起跑时的情景,用力向
后蹬起跑器,
人就会获得向
______
的力,
这说明
______
,
使人前进的
力的施力物体是
______
p>
。
1
6.
<
/p>
若甲、乙两均匀固体的质量之比是
2
:<
/p>
3
,体积之比是
3
:
4
,则甲、乙两物体的密
度之比是
______
。
若把甲物体截去
1/2
,
乙物体截
去
3/4
,
则甲、
乙两物体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是
______
。
17.
在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的实验中:
(
1
)小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在光屏
p>
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他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
______
。
A
.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
.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变小了
D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
2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
情景中,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没有
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______
(选填
“
放大
”
或
“
缩
小
”
)的实像,生活中与这
-
成像原
理相同的光学仪器有
______
。
(
3
)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向
_____
_
移动。
(
4
)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此时固定蜡烛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小一
点的凸透镜,则光屏需向
______
(选填<
/p>
“
左
“
或
“
右
”
)移动才能成
清晰的像,此时的
像比换透镜前变
______
。(选填
“
大
“
或
“
小
“
< br>)。
18.
每年的
3
月
22
日至
28
日是
“
中国水周
”
。为响应节水护水的号召,某中学物理
项目
学习(
PBL
)小组对我市某区域
河道水的密度指标进行了测量:
第
3
页,共
20
页
(
1
)将天
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左侧,如图甲所示。
要使天平横梁平衡
,
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
p>
(选填
“
移动游码
“
或
“
调节平衡螺母
< br>“
)
,
直到天平平衡。
(
2
)
将空烧杯放在左盘,
砝码放在右盘,
指针仍偏向分度
盘左侧,
接下来应该
______
直到
天平平衡,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
30
g
。
(
3
)将
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在液面处标记
A
,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河水
的总质量
如图乙所示,为
______
g
。
(
4<
/p>
)把烧杯中河水样品倒尽并擦干烧杯,将纯净水倒入烧杯至
___
___
,用天平测
出烧杯和纯净水的总质量为
< br>74
g
。
3
(
5
)则样品河水的密度为
p>
______
kg
/
m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1.0
分)
19.
“
频闪摄影
”
是物理研究中的
--
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其原理是对运动中的
物体在同一张底
片上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摄影,从而记录
下物体相应的运动位置。
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频闪示意图,水滴通过
AB
和
BC
所用时
间均为
0.1
s
。<
/p>
(
1
)该水滴
下落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说明理由。
(<
/p>
2
)水滴由
A
位
置下落到
C
位置运动的距离是多少?这个过程中水滴
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多大?
20.
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
20
g
,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
120
g
,当装满另一种液
< br>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200
g
,求:
(
1
)瓶子的容积;
(
2
)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第
4
p>
页,共
20
页
21.
某物理小组研究
“
驾车使用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研究发现:司机从发现情况到
跺刹车需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
段距
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减速前进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叫
制动距离。
(
1
)在一次实验中,某志愿者正常驾车以
72
km
/
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
平直路面上匀
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测得该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是
0.5
s
,汽车行驶距离
3
5
m
。则发现情况后汽车匀速行驶多少距离才开始减速?
(
2
)为了对比研
究再次实验,这一次该志愿者边接打手机边驾驶同一辆汽车,仍
以
72
km
/
h
的速度在实验场内相同的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
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
行驶距离
43
m
,这次志愿
者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假定两次制动距离相等)
(
3
)根据以上计算,请分析并初步提出对安全行车的建议。
p>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22.
如图所示,
< br>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
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
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
在图中画出被拉长的弹簧对手指的弹力的示意图。
第
5
p>
页,共
20
页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24.
