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学习资料
《聊斋志异》学习资料
综述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
1640
—
1715
)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
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
香”
,祖上虽然没
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
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
是读书人,
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
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
亲钟爱他
19
岁初
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
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
闰章的赏
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
,一时文名颇高此后
,他
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
社
”
,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
(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
“请订一籍,日诵
一文焉书之,阅
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
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
(蒲松龄《醒轩
< br>日课序》
)康熙九年(
1670
)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
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
的
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
家乡
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
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
/p>
哲理和文学,
而且对于天文、
农桑、医药
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p>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
19
岁“弁冕童
科”之后,
屡试不第,直到
71
岁高龄
,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
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
依
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
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
怜肮脏骨销磨如
此!
……数卷残书,
半窗寒烛,
冷落荒
斋里”
(
〔大江东去〕
《寄王如水》<
/p>
)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
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
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
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
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
之日,
p>
“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
明”
(
《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
斋志异》
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
康熙十八年<
/p>
(
1679
)
作
《聊斋自志》
,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
一直
到暮年方才成书,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
笔,仅成
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
(
《
聊斋自志》
)这
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
,还有通俗
俚曲
14
种,计有《墙头记
》
《姑妇曲》
《慈悲曲》
《翻魇殃》<
/p>
《寒森曲》
《蓬莱宴》
《俊夜叉》
《穷汉词》
《快曲》
《丑俊巴》
《禳妒咒》
《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
< br>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
黑暗和人间的不平,<
/p>
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
《聊斋志异》
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
小说和俚曲之外,
还有
《聊斋文集》
《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
《药
祟书》等
(选自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文学》
,
< br>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作者路大荒)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
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
所收作品将近
500
篇故事的来源非
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
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
作者的虚构虽
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
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
幽怀《聊斋志异》中
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
的部分当时社会政治
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
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
蟀“以塞官责
”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
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
< br>《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
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
赃枉法和人民
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
《公孙
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
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
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p>
2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蒲松龄
1
9
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
了功名之路他饱受
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
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
出来如《素
秋》
《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
/p>
《司文郎》
《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
情强
烈,爱憎分明尤其是《司文郎》
,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
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
的王
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
“仆虽盲于目,而不
盲于鼻,
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
”
这是讽刺考官
一窍不通
《贾
奉雉》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
效法拙劣
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
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
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
缀成文”
,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
了出来,竟中了经魁放榜后,
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
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这些幻设
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
出像
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
.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
书生交往的故事,也
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
》
《连琐》
《香玉》等,
大体是写一位
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
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
了欢乐,数度相
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
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
馆,受雇于人,一年
中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
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
“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
作邮亭”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像自遣自慰,如他
在独
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
“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
结欢喜缘”
(
《聊斋诗集
·
逃暑石隐园》
)
< br>《绿衣女》
《香
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
转化为幻想故事
p>
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
做了馆师的书
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
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
蒲松龄曾写过一
出小戏《闹馆》和俗曲《学究自嘲》
,反映穷书
生做乡村塾
师的辛酸,其中自然有他个人的亲身感受写河间徐生坐鬼馆
< br>的《爱奴》却是另一番景象:鬼馆东蒋夫人礼遇厚待徐生,
徐生为她“既从儿懒,
又责儿工”大发脾气,她赶忙“遣婢
谢过”
,最后还将徐生喜爱
的婢女相赠,
“聊慰客馆寂寞”篇
末异史氏曰:
“夫人教子,无异人世,而所以待师之厚也,
不亦贤乎!
