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周易》和古天文学之四象
(
一
)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研究和考证了古天文学和《周易》中的四象。沿历史
上溯,古天文学中
的四象体系演化有如下四个阶段:
春秋末期的
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
以四仲中星为
代表的五帝时代、
以西水坡龙虎墓和
《周礼》
中的四象旌
旗为代表的仰韶时代和以创世神话
为代表的远古时代。
四象体系
是一个综合时间和空间,
包容天地的时空体系。
是古代天文观<
/p>
测参考系。
在《周易》中,四象是八卦
的基础和基本构架。
《周易》的四象源自古天文学。
本文通过对四象体系的研究指出,在
《周易》的筮法中蕴涵着天地之道,
卜筮的过程象征着
运用天地之道去寻求《周易》对应卦爻之中所
规定的、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还指出,作
为自然哲学概念,四象是阴阳两种要素对立运动,
相互转化,此消彼长而形
成的天地万物运行中的四种典型状态。
关键词:四
象、古天文学、四方主星、周易四象一词的主要出处有二,其一是古天文学,其
二是《周
易》
。在古天文学中,四象的意义比较明确,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
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也称为四陆、四灵、四兽或四宫。而在《周易》中,四象一
p>
词的内涵则比较丰富,
其涉及范围从各种自然现象,
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诸多领域。
至于
在两者之中的四
象来源是否相同,意义是否一致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这
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天文学和《周易》之间的关系。从古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历法
是
古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写的
《中国天文学史》
的观点,
远古人类最早的天文活动就是观象授
时,这种授时实际上是最为原始和简单的历法,因此,
中华民族的古天文学也可以称为古
代天文历法。
《淮南子
?
天文训》所云
“
律历之数,天地之
道也
”
,从哲学高度上总结了历法在天地之道中的首要和核心作用。如果再从《周
易》的角
度来看,
“
易之为书也,广大
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
;
“
仰以观于天文,俯
以察于地理
”
;
“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p>
”
,所以,它与古天文学一定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拟从考证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四象入手,
探索四象的起源和演化,
以及
它在古天文学中的作用,
然后再从
《周易》的自然哲学高度上来分析四象的意义和内涵,如
此,我们将得益匪浅。
一、古天文学中的四象演化过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关于四象的记载,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说,最早的是《尚书》
、
《周礼》
、
《礼记》
、
p>
《吴子》和
《吕氏春秋》等先秦经典;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石
申的著作
(
分别着有《天文星占》
和《
天文》二书
)
虽已佚失,但在《汉书
?
律历志》中的关于二十八宿的数据仍然来自于石氏
的著作。
p>
1]
到了西汉时期,在《史记
?
天官书》
、
《淮南子
?<
/p>
天文训》等文献中,可以见到有关
四象二十八宿的详细记载。另外
,就考古实物而言,
1978
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
/p>
国早期曾侯乙墓
(据考证可以确定为公元前
433
年或稍后的墓葬)中,发现一件漆箱盖,
盖
上绘有二十八宿的篆体古代名称,以及斗和龙虎的图案。
1987
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
M45
号墓(又称龙
虎墓)中的龙虎蚌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特别是四象和二十八
宿,具有重要意义
。
四象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跨越若干历史时代的漫长过程。<
/p>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重要标志,
那
就是四
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
正是在这一体系之中,
人们才有可能比
较准确地把握日月五
星的运动规律,才能够制定科学历法,从而诞生了古六历
——
四分历。所以说,我们有理由
认为四分历的创
立时代就是四象二十八宿的完整体系最终形成的时代。
其时间大约在春秋末
期。
确认了这一点之后,
选择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记载
和考古成就把四象体系的演化过程划分
为四个阶段,沿着历史一直追溯到中华文明起源的
远古时代。
四象体系演化的四个阶段是:第一、
春秋末期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第二、
以四
仲中星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第三、以西水坡龙虎墓和《周礼》
中的四象旌旗为代表的仰
韶时
代,第四、以创世神话为代表的远古时代。在这四个时代中,从古代记载、传说和考
古发现
中找到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天象来探索四象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以及四象在中华民族古代
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研究古天文学和《周易》
中四象的基本方法。
二、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考证
这里所说的
“
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创建时代
< br>”
,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具有完整的四
象二十
八宿结构,
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古代天文参考系,
其内容与
《史
记》和《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基本相同,
按照日躔顺序录入如下
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宫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 br>第二,
通过天文观测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天文数据
(距度和去极度)
和日月五星
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是在制
定四分历过程中的一系列大规模天文观测中得到的。所以说,
四分历的制定,
意味着一个完备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创建完毕。
下面将通过四分历的制
定时间来确定二十八宿体系最终完成的年代,
然后找到这一时代
的天象记载,
根据这一记载
进一步确认当时的年代。
关于古四分历的制定过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天文学史》中的有关论
述:
春秋时代大致是处于从观象授时到制定科学历法的过渡时
代,
关于这一时期的历法,
在
《左
p>
传》
中有两次用圭表测定冬至的记载,
分别
在鲁僖公五年
(B.C.655
年
)<
/p>
和鲁昭公二十年
(B.C.522
年
p>
)
。虽然这种观测的误差可以大到一、二天左右。但是通过长达几十
年或数百年的观测资
料的积累和平均,
误差就会大大降低,
p>
得到较为准确的回归年长度,
这样就有了建立科学历
法的基础。当时测定的回归年长度是日,因此,以此为基础的历法就叫做四分历。
另外,
人们还发现,
12
个朔望月的总长度短于一个回归年,
所以必须安排闰月。
根据王韬、
新城新藏等人的工作统计,从鲁宣公时代的
B.C.589
年以后,已经明确地掌握了十九年七闰
的规律。
2]
这一规律的发现,在历法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跃进,掌握
了这一规律,测定了
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后,
历法工
作者就进入了科学历法的大门。
这样,
四分历就
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末期。
3]
在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的著作中记载有大量的四分历制定时代的天文历法资料,
< br>虽然已经遗失,但在《汉书
?
天文志》和《汉书
?
律历志》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些记载。由于
西
汉时期尚未发现岁差,
故在汉武帝时代仍沿用甘、石的天文数据作为制定
《太初历》
的基
准。在《汉书
?
律历志》中提到的
“
故传不曰冬至,
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
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
”
,就是对于《左传》中的两次测定日南至记载所作的说明。由此可
见,
关于
“
冬至牵牛初
”
的测定数据早在
《左传》
成书的春秋末期即已确定。
另外,
在
《汉书
?
天文志》中同时又提到
“
p>
夏至至于东井,冬至至于牵牛,春秋分日至娄、角
”
,
“
牵牛,日、
月、五星所从
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
,这里的
“
历数
”
,指四分历,
< br>“
三正
”
则是夏正、殷
正和周正。
以上这些记载,说明了科学历法创建时代以冬至为岁首,位于
牵牛,也即二十八
宿中的北宫玄武牛宿。
值得庆幸的是,在《汉书
?
律历志》中保留了当时的记载,
其中有按照周历十二月、十二次
和二十四节气测定的各项详细的天文数据,如表
1
。本文将确认:它们都是在春秋末期创建
四分
历时代测定的天文数据,后来记入甘、石著作的。
表
1
《汉书
?
律历志》中
的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星表
周正月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
周二月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
周三月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
-
-
-
-
-
-
-
-
-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化专题作业一 到四答案
下一篇:希尔伯特变换与傅立叶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