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全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2:16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典礼)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


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 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


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 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


流的河水??。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


,运动是宇宙


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


在着“静止 ”


,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

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 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


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


多动手,多总结。这 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


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


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


力。




.


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


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


本 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


及科学的研究 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


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 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


。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 到本


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


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


、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 开)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 /p>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


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 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



2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 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


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 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


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 运动的描述》


,加深对机械运


动概念的理解。

< br>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


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

< br>答:




1

)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


) 选取课本为


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


)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


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


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

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 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


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也就是说:运动和


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 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而引发思考。提问:


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 的子弹?学


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


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

< p>
分析问题能力。



(三)


、拓展练习




3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练习


1



2


是两个动画 ,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


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 ,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


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 照物的理解。



练习


3


: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


释为什么? 练习


4


: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 骑在


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


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 象。对于学


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


、课堂小结


< br>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


节的主要 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


、布置作业


< br>教材练习


1



2


。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


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 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 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


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 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


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五、说效果



本节通 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


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


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



4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探索、分 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


生间的交流合作,加 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


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 ,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


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 行巩固。



1.2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


说教材 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


律的基础 ,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


的概念,理解并掌握 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


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 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 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


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 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


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 单位时间内物


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 单


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


能很全面具体 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


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 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


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 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



5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概念,以 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


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br>(


1



.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



.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 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



.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 br>


2.


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初步的 观察能力。




2


.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 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p>


1



.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



.


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


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p>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 br>


2.


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p>


1.


速度单位的换算



2.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6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


-----


导入新课


---- --


故事激趣


------


观察比较< /p>


------


形成概念


-----


应用新知


----


加强巩固

< br>-----


体验成功


-----


归纳总结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


样吗?组织学 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


有的运动得慢。然后, 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 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


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 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 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


后裁判认为谁跑的 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


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 ,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


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


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 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


是因为在运动 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



7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

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 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


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 生“看”



“想”


< br>“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


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 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


12s


,而


24


届奥 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


的成绩是


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


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 们在


1


秒内或


1


分钟内通过的路


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


,


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


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


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


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 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



/

秒与千米


/


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 单位之间是如何


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 ,只


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


.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


例题


1:


琼斯以

10



75


的成绩获得女子


100


米短跑金牌


,


请运用知识计算


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



8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 v=S/t=100m/10.75s=9.30m/s



: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


9.30m/s


例题


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 为


220Km


,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

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


55Km/h


,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 口


?



已知:


S=220Km



v = 55km/h



求:


t



解:根据公式


v=s/t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


4


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


3




例题:


2006


7



12


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 在洛桑田径黄金


联赛中以


12



88


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


13


年之久的


110


米跨栏世界纪录,


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


3 0km/h,


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 /p>


利用公式


v=S/t


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




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 是公式


v=s/t


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 学生


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



9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情况编写 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


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 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


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 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


义。


< p>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 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


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 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


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 到,


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


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


均值。



课堂小练习:



1


、单位换算:



1



21.6 km/h=____m/s



2



5 m/s=____km/h


2


、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


1


min


通过了


1800


m


的路程,汽车的速


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


.归纳总结




10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

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p>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


识到理 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


来进行物理概念的 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


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 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


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 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


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 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


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


老师 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


学生有目的的进 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 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


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 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 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


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 的换算。再次,通过


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1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公式:


v=s/t


七、作业布置:



1



1m/s= km/h 72m/s= km/h


10m/s= km/h 15km/h = m/s


2.


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


3.5 km/h, 64m/min,1m/s< /p>


,则三人的


速度的关系是





3



汽车以


25m/s


的速度行驶了

< p>
2h



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km.


4.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的速度是


340m/s,


人对着相距


425


米的高山喊一


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1.25s



.0.625s



.0.8s



.2.5s


八、效果评价: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



12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速度公式 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


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 ,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


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 p>


1.3


《长度的测量》说课稿



《长度的测量》是苏科版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全节内容需要两


课时,


《长度的测量》是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刚学习物理的初二学生。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


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 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学习使用温度计之


后的一中重要的测量工具,所以,学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


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 步。同时长度测量时需要的认


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 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还渗透了一 些特殊的


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节《长度的测量》是本章的中心节,长度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


又起领后面测量工具的使用的学习。长度测量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也是学习


《科学探究》的活生生的例子。



二、学情分析



弄清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


和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便于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


“对症下


药”地展开教学,激发 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 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


对一些物体长度的 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



13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 br>2


、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


欢表现自己。



3


、 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


撑且容易产生片面 性。



4


、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 错误:学生先认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


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 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


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 错误,漏写单位和丢


失估读数值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 br>(


1


)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 位及换算关系;




2


)熟悉刻度尺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


测量结果 ;




3


)学 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

< br>


2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 究的过程;




2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p>


1


)通过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 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


< br>(


2


)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14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1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并进行换算。


< /p>


2


、难点: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 br>


五、设计意图及指导思想



突 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


倡导学生的主动学 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


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


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

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


全方位 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


的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力图将单调 的


实验基本操作,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达到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



注重科 学发展观的教学,科学发展历程“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


→发展→??”