”这正是一般做塾师的书生们跂予望之的狐女凤
仙将穷秀才刘赤水带到了家中,狐翁对
女婿们“以贫富为爱
憎”
,凤仙以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为
憾,留下一面镜
子相激励刘赤水“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
捷”篇末异史氏曰:
“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
< br>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
”
(
《凤仙》
)这也只能是像作
者一样困于场屋的书生的天真幻
想
(选自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4
.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与上述几类故事不同,大约是由于
立意在于劝诫,这类
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
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这样,当他讥刺社会、家庭中
的负义、伪孝
、弃妇种种失德现象的时候,笔锋是犀利的;
而要为社会树立一种道德楷模的时候,
p>
如
《张诚》
《曾有于》
,
以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调和家庭嫡庶兄弟关系为
美德,虽然表现了淳风厚俗的愿望,但却失之迂阔《珊瑚》
《邵女》等篇中精心塑造的
现实妇女的典型,珊瑚被休而不
再嫁,受凶姑悍娌虐待而无怨;邵文甘心作人妾,受大妇
的
凌辱至于炮烙,而“以分自守”
,更是鼓吹了女性为夫权而<
/p>
牺牲一切的奴性
还有颇可注意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实际的感受突破了传
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了独特的思索《乔女》
中的主人公
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承受着丑陋带来的不幸
老而且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亟待续弦
的孟生的求婚,理
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
焉?”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
,她终未相许然而,当孟
生暴卒后,
她却前往哭吊,
并在孟家遭到侵凌时,
p>
挺身而出,
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至成人以丑女作为正面颂扬的主
人
公已是小说中的超俗之作,写她未许身再嫁,却许之以心,
实
际上做了孟生的没有名分的“未亡人”
,作者和他的小说
人物一
样,都已走出了旧道德的藩篱
p>
《田七郎》是写社会交往的:猎户田七郎受了富家公子
的救助之恩,
后来又为报恩而拼上性命小说突出展示的是田
七郎意识到受人恩就要报人恩,极不愿意受
人之恩,以避免
承担报恩的义务,但由于家贫而未能幸免这样,报恩的故事
也就含有了深刻的悲剧内蕴,显示出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准
则:
“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
,表面上是彼此平
等的,
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别,
用以为报的也就不同:<
/p>
“富
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知恩报恩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
/p>
片面的、不公平的蒲松龄演绎的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当时
崇尚的
、文学家反复讴歌的人际道德原则之一的“义”的思
考、质疑,也可称之为一种思想觉醒
(选自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除此之
外,
《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
扬了女子超人的
智慧,如《颜氏》
《狐谐》
《仙人岛》
;有的
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
《牧竖》等;有的
则
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
《口技》
《海市》等;有的则
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
表达一定的哲理
和思考,
比如
《骂鸭》
《狼三则》
p>
《螳螂捕蛇》等
三、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是想像丰富、构思奇
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它“用传
奇法,而以志怪”