在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
小明记录下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的光路并改变入射角多次实验。通过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
α
折射角
γ
0°
0°
15°
11°
30°
22.1°
45°
35.4°
60°
40.9°
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
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
位于法线的两侧。分析表中数据
,可得出结论:
(
1
)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______
和
______
现象;
(
2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
化关系是:
______
,且折射角
_
_____
(选填
“
大于
“
、
“
等于
“
或
“
小于
< br>“
)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
角等于
______
。
第
6
页,共
2
0
页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D
【解析】
解:
A
、
测
量力的大小
< br>时
,
弹
簧
测
力
计
既可以在
竖
直方向上使用,又可以在
倾
斜方
向使用,故
A
错误
;
< br>
B
、用刻度尺
测
量物体的
长
度
时
要估
读
到分度
值
的下一位,倒数第一位
为
估
读值
,故
B
错误
;
C
、砝
码
磨
损
后,自身
质
量
变
小。当
测
量同一物体
时
,由于砝
码
磨
损
会使所加
砝
码
的数量
变
大,使得
测<
/p>
量
结
果偏大,故
C
错误
;
D
、在斜面坡度越大,小
车
沿斜面向下加速运
动
越快,
过
某点的
时间
会越短,
计时
会越困
难
,斜面保持<
/p>
较
小的坡度,便于
测
量小
车
运
动
所用的
时间
,故
D
< br>正
确。
故
选
:
D
。
(
1
)<
/p>
弹
簧
测
力
计
既可以在
竖
直方向
上使用,又可以在
倾
斜方向使用。使用
时
力
的方向
应
与
弹
簧的
轴线
一致;
(
2
)使用刻度尺
测
量物体的
长
度
时
要估
读
到分度
值
的下一位;
p>
(
3
)天平
测
量物体
质
p>
量
时
,物体和砝
码
的
质
量相等。当砝
码
被磨
损时
,我
< br>们
所
加的砝
码读
数比
实际质
量要大。也就是
说
物体
质
量
读<
/p>
数等于砝
码
的
读
数,所
以,所
测结
果(就是
读
数)比
实际质
量大。
(
4
)若要
计时
方便,<
/p>
应
使小
车
运
p>
动
速度慢些,斜面的坡度要小,
这样
所用的
时
间长
些。<
/p>
本
题
考
查
了
弹
簧
测
力
计
的使用、刻度尺的
分度
值
、天平的使用、
测
量速度的
实验
要求等知
识<
/p>
,是一道
综
合性
题
目。
2.
【答案】
B
【解析】
第
7
页,共
20
页
解:
A
、把一
铁块压
成
铁
片,形状
变
化,但体
积
、
质
量不
变
,密度不
变
。故
A
错
误
;
BD
、密度是物
质
的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
质
量和体
积
无关。同种物
质
密度相
同,不同物
< br>质
密度一般不同。故
B
正确、<
/p>
D
错误
;
p>
C
、气体密度与温度、
压强
都有关系。不同温度、不同气
压
下的空气密度不相
p>
同。故
C
错误
。<
/p>
故
选
:
B
。
由某种物
p>
质组
成的物体,其
质
量与体
积
的比
值
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
这
种物
质<
/p>
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
质单
位体
积
的
质
量
叫做
这
种物
质
的密
度。
体
积
相同的不同物体或
质
量相同的不同物
体,密度大小用公式
ρ=
比
较
。
此
题
考
查
了
对
< br>密度概念、密度公式的了解与掌握,抓住密度是物
质
的特
性是
本
题
的关
键
。
3.
【答案】
C
【解析】
解:
A
、人
们
小声
说话
,声
带
的振幅小,响度小,与音
调
无关,
该选项说
法不正
确;
< br>B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
传
播,因
此不能利用利用回声探
测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br>该选项说
法不正确;
C
、高架道路两
侧
建
起隔音
墙
是
为
了在
传
播
过
程
中减弱噪声,
该选项说
法正
确;
D
、利用超声波
粉碎人体内的
结
石,
说
明声波可以
传递
能量,
该选项
说
不法正
确。
故
选
:
p>
C
。
(
1
)声音能
够
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
传
播,真空不能
传
声。
(
2
)
乐
音的三个特征,
音
调
、响度和音色。
(
3
)减弱
噪声的途径:
①
在声源
处
减弱
--
消声;
②
在
传
播
过
程中减弱
--
吸声;
③
p>
第
8
页,共
20<
/p>
页
在耳
朵处<
/p>
减弱
--
隔声。
(
4
)声音
既能
够传递
信息,又能
够传递
能量。
本
题
考
查
了音色、回声、真空不能
< br>传
声以及声与能量的相关知
识
,
具有一定
的
综
合性,属于声学基
础
知
识
的考
查
。
4.
