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05:47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坏处)


最新人



版初中


化学九



级下册





精品


教案





2017


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 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


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 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


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通过师生的共同


努力,使学生具备 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两个教学班, 其中九(


3


)班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而九(


4


)班


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 觉性比较差,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


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 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


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 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


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 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


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 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


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 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


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 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 的有关内容;


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重点 是铁、


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 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 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


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 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 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


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 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 酸碱度等。




1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介绍了盐和化 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


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 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


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 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 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容易引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

< br>、让化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



使学生学习一些常见溶液及酸碱盐的基 础知识,


掌握部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


能,并了解化学在 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


、继续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


手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


操作的能力、 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针 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能技巧。



5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 力。



6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 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


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


、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


动手和创 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


操作和 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每位教学要按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本学期要注重教学反思的


书写。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



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


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


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 p>
特别是要处理要落实好《中考精典》的教学任务。



4


、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操作考试学生顺利过关。

< br>


5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


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 合作交流的场所。并做好跟踪检查,


培优工作。






2


六、教学进度表:






















1


2


3


4


4


4


4


4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十单元



酸和碱、第十一单元







化肥



第十一单元







化肥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中考复习



5



20


48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


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 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




3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



【新授课】

< p>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 br>1.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


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一、金属材料




1


、金属材料





纯金属(


90


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1


)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


,有金属光泽。




2


)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


)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 br>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 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


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 、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


、金属之最:



1


)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


)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 属元素




3


)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


>


>


铜)




4


)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


>



>


铝)




5


) 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

< p>
)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


)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


)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4



9


)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


、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过渡】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二、合金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 种或几种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


)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演示实验


8-1




【讨论



金属及其合金的熔点比较】





合金


< /p>


:一般说来,合金的


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 能更好



铜合金





含碳量



黄铜



铜锌



青铜


:


铜锡



合金



焊锡



铅锡



合金



钛和钛合





形状记忆金




钛镍合金



铁的合金



生铁



含碳量



成分



2%~4.3%


0.03%~2%


合金


< p>
不锈钢:


含铬、


镍的


备注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钛和钛合金:

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


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





1


)熔点高、密度小



合金的优点



2


)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 br>(


3


)抗腐蚀性能好



3



【课堂小结,作业】







5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

< br>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 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


释一些与日常生 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 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


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 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 片、酒精灯、砂纸、稀


HCl


、稀


H< /p>


2


SO


4


、硝酸 银溶液、硫酸


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 p>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坩埚钳、< /p>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


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引入】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



【新授课】





6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


、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


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


钢刷来清洗)




2 Mg



O


2


= =2MgO 2Al



3O


2


=2Al


2


O


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


2


2CuO








Fe+2O

2


Fe


3


O


4


金属


+


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 /p>


金属的活动性:


Mg


< br>Al



Fe


< br>Cu



Au



【演示实验


Mg


< br>Zn



Fe


< br>Cu


和稀


HCl


混合】



2


、金属


+







+ H


2




Mg



H


2


SO< /p>


4


=MgSO


4



H


2




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



H


2


SO< /p>


4


=ZnSO


4



H


2





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



2HCl=FeCl


2



H


2




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


+2


价的铁,不生成


+3


价的铁。



Cu


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


金属的活动性:


Mg> Zn> 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 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



活动与探究


P11




3


、金属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


“前换后,盐可溶”



2Al



3FeSO


4

< p>
=Al


2


(SO


4


)


3



3Fe < /p>


Cu



2AgNO


3


=Cu(NO


3


)


2



2Ag


Fe + CuSO


4


=Cu+FeSO


4


(


“湿法冶金”原理


)


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金属活动性:


Al> Fe> Cu



7



二、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p>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


< br>(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


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 。


(除


K



C a



Na



B a




3,


【课堂小结,作业】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 /p>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

< br>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2.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难点



1.

< br>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8


四,教学准备



矿物标本,生锈的铁锁、几段生锈的铁丝等。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五,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 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六,课时安排



2


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引入】



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2

< p>


【新授课】



一、金属资源概况



1.


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以单质形式存在。



【阅读资料——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普遍使用的金属如铝、铁与其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关。




【看图


8-17



2.


几种常见的矿石



赤铁矿(


Fe


2


O

< p>
3



、磁铁矿(


Fe


3


O


4



、菱铁矿(


FeCO


3


)


黄铁矿(


FeS


2


)


、铝土矿(


Al


2


O


3



、黄铜矿(


CuFeS


2



、 辉铜矿(


Cu


2


S



二、铁的冶炼



1.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 /p>


还原


出来。


3CO + Fe


2


O


高温

< p>
3


2Fe + 3CO


2



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3.


设备:高炉



4.