的暗线索隐含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强调中人的尺度中心 ,体


现科学以人为本的宗旨。



六、教具准备



2


米的木棒、米尺


(


最小刻度厘米 、毫米的各一支,且刻度已被掩盖


)



卷尺、皮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学生自带可以测量长度的工具、多媒


体课件。< /p>




15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七、教学程序设计



1


、情景引入,体会测量重要性



本内容通过情境展示



讨论:在生产和 生活中


,


哪些地方需要对物体进行长度测量

?


(


教师、学生评介


,


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


)


2


、测量的实质,体会


STS


关系



1




情景展示:在班级比较任意两张课桌的长与宽(事先考察)


< /p>



2


)提问:目测,比较课桌的长与宽< /p>


?


视觉的局限性,引出测量的需要。




3


)提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 地知道哪张课桌面积大些


?


比较,用一人的手掌去测量另一桌子的长与宽度。


< p>


4


)提问:若两人的首长大小不一样,又不用现 有的刻度尺,怎样得出谁


高呢?



找一 参照物,分别与课桌比较,引出独立尺(参照物)




①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量(长度单位)作标准——标准量(标准尺)


;< /p>



②它们各自与标准量比较,得出测量值;



③比较测量值。



归纳总结,得到测量的实质,说明长度的国际标准——米。


< /p>


通过情境展示,让学生体会到需要产生了测量,问题推动着测量的发展,

< br>交流建立了标准。



3




体验长度标准,为估测准备



合作体验 ,看谁比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


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 用米尺(刻度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



16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教师、同学评价。



演示:教师用刻度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


问:< /p>


“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 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一米的关系。教师、同学评价。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一个天文单位,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


展)< /p>



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 米、厘米、


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建议:为 描述方便起见


,


要选择适宜的单位。



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长度单位及其的换算是枯燥而对学生又有点抽象的。宜采取“做中学,学


中体验,体验中 领会”的教学方式,通过数一米内有几大格,每大格中又有几


小格的做法,会让学生感到 单位换算事实关系,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


的难度,也使教学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 生动。



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的展示,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 尺度有一个较为整


体的理解


,


有一个可 比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其中科学计数法在数学中已经学习


过。



4


、正确使用刻度尺,在做中体会,体会中感悟




1


)认识刻度尺



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


,< /p>


找出它们与测量程度有关的相同


点。




17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合作讨论 、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量程)


、每一大


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


小的刻度 值(分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 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




2


)使用刻度尺



学生分组 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


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 科学课本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


一研究对象的长度,然后总结,交流 。



全班分成两大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各 自合适的测量


工具。同一合作组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可 能


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误差)的存在,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要人云亦云,


只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客观事实就应该坚持的道理。当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漏写单位是学生初学测量时常犯的错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有意识


地让学生把这一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矫正,效果 奇佳。选择课桌和科学


课本的理由:课本宽为


16.8


厘米,课桌长约为


1.2


米,若不跟上单位,一 眼就


可看出其中的错误,说明单位的重要性,而且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既易得又可


提高他们的兴趣。



具体做法:叫两位没有记 单位的学生,分别把结果写在黑板上,提问:哪


一个长?



对估读的处理:


提问,


请大家再十分仔细地 读一读,


**


长度的确是


**


值吗?


从而点出精确的测量中需要估读的问题,为不增加难度,点到即止 ,只要学生


有所体会即可。




18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对误差的 处理:提问,对于课本的宽度和课桌的长度,你和你同桌的读数


相同吗?点出由于测量的 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会有


不同的结果,但差距不会很大,也点 到即止。



然后,趁热打铁,学以致用,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 ,要求学生用自带的


刻度尺测量有关自己身体的一些长度(如:指距、身高、跨步距离? ?)或身


边的物体的长度


(



:


铅笔、铅笔盒、??


)




长度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长 度的测量,但技


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


,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


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 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教学


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 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5


、建立一个人体尺度意义



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


,


又需要粗略地 知道物体


(


如科学课本、课


桌、


教室??


