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常见错句解析
----------
--------------------------------------------------
---------------------------------------
语法口诀:从语法上来判断语句错误是找出语病的第一步
p>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
总的来说:否定失当、前后矛盾、语位缺失、对应不周、语义含混不清、语序不对、同义词重复等。<
/p>
即: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错句虽然通过各种措施增
加迷惑性,其“病征”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也有一些规律可寻,如果抓住这些“病
征”顺
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是何种语病。
< br>一、搭配不当(包括用词不当、连词、介词等关联词不当)
---
用词不当主要包括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用词
不准确或错误,介词误用、连词搭
配不当,多余使用或缺失等。
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
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A-
介词用法不当:
p>
1
、对于、对。
一般能用
< br>”
对于
”
的地方可以用
”
对
”
,后面一般加<
/p>
…
来说或而言。但“对”表示向或对待的意思
时,只能用“对”
。
如
“
对人民负责
/
对他笑
了笑
/
他对老师很尊敬
”
。
错句
1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错句
2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
自食其果。
(置若罔闻
”
常常和介
p>
词
“
对
”
搭配,因此例句中要就把
“
对
< br>”
改为
“
把
”
,要就把
“
置之度外
”
改为
“
置若罔闻
”
,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
还有:
“
司空见惯
”“
耳濡目
染
”
不能带宾语;
“
< br>同心同德
”“
深思熟虑
”
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
< br>*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
p>
“
是
”
改做
“
表现出
”
。
)
2
·
“
关于
”
和
“
对于
”
“
关于
< br>”
和
“
对于
”
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例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p>
但是他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
/p>
“
关于
”
;指出
对象用
“
对于
”
。例如:
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错例: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
?
“
对于
”
搭配的是
“
现象
”
它形成的就是
状语,
表语,
补语或介词宾语四种成分之一。
< br>你拆开成分看看
是不是
“
p>
对
于现象
”
是多余
的。
而
“
为
什么
”
却没用了(
“
< br>对于
”
误用,应去掉)
第二、
“
关
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
对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做
状语,放在主语前后
都可以。例如;
关于美学,我所知有限。
对于美学,我很感兴趣。
我对于美学很感兴趣。
错例:我关于
美学很感兴趣。
(
“
关于
”
误用,应改为
“
对
”
或
“
对于
”
)
*3
月
17
日
,
6
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
,
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
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
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
第三、
“
关
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做标题,
“<
/p>
对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如
“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
可以
做标题,
“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
学
”
就不能。
3
·在
……
.
上、中、下
”
“
< br>在·
·
·
·上
< br>”“
在·
·
·
< br>·
·下
”
中间插的应该是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
,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
动宾短语。如:
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条件)下,有可能做
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
出一条新的路子。
自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负责人及参加工作的工人,解放军不顾劳
累地积极工作(的情况)下,工程进度
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
“
在·
·
p>
·上
”
中间也可以插入兼名词的动词,表示
范围,但不能插入动宾短语。如可以说
“
在
学习上
”
,但不能说
“
在学习汉语上
”
。
“
p>
在·
·
·下
”
p>
中间不能插入主谓短语。如可以说
“
在党的
领导下
”
,但不
可以说
“
在党领导我们下
”
。
“
在·
·
·中
”
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
该动作正在进行。如
“
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
长中
”
。
*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并没有消沉,
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
搭
配不当,应为“从??中”
)
有一种常见的毛病是不必要用
< br>“
在·
·
·上
< br>”
而滥用了。如:
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4
、由于、由
“
由于
”
是介词,表示原因;
“
由
”
也是介词,表
示
“
从
”
(如
“
由北京出发
”
)或
“
被、让
”
(如
“
由石块打坏
|
由他
去
”
)当然也有表示原
因的(
“
由感冒引起了肺炎
”
)
。当它们都表示原因时可以通用,否则就不能通用。例如:
马列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的,这是由
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
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
/p>
例中最后一句是
“
被·
< br>·
·决定
”
的意思,
“
由于
”
应换成
“
由
”
。
5
、
于
某些动词后不能加于,例如:
久而久
之,廉政观念模糊了,分辨不出真假马列主义,最后导致于跟腐败分子同流合污。
p>
麦吉尔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
100
多个国家的外国留
学生。
6
·介词求主——加介词后造成主语缺失
这种类型是说
,
由于句
首有介词
,
而造成整个句子没有主语
.