【答案】
C
【解析】
解:
①
针
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
实
像,它是光的直
线传
播
p>
原理形成的;
②
从潜望
镜
中
观
察景物,
观
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
平面
镜
成像原理,属于
光的反射
现
象;
③
用放大
镜
看物体,利
用的是光的折射
现
象中成虚像的情况;
④
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
现
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
实
像;
⑤
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
缩
小的
实
像。
综
上所述,属于
实
像的是
①④⑤
;属于虚像的是
②③
;属于折射成像的是
③④
;属于反射成像的是
②
.故只有
选项
C
正确。
故
选
:
C
。
根据
实
像和虚像的区
别
、不同点:
<
/p>
(
1
)成因不同,
实
像是由
实际
光
线
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
实际
光
线
的反向延
长线
会聚而成的;
(
2
)像的正倒不一
样
,
实
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来分析此
题
。
本
题
综
合考
查
了光的直
线传
播
现
象、折射
现
象和反射
现
象,解决
这类题
目需
要
对
p>
光
现
象有个系
统<
/p>
、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5.
【答案】
D
【解析】
解:
由
ρ=
V
冰
=
可得冰
的体
积
:
=
=200cm
3
,
第
9
页,共
20
页
当冰熔化成水后,
质
量不
变
,即
m
水
=m
冰
=180g
,
水的体
积
:
V
水
=
=
p>
=180cm
3
,
则
体
积
减小<
/p>
值
:
3
3
3
△
V=V
冰
-V
水
=200c
m
-180cm
=20cm
。
故
选
:
D
。
已知冰
块
的
质
量和密度,可以根据
公式
V=
求出冰
块
的体
积
。
冰完全熔化成水,
质
量是保持不
变<
/p>
的,即水的
质
量等于冰的
质
量,再根据公
式
V=
求出水的体
积
,<
/p>
进
一步求出体
积变
化
值
。
对
于冰化水、水
结
冰的
< br>问题
,要抓住
质
量保持不
变
,由于密度
发
生<
/p>
变
化,所以
体
积
将
发
生
变
p>
化。
6.
【答案】
A
【解析】
解:由
图
知,光会聚于
b
点;光
经过
甲透
镜
后会聚在右
侧
的
c
点,折
射光
线
与原
来的入射光
线
相比,更
远
离主光
轴
,
说
明甲透
镜对
光
线
有
发
散作用,是凹透
镜
;<
/p>
经过
乙透<
/p>
镜
后会聚在左
侧
的
a
点,折射光
线
与原来的入射光
线
相比,更靠近
主
光
轴
,
说
明乙
透
镜对
光
线
有
会聚作用,是凸透
镜
;
所以可用于
矫
正近
视
眼的是甲透
镜
,可用于
矫
正
远视
眼的是乙透
镜
。
故
选
:
p>
A
。
解决此
p>
题
可以首先判断根据凸透
镜
和凹透
镜对
光
线
的作用,判断甲乙分
别
是
凸
透
镜还
是凹透
镜
,然后
结
合近
视
眼要用凹透
镜
来
矫
正、
远视
眼要用凸透
镜
开
矫
正分析解答。
此
题
既考
查<
/p>
了
对
两种透
镜<
/p>
的判断,又考
查
了
远视
眼的
矫
正方法,
难
度不大,
关
键
是知道凸透
镜
和凹透
镜对<
/p>
光
线
的作用。
第
10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