)


的长度时


,


你有什么办法吗


?


(提问,


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



(可能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



学生分组实验


:


利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 ?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


长和宽


,


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



以上做法相当于学生在自 己身上设置了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与身体的其他


“尺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做出其他许 多的估计,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


的估测能力。



6


、课堂练习,体验特殊的测量方法



1.


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


(积累法)



2.

< br>测量出硬币的直径


?


周长


?


(滚动法等)



3.


在中国政区图上测出长江的大致长度(以曲代直等)




19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特殊的测 量是测量内容的有益补充。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碰到类似问题:


把现实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并使之成为现实,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


益。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 各种方案,教师均应积极评介,若课堂时


间不允许,最好在课外付诸实施,由此课堂教学 向课外延伸。



7


、课外探究,学以致 用,体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1.


请你想 一个简单的办法测出我们学校运动场内跑道的周长,并实地测量


?

2.


测量家中卫浴间有关洁具、浴具的一些长度数据或厨房用具、台面的一


些数据,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3.

< p>
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


部分 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2.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 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 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


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 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 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


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


中 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


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20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 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


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


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罩中的闹钟”


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 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


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 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


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 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


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


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


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 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


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 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



21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说:


“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

< br>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


百 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



“信息快递”等板块 形式向学生提


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 行


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

< br>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


流的 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


相结合,组织学 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 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


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


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p>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 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


.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


.利用


PPT


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 这里可以在


PPT


中的


录制旁白里面把 把这些声音录下来。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


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 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



22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东西你能 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


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


.问题启发




1


)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


)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 发声时有何区别。




3


)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 p>
4


)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


比较发声时 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


.探究实验



·实验


1


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


生回答以上问 题)



学生开始实验


1


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


2


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




1




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


1

< br>一样明显吗?




2




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



23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 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


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


3


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1


: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


: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3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 p>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


4


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 天员


_______


驾驶的“


____ ____


”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在宇宙中航行


5


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


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 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


能直接进行交谈?< /p>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24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

< br>.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


时彼此能 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


________


的传声。



2


.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 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


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 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


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 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 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


前提出的问题。


(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

固体、


液体都


____


传声,


而真空


____


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 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


以什么形式传 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 音在空气中是以声



25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 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


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 交流自己的意见。


(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 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


受到温度的影响,学 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


.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_


。< /p>



2


.常温时声音在

_________


中传播速度最大,在


________


中传播速度最小。


(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

< br>3


次敲击声


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 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


得到了加强)


,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


.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3


.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


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 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


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 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 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


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


、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


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 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


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全


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


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

< p>
好坚实的基础,使学



§


2.2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 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


——在不同介质中快 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


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



27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说明物体 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


过实验,说明声音传 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 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


、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


传播需 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


学习 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 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 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


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 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 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


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


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 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


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


活 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



28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心、求知 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


用。但他们在方法和 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


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 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


、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 /p>


25


页图


2


-< /p>


12


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


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 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


为声源。


< p>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


一 想、议一议”


: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

< p>


29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声的?



2


、声音的传播——声波


< p>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


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


式传播 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


、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


什么 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 /p>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

< p>
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 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


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


30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质中传播 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


真空中,声音是不能 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


体中较快,在 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


声速跟温度有关,



15


℃的空气中,


声速为


340m/s




④讨论:


a


、百米赛跑中, 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


、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


以听到几次声音 ?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 生到操场上做


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 识。



5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


声音 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 ,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 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


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


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


行归纳和 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以上是我 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


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 正,谢谢!



2.3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 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


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 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


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 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


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 等方面作者作了


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 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


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 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


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

< p>
《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


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 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


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 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


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 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


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并可能激发起学生


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


近)有 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


、过程和方法层面:




32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通过演示 、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


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p>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


习 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


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


我 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


知识基础有关 )


,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


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


算作一个 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


大小、响度、振幅 、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


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 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


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


是 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


动脑,动感 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 ,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


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 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


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 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


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 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



33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 、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


A4


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


、课前活动


< br>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


为解决 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


自主选择探究的主 导思想。



实验


1

: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


2


: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


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34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活动


3


: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

< br>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


、课堂实施过程:



1


、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


,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


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

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


、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


动物叫声 、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


着让学生交流感受, 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


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 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


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


、教学新知:


< /p>



1


)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 而自然引出


“响度”概念。


深入一步:


“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


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 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


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 法的指导——“转换法”


,同时


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 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



35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时体现课 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

< br>幅的关系”