比如
,
通过这次考试
< br>,
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因为
通过
是一个介
词
,
它与
这次
考试
构成介词短语
,
< br>这样
,
使
这个动词就没有主语了
.
明白了吧
?
类似的例子还
有
:
在这次事故中
,
造成了五人伤亡
.
同样
,
在
p>
也是介词
,
它与
<
/p>
这次事故
构成介词短语
< br>,
也让
造成
没有了主语
.
这样的病句
,
修改很方便
,
将这个
介词与后面的动词
,
取消一个就行
.<
/p>
比如
,
通过这次考试
,
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或
者是
,
这次考试
,<
/p>
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B
·并列短语各项是否与前后成分搭配得当。
1<
/p>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
进行了批评教育
和严肃处理。
(
搭配不
当,
“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
2
、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
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
的人们。
[
析:
“
塑造
”
与
“
人格力量
p>
”
不能搭配,在
“
人格力量
”
后加上
“
< br>的人物形象
”
。
]
3
、
“
英语广播讲座
p>
”
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把讲课
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04
重庆卷
)[
析:
此句缺少与
“
之所以
”
搭配的关联词
“
是因为
”
,将第二句改为
“
是因为它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
——
把讲课和练习
结合起来
”
。
]
4
、
现
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
经得到纠正。
------
学生们的种种行为现在
已被认可,不能说成是
“
已经得到纠正
”
。
5
、我
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
“
棉花
”
,不是
“
生产
”
。
)
6
、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
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廓。
7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
例
7,
主
语“歌声”与谓语部分搭配不当,改为“歌”
。例
8,
“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有的定语或状语是并列成分时,往往出现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C
·成语误用
1
、当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体质普遍下降,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已是
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2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
巧夺天工
”
,
它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而
< br>“
苍山
”
和
“
洱海
”
是天然景物,
因此,
不能用
“
巧夺天工
”
进行评价。
(语境分析)
3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
万人空巷
”
是
“
人都聚集在一起,
致使街巷都空了
”
的意思,
其中
“
空
”
是使动用法,
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
热闹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4<
/p>
、例:马镇长到任不久就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由于重足而立,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
重足而
立
”
根本没有
“
踏踏实实
”
这样的意思,它是指
“<
/p>
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
< br>
侧目而视的真正意思是不敢正面看,只能斜着眼睛看。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p>
例:
p>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
“
设
身处地
”
的意思是
“
< br>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
,而句子的语境是要
“
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
”
,不是
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
“
设身处地
”
,只能用
“
身临其境
”
才妥当。
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猫鼠同眠——是比喻上下包庇,一起干坏事。
天作之合:天意造成的匹配。旧时称颂婚姻美满。
登堂入室: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艺方面到达高的境界
深入浅出:阐述的内容很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
筚路蓝缕: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旧衣服。形容创业艰难。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韩愈《进学解》
:贪多务得,细
大不绢。
韦编三绝:形容勤奋读书。韦
w?i
编,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起来。
不足为训:不能当成典范。
坐不重席
:比喻生活节俭。常与
“
食不二味
”<
/p>
连说。重席,两层席子。
/
坐不安席,形
容心中有事,昼夜焦灼不
安。
信手拈
来:随便一伸手就拿过来了,多形容写作时熟练地运用词语典故,不费思索就用得精彩巧妙。
/
信笔
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随便乱写。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字重复不利落,也形容因仓卒不知如何措词而结结巴巴。
p>
鄙吝复萌:卑鄙庸俗的念头又有所滋生。并非专指
“
吝啬
”
。
< br>
碧落黄泉:碧落,指天空;黄泉,指地下的泉水。特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上穷
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
见。不是
“
命归黄泉
”
。
类似错误精萃: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p>
例②我们隔壁的一家人与人交往十分慷慨,从不吝啬,被人们称为大方之家。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p>
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辨析:
①中
“
文不加点
”
并非
“
写文章不加标点
”
,而是
“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
p>
。
②
“
大方之家
”
这一成语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
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出自《庄子
·
秋水》中
“
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
/p>