实验室还原氧化铁



现象:玻璃管内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p>


★①先通


CO


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 热,再停止通


CO





②尾气要做处理(点燃或收集)


, 以免污染空气。



9




三、原料或产物有杂质的计算



例题:


P18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铁的锈蚀




1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O


2


、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


Fe


2


O


3


< p>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


O


2


、水、


CO

< p>
2


接触。铜绿的化学式:


Cu

2


(OH)


2


CO


3




2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



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 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


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



★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 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


的抗腐蚀性能。



2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



【课堂小结,作业】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0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 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二,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实验准备



药品:蔗糖、食盐、高 锰酸钾、碘单质、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用油、乙醇、


汽油、水、洗涤剂、硫酸铜 溶液



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灌、温度计、钥匙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七,教学内容



Ⅰ,


【引入】



从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入



Ⅱ,


【新授课】



【演示实验


9-1


修改版】



编号



1


2


3


4


【提问】



1.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展示硫酸铜溶液。




2.


一种物质仅能溶解一种物质吗?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




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溶液的定义




11


加入水中的物质



蔗糖



食盐



食用油



泥土



振荡后现象



固体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


液体



静置后现象



不分层



形成



溶液



油、


泥 土不消失,


形成浑浊、


分层,油上


不透 明的液体



浮,土下沉



乳浊液



悬浊液



一、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1



概念:


一 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叫 做溶液。




2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


)扩散方式:




离子: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后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如


NaCl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扩散,如蔗糖


< /p>



4


)组成:溶质和溶剂



注意:



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


CuSO


4

溶液为蓝色


FeSO


4


溶液为浅绿色


< p>
Fe


2


(SO


4


)


3


溶液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乙醇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



溶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若溶剂是水,一般简称某溶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 p>
【演示实验


9-2



< /p>


2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 br>



同种溶剂溶解不同溶质的能力也不同。



【演示实验


9-3




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3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形式



溶质



溶剂



固—液



固体



液体



气—液



气体



液体



液—液



量少的液体



量多的液体



12



注:



1.


液液形成溶液时,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水为溶剂。


2.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为溶剂。



3.


溶剂是固体、气体的,初高中不考虑 。



【演示实验


9-4




4


,乳浊液和悬浊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 p>
乳化:洗涤剂能将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 /p>


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都能去除衣物上的油污,但它们的原理是不同的。


Ⅲ,


【课堂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Ⅰ,


【引入】



复习溶液形成的相关知识



Ⅱ,


【新授课】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方案:



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 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


搅拌,待固体溶解后读出温 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外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实验现象:溶解吸热:


NH


4


NO


3


溶解



溶解放热:


NaOH


溶解、浓


H


2


SO


4


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NaCl


溶解



【提问】同样是溶解过 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却放出热量呢?



二、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想水中扩散时,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



< /p>


水合过程: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

生成


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放出热量



若:


Q


扩散



< Q


水合



,则总体表现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13


若:


Q


扩散



>Q


水合





则总体表现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提问】若没有温度计,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




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受温度的变化



【设计探究】



1. 2.





烧杯中出现气泡:


溶解时放热



弯管中左边水柱升高:


溶解时放热



导管中有一段水柱:


溶解时吸热



弯管中右边水柱升高:


溶解时吸热




课题


2


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


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


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三,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四,实验准备



药品:


5 g NaCl


(预先称好)、


5 g KNO


3


4


包(预先称好)




14


仪器:烧杯


2

< br>个(各装


20


mL


水)、玻璃 棒


1


根、、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



复习溶液的形成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 br>2



【新授课】



【活动与探究



9-8



9-9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溶解某种溶质。



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 饱和溶液。



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溶质并非饱和。



2.


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



注:①

Ca(OH)


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 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 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在一定温度时,


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 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①溶解度的定义 :


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15


量。



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

< br>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质的质量溶解度的


单位:克



②溶解度的含义:



20


℃时


NaCl


的溶液度为

36g


含义:




20


℃时,在


100


克水中最 多能溶解


36



NaCl

< p>
或在


20


℃时,


NaCl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为


36


克。




③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而升高;如


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


2



④溶解度曲线



80


S


B




1



t


3


℃时


A


的溶解度 为


80g


·



A


N




2



P


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


A



C


的溶解度相同



P


0


t


1



·



C




3



N


点为


t


3


℃时< /p>


A


的不饱和


溶液,可通过加入

< p>
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


t


2



t


3



t






4



t


1


℃时


A



B



C


、溶解度由大 到小的顺序


C>B>A



5


)从


A


溶液中获取


A< /p>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


法获取晶体。


< br>(


6


)从


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br>7



t


2





A



B



C


的饱和 溶液各


W


克,降温到


t


1


℃会析出晶体的有


A



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

< br>)除去


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


A



B


(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二)气体的溶解度




16


1.


定义:

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

气体溶解在


1



积水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的气体体积。



2.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三)混合物的分离




1


)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


)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


NaCl


(海水晒盐)

< br>----


溶质受温度影响较小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KNO


3

)溶质受温度影响大



3



【课堂小结,作业】




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



药品:水,食盐,硫酸铜固体。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17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内容



1



【引入】



复习溶解度相关知识。



2

< p>


【新授课】



【演示实 验


9-5




一,溶液的质量分数



1


、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100%


溶液的质量




2


、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


C%=


S


100+S


×


100%



C < S





【讨 论】将【演示实验


9-5


】中三种溶液的质量分数填入表中。< /p>




3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p>



1


)用固体配制:


水的密度可以看作是


1g/cm


3


,


因此可以用量筒来量取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例题


1




【演示实验


9-6


< br>




2


)用浓溶液稀释(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例题


2




【演示实验


9-7


< br>


3



【课堂小结,作业】




18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


1




溶液的酸碱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学会用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的关系;会使用


PH



纸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了解常见物质的


PH


值;知道


PH


值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实验,掌握正确 的酸碱性检验方法,并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 式探究指示剂遇到酸、碱、中性溶液颜色的变化


.


