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 and Bamford (1998:12)
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
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
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
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
Silent
Reading
)。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
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初步
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
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
/p>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
传统
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
It
is
a
receptive
skill
but
not
a
passive
one.
),而是
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
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
、
思想交流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
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
能力的培养。
2
)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
3
)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
的有效途径。
4
)阅读材料是学
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5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
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
Decode
and
understa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
?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
Use our
expectations, previou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text first.
)
?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
Use
the above two
approaches together
,
the two approa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he
reader may shift
from one
focus to another during the process.
)
1.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
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
文本的识别,
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
也就是说,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
由短语到句子、
< br>由句子到语篇逐
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
懂短语、句子
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
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
行的,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
读过程。
因此,
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
认为影响学生理
解的最
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
/p>
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
/p>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
语言知识方面
的问题。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 Up Approach
是最传统的
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
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
篇理解。
因此,
使用这种阅读模式
,
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
来单独进
行教学。它具有以下的问题:
1
)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
)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
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
而
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
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
p>
2.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
Goodman
在
1970
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
(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
。到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
逐渐趋
向一致: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按照这个模式,<
/p>
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
而是在语言知识
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
或构建,
理解文字符号
代表的真实意义,
推断作者的意图。
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
的社会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
认知策略、
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
即所谓“图
式
”
(
Schem
a
)
。
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
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
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
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
是影响阅读的主
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
,
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
的意思、
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
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
验证、
修正的过程。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
教
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
用,例如
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
读过程中,
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些非视觉信息包
括阅读
者全部知识的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
理。
读者不再是被动地
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
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
(
包括语言知识
)
,
根
据阅读材料去预
(
猜
)
测、创造意义。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
( not a linear process )
,而是
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
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
3.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
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
认为经历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知识结构
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
同。阅读不仅包括
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阅读不只是
一个解码
过程,
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
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模式认为
阅读是语言与
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
Tricia Hedge
指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
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
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
(
高、
低层次
)
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
为教师,
我们
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
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
阅
读技巧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
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
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
< br>有
read
the
lines
,
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
。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信息识
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
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
层次。
1
.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
指能够识别
文字所表达的信息,
比如年龄、
职业、
爱好、
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信息识别的练习<
/p>
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
2
.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
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
并且能够表达所
识别的信息。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
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
3
.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
read between
the
lines
。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
过对事
件、
逻辑关系、
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
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
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
理
解活动,
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
可以以下的形
式出现: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
4
.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p>
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
目的是检查对短
文整体或某
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
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
的归纳与陈述,
也可以是文
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
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
如首尾段、
p>
首尾句等。
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话题判断、标题判断、
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
回答问题。
5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
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
说明的问
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
so, therefore, for
example
等信息词表达。
练习的形式包括:
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可以表现
为识别或表述,
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
选择,
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
回答。
6
.分析
<
/p>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p>
分析同样包含文章
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
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
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
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
1
.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缺乏动机,
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
要
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
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2
.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
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
相关的专业知识、
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
3.
语言因素
< br>学生的句法意识、
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
缺乏必要的
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
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
词
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
的教学。
4.
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
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
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
材料的不同,
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
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
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
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
程标准(
2011
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
规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级别
相对年级
目
标
描
述
五级
九
1
.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
p>
理解生词的
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