,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 /p>


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


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如“钢尺伸出 长


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


。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 导,对于把握实验


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


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


后排同学 猜”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 /p>



2


)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 大了时间分配


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 与


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 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


“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


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


以帮助学生 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


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 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


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 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


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


。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


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 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


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 —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


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 加亲切,得出“长短、粗


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 控制变量法”



36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的思想。 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


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 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


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 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


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


)理解音色 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 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


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 快教学的审美理念。


(当然素


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 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


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 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


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 性的感性理解。最后


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 为学生有


“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


、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 性)


,二是


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 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


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


、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


音的差别, 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 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


环节。


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


(烧开水,


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


新课程理念。




37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6


、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


、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


、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


、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

< p>
容,是学生在学习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物




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早上的危害 和怎样减弱


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 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 p>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38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三、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 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


发展,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 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


景引入新课:假如你正在午休,有 同学在走廊大声歌唱,你感觉怎样?一下子


将学生带到生活中。



由于情景是学生熟知的,学生就会有话说,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这种令


人心烦的声音就是噪声”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



1


、噪声的来源


< br>在理解乐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总结出噪声的物理


意义。并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令人心烦的声音,从而概况出噪声在环境保护角


度的概念。八年级的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举例概


括出噪声的两个来源,培养了学 生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 ,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


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举 一些生活中产生草率的



例子,学生这时情绪高涨,都有话可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p>
噪声的等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看“小资料”



并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学生通过看书查找所需信息,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 p>
来,从中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9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早上的危 害课本上讲得比较少,但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下面学习


噪声的控制埋下伏笔。因 此,我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噪声危害的


三个方面:心理效应、生理效应、物 理效应。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噪


声的危害,从而产生了减少噪声,保护环境的情 感,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目标。



3


、噪声的控制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


ben

< br>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者。因此,在本 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


讨论中。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 道了防治噪声的必要性,在此,我设计


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正在学习,而楼下音乐的吵闹 声影响了你,你会怎么办?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很多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由教师和


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控制噪声的方法。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一一被解决。



4


、噪声的利用


< br>这一知识点属于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知道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也有可


利用的一 面,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噪声的相关知识,将课堂


延伸到课外。



(三)课堂总结


总结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反馈学生 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设


计了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及时了 解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也让学


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0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2.5


《声的利用》



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


现象的第五节


.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



声现象 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


,


可以进一步增


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 br>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


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


,


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


.< /p>


声的利用是


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 /p>


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


但缺乏一定 的实验探究


和创新能力


,


也缺乏对声现 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


.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

< p>
物理的兴趣


,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 点


,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p>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


< br>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


知识


;


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


进一步增加对科学 的热爱


;


通过声可传递


能量的实验探 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41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 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 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 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


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 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 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


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 小小发明家”


,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


趣。



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



42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从“学会 ”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


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


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 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 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


,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

用”


【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


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



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 ”


(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 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


内容是“声的利用”


.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


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 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


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 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


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 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


归类.




.


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


:


用木棍划水面,看到


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

< p>


43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完成的加 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


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 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



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


分为二的,噪声 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


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 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



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 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


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


3


分钟)





: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


4


分钟)



1.


课本


P


30< /p>


,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




2.


选用课时优化设计


,


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


,


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


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 “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


< br>2


.


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44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一.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


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 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


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 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


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 声波危害的教学,培


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



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 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 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


知识的“神奇”


,体会到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


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 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


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 /p>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

验.


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


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 .


开展创新活动


“我


是小小发明家”培 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


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 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 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 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


趣。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


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


效 果非常好.




45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媒体技术 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


大大优化了教学氛 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


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1


《光的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


……


..


,来自


……


..


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


《光的传播》

< p>
,选自人民教育


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设计理


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


能力较强。但刚 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


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


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


折射规律都 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


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 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


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 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



STS

< p>
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



46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课提出的 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 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


8


m/s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 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 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


动。



4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


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 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研究性学习



走进课堂,


走进物理 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实现

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以人为本 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



47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 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


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 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


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 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


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 好奇、好问、好动的心


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 己回答和解


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


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

< br>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 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进行分类。



2


、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


)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 p>


2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

< br>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


)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48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教师给出 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


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 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


)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


)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 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


例,如影子的形成、 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 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


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 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


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


、光的传播速度


< p>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


闪 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


容,自学完成 这部分内容。



5


、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2


《光的反射》说课稿





教材分析




49


老师


365




整理



更多教案尽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 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章第二单元的内


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 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


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 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


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 像》这一


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 /p>


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


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


及学生已有 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p>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


察 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p>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0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2: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3085.html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全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