,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
志异》的基本样式,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
结合书中有
19
0
余篇作品,篇末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
《史记》中的“太
史公曰”从体裁看,
《聊斋志异》大部分
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曲
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
篇小说的体制有一部分作品则篇幅短小、记述简略,
仍保留
着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如《蛙曲》
《鼠戏》
《刘亮采》
《狐入瓶》
《斫蟒》等小部分记述
作者自身见闻的作品,又
像随笔杂录,具有素描的性质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
忘的人物形象,大都
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
婴宁天真烂漫,憨态可掬(
《婴宁》
)
;小翠顽皮善谑,喜开
玩笑(
《小翠》
)
;青凤温柔拘谨,情意缠绵(
《青凤》
)同是
鬼女,聂小倩“绰约可爱”
,被胁迷人
却又心地善良(
《聂小
倩》
)
;
林四娘
“意绪风流”
,
喜诗善歌而心境凄苦
(
《林四娘》<
/p>
)
;
连琐“瘦怯凝寒”
< br>,多情善感(
《连琐》
)
;小谢
活泼调皮,乐
不知愁(
《小谢》
)
p>
;李女羞涩怯弱,感情笃厚(
《莲香》
)同
是妓女,鸦头激烈拗执(
《鸦头》
)<
/p>
;瑞云蕴藉斯文(
《瑞云》
)
又如同是痴情的青年男子,孙子楚为人迂讷(
《阿宝》
)
;乔
生心意真诚(
《连城》
p>
)
;耿去病“狂放不羁”
(
《青凤》
)
;安
幼舆“挥霍好
义”
(
《花姑子》
)
< br>,也都“人各面目”
,很少雷
同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
多样作者常把人的性
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
“使花妖狐魅,
多具人情,
和易可亲,
忘为异类,
而又偶见鹘突,
知复非人”
(
《中国小说史略》
)如《红玉》中的狐女红玉,为冯相如谋
聘佳偶,
哺育子女,
重振家业,
与常人无异;
但她飘忽无定,
来去自由,却表
现了非人的特征又如《绿衣人》中由蜂幻化
的女子,
“绿衣长裙
,婉妙无比”
;唱起曲来,
“声细如蝇”
,
“宛转滑烈”
;遇难被救后,又“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
,
出伏几上走作
‘
谢
p>
’
字”真是“写色写声,写形
写神,俱从蜂曲曲绘出……短篇中具赋物之妙”
(但明伦评)
其
他如葛巾是牡丹花妖,写她“异香竟体”
(
《葛巾》
)
;花姑
子是香獐精,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
”
(
《花姑子》
)
;阿
英是鹦鹉精,写她“娇婉善言”
(
《阿英》
)
;白秋练是鱼精,
便写
她每食必加少许湖水的习惯(
《白秋练》
)
;阿纤是鼠精,
写她善于积粟治家(
《阿纤》
)
;俞士忱是蠹鱼精,写他读书
“最慧,
目下十行”
(
《素秋》
)
;
苗生是虎精,
写他性情粗豪,
长啸一声,
“山谷响应”
(
< br>《苗生》
)这些铺叙和点染,既写出
了狐魅花妖原有的物
性,又赋予它们以人的面貌和性格明末
志怪群书,大抵简略,荒诞不经,
《聊斋志异》则能于奇谲
之外,示以平常,表现出独到之处
《聊斋志异》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
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
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
妙惟肖她初见耿生时,
“辄俯其首”
,再见时,
“骇而却退,
遽阖双扉”
;当她与耿生
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俯首倚床,
拈带不语”
;被叔父诃诟时
,便“低头急去”
,
“嘤嘤啜泣”
;<
/p>
遇难被耿生救出后,又“依依哀啼,阘耳戢首”
;这些描写,
p>
细腻真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此外,如《辛十四娘》写辛
十四娘初
见冯生时的羞缩不安、
《王桂菴》写芸娘被王桂菴
逗引时的矜持
端庄、
《湘裙》写湘裙追求尚仲时的主动大胆,
都很生动
《聊斋
志异》还常常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
性格,传达人物情绪如《婴宁》用杂花生
树的山村、桃柳夹
墙的茅屋、豆棚花架的庭院,来映衬婴宁的纯真爽朗;
《连
琐》用古墓白杨、凄风荒草的旷野景象,来烘托连琐的幽情
苦绪;
《王桂菴》用夜色昏蒙、星点满江的江中夜景来渲染
王桂菴妻子投江后的悔恨、
悲恸和冷清;
《公孙九娘》
p>
用
“坟
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的凄
惨境况,来表现公孙九
娘的沉冤遗恨;