一句,
亦简称
“
方家
”
。
在这里
“
大方
”
音
dàfāng
。
而
“
< br>大方
”
(
dà
< br>·
fang
)
意思是
“
对于财物不计较;
不吝啬
”
,其不能与
“
之家
”
构成成语,作者显然是将这两个同音词混淆了。
③中
“
三人
成虎
”
与
“
人
多为王
”
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
④中
“
别
无长物
”
不是说
“
别无长处
”
,而是指
“
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
。
⑤中
“
不刊之论
”
也不是
“
不能刊登的言论
”
,而是指
“
不能改动
的言论
”’“
形容绝对正确
”
。
例
6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危言危行
”
指说正直
话,办正直事。不可主观臆断为危险的言行。
例
7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
待。
“
河东狮吼
”
比喻悍妇发怒,也用以嘲笑怕老婆的人。此处使用对象、意义、色彩均不当。
p>
例
8
:近年来,
由于纸价上涨,报纸杂志竞相提价,让学生们确有洛阳纸贵的感受。
“
洛阳纸贵
< br>”
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不是单指纸价上涨。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p>
注意成语的人称范围。有的的成语仅能用在第一人称表示谦虚,有的只能用在第二第三人称<
/p>
例:人们提到瞿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
落,求全责备自己。
“
求全责备
”
:对人对事要求苛刻。这个成语的
运用对象是别人,而且该成语不能带宾语。
如:在
“
校园文化艺术节
”
开幕
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
抛砖引玉
”
,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
< br>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 br>“
蓬荜生辉
”
。
例:不论什么时候,冰心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
,娓娓动听,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
“
< br>如坐春风
”
比喻同品德高尚而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句中误用在施动者
(
冰心
)
身上了。
例
两人宽的拾级而上的青岗石山道,忽陡忽缓,忽弯忽拐。
p>
“
拾级而上
”
本意
是
“
沿着石阶而上
”
< br>,只能用于施动者人,不能作修饰语用,改作
“
依山而上
”
即可。
注意成语的褒贬义
例:乐于助人本是
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
无可厚非
”
应换为
“
无可非议
”
< br>。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或批评的地方,指合乎情理,很正确(言
行完全合
乎情理,不可指责)
。无可厚非,指事情有其一定的道理或原因(虽有缺点,但是可原谅
)
。
例:想不到昔日的
“
浪子
”
今天却成了英雄,
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p>
”
应换为
“
刮目相
看(用新的
眼光看待)
”
。
例:
《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
”
,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不合语境。应改为
“
下里巴人
”
。
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成语也和实词一样,具有语法功能。比如
p>
“
司空见惯
”
,它
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像这句话:
“
我们已
< br>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现象
”
就用错了。
< br>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
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
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如,首当
其冲的选择;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
不能带宾语,如
“
漠不关心群众
”
等等。
例: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
“
当事诸公
”
,讽刺得很有
力量,在民间广为流
传。
“
p>
漠不关心
”
,多作谓语,谓语前常有介宾短
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
“
人民疾苦
”
不
当。
..
例:记者赶到他生前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
耳濡目染
”
指见很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而该句表达非此意思。
例
他穿着一身灰色笔挺的西装革履。
“
西装革履
”
本已有动词性,不宜作
“
穿着
”
的宾语。
例
1
p>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
“
违者罚款
”
的告示牌。
“
司空见惯
”
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
例、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
,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
安居乐业
”
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
“
p>
人民安居乐业
”
,不能说
< br>“
生活安居乐业
”
。
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
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
丰富的想象力。
(对)
例: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p>
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必须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
褒义成语常被误用的另有
“
叹为观止<
/p>
”
(令人发指)
“
天作之合
”
(臭味相投、狼狈为奸)
“
凤毛麟
角(绝无仅有—中性;骇人听闻,始作俑者
,
举世罕见—贬义)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
等等。
小
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
“
弹冠相庆
”
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
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这是封建社会
“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
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小王被选为学生
会主席,学校的其他同学为其高兴庆贺,并非人人皆可当
官,怎能用这一成语贬损他们呢
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
会风气得到好转
。
“
上行下效
”
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
-
-
-
-
-
-
-
-
上一篇:2019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下一篇:《英汉翻译》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