《天宫》用叠阁曲廊、绣
帐香衾的居处陈设,
来显示女主人那高贵而又空虚、腐朽的灵魂;
《晚霞》用龙
宫花飞蝶舞、燕语莺歌的旖旎风光,来反衬阿端和晚霞的幽
囚生活和痛苦心情等等,都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对刻画
人物起了很好的作
用
冯镇峦
《读聊斋杂说》
称
《聊斋志异》
为
“史家列传体”
,
但它记人叙事“似幻似真”
,
“铺排安放,变化不测”
,很注
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而避免攻坚摭实,平铺
直叙这是《聊斋志异》在艺术结构上的很大特色如《葛巾》
写常大用和
葛巾相爱,从花园邂逅到书斋欢会,纵横诡变,
反复离奇,中间就经过许多曲折又如《促
织》紧紧围绕蟋蟀
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主人公成名由悲而喜,喜极生悲,悲
辍复喜,
故事逶迤推进,
读者的心弦也随之忽张忽
弛再如
《胭
脂》写一桩人命案件从酿因到破获的过程,人物不多
,也没
有神奇色彩,
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 br>波澜起伏,
高潮迭出,
冤外有冤,错中有错,戏剧性很强
此外,如《宦娘》写温生
与宦娘、良工的爱情纠葛,时隐时显,一转三回;
《西湖主》
写陈生因祸得福,与西湖主结为良缘的经过,几起几落,委
曲宛转;
《张鸿渐》写张鸿渐几番磨难,流离坎坷数十年,
波折迭起,变化多端等等,这些故事,情节都很曲折离奇,
扣人心弦,能够
紧紧吸引住读者《聊斋志异》虽然情节曲折
多变,但它叙次周密、脉络贯通,因此显得结
构十分谨严
p>
《聊斋志异》的想像是很丰富和惊人的它谈鬼说狐,写
仙描神,百幻
并作,无奇不有,展示出一个个神奇瑰丽的迷
人境界如《翩翩》里的仙女,同丈夫吃着落
叶变成的鸡鱼,
穿着芭蕉和白云做的衣裳,
诡异离奇,
驰想天外;
但他们
“不
羡贵官”
“不羡绮纨”
,只愿有“佳儿”
“佳妇”的生活愿望,
则可近可亲又如《巩仙》中巩道人的“袖里乾坤”
,虚无缥
缈,怪奇荒幻;但里面“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
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
,则又幻迹人区,寄托着作者
的悲愤感慨至于书中红莲能变成美女(
《荷花三娘子》
)
、裙
子可当做帆船(
《粉蝶》
p>
)
、襟袖间会飞出“五色花朵”
(
《晚
霞》
)
、天空能飘
落彩船(
《彭海秋》
)
、诵诗可以治病
(
《白秋
练》
)等的描写,更俯拾皆是
这些想像,大大增强了故事情
节的感染力
《聊斋志异》的语言很有特色作者
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
的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会进了当时的方言俗语,
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
是抒情写景,还
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彩多姿,曲尽
形态,词汇异常丰富有时还在单行奇句中,间
用骈词俪语,
句法富于变化人物语言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雅俗结合,更
生动活脱,谐谑有趣如《邵女》中媒婆的声口,
《刘姓》中
恶霸的流氓腔调,
《小翠》中姑娘们斗嘴的神态,
《阎王》
中
村妇的口吻,都写得神采飞扬,声口如闻尤其是《翩翩》中
翩
翩和花城娘子的一段对话,把古语典故和俚语方言熔铸一
起,运用自如,不着痕迹此外如
《仙人岛》
《狐梦》
《狐谐》
《聂小倩
》等篇,人物的对话也颇多传神之笔不过,有时用
典过多,失之古奥,也增加了读者的困
难至于书中短篇,文
字虽不似长篇出色,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清新可读者亦
复不少如《骂鸭》
《狼三则》
《沂水秀才》
p>
《牧》
《农妇》等
(选自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文学》
< br>,
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
198
6
年版作者张俊)
关于节选部分
香玉
《聊斋志异》
中,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
人鬼之亲的作品
,作者刻画了许多本是花妖狐鬼的异类幻化
成的女性形象,她们容貌艳丽、温柔多情,在
她们身上,作
者寄托了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在这类小说中,有一个序列
很值得注意,
即写花精的几篇小说,
主要包括写牡丹花
的
《葛
巾》
《香玉》
< br>,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
等四篇相对于写狐鬼的小说,这些
作品少了一些阴森和鬼
气,多了一份飘逸与芬芳《香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
篇
p>
正如教材中分析的那样,这篇文章以“冷”
“热”
< br>“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