体验合作学习 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酸碱指示剂与溶液


PH


的测定方法

< p>


三、教学难点:



PH


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引入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回归现实生活



五、教学过程:




19


导课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醋酸、 盐酸、果酸有酸性,是酸性溶液,还听说烧碱和熟石灰这些物质的溶


液有碱性,是碱性溶 液,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8.1

< br>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


引 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


: 在学习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我们把二氧化碳通入紫 色石蕊溶液中,发生什么变化?



生: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将旧知识恰当和当前问题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讲解:



5.3


我们得知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中性和碱性溶液使它变什么色呢?现在


就让我们用常见酸性和碱性溶液探究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



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1


、请同学拿出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 滴加


3


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


石灰水、蒸馏水。













2



再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


1


滴紫色石蕊试液,


观察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3


、填表,找出规律。













4


、请同 学拿出另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滴加


3


滴盐酸、醋酸、果酸、 烧碱溶


液、石灰水、蒸馏水。













5



再分别 向上述溶液中滴加


1


滴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无色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













6


、填表,找出规律。




溶液的酸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的颜色



无色酚酞试液


的颜色




结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


-- ------


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


-------


色;









中性溶液


-------


使紫色石蕊变色;







口诀:



-------------------


酸性和中性溶液< /p>


-------


使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


------


色。









口诀:



-------------


设计意图:

a:


在设计探究实验中,我没有用试管做实验,而用点滴板实验,微实验现象明


显,便于观察,节约药品。




20


盐酸



酸性




醋酸



酸性




果酸



酸性




烧碱溶液



碱性




石灰水



碱性




蒸馏水



中性










b:


在药品的选择上,选择常见的酸 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为以后学习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做


好铺垫。



c:


实验的操作、观察都是学生在体会,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以实 验为基础的科学。每组四位


同学,一个同学负责根据实验步骤做实验,一个同学负责观察 实验,一个同学负责填表,最后


一个同学负责找规律补全结论。充分体现了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



讲解

:像石蕊试液这种能跟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


指示剂。常用的指示剂有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



过 渡导入新问题:


刚做实验果酸和盐酸都显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谁的酸性强呢?烧 碱溶液、


石灰水都显碱性,谁的碱性强呢?怎样表示呢?



生:稀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常用酸碱度来衡量,用溶液的


PH


表示。溶液的


PH


值范围一般在

< p>
0-14


之间)


(学生预习过课文,在书上能找到 答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都留给学生。



过渡:


怎样用


pH


试纸测定


PH< /p>


值呢?



讲解:用


pH


试纸测定


PH


值的方法:用洁净 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


pH


试纸上,

或用胶头滴管


滴加,待显色后(大约


3S

< br>)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


PH


值,颜色最为接近的值即 为


pH




。 用


PH


试纸


测出的

PH


值是整数值。



过渡


:请同学们练习用


PH


试纸测定上述溶液的


PH


值、探究溶液酸碱性和


PH

< p>
的关系



学生实验:


< /p>


实验步骤:


1


、请同学撕取三条


PH


试纸,每条撕成两段,即


6


小段分别放在一个点滴板的


六个凹陷处。













2


、分别 向上面滴加一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3


、待大 约


3S


后,读数填表,找出规律。




溶液的酸碱性



PH




盐酸





醋酸





果酸





烧碱溶液





石灰水





蒸馏水





生:规律



常温时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酸性
















pH>7


,溶液呈碱性



设计意图:


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 思维能力。每组四位同


学,一个同学负责根据实验步骤做实验,一个同学负责观察实验读 数,一个同学负责填表,最后一个同学



21


负责找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 p>
过渡引入新问题:


盐酸、醋酸、果酸都显酸性,


p H


值都小于


7


,哪一种酸性更强呢?烧 碱溶液、石灰


水都显碱性,


pH


值都大 于


7


,那一种碱性更强呢?它们的强弱又和

pH


值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实验有点


难度,我来做,大家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行。



教师实验




实验步骤:


1


、取大约


5


毫升的盐酸溶液于大烧杯中,向其中滴加


2


滴紫色石 蕊溶液,


用玻璃搅拌,观察现象(溶液变红)













2


、用< /p>


PH


试纸测出溶液的


PH


值(值为


3




3


、向烧杯中加入约


150


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变淡了)



4< /p>


、再用


PH


试纸测出溶液的


PH


值(值为


5





5


、再向溶液中加 入大约


250


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已 变的很淡


很淡了)



6


、再用


PH


试纸测出溶液的


P H


值(值为


6




7


、再向溶液中继续加蒸馏水,观察现象,


(溶液的颜色会越来越淡)



8


、测


PH


值,值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等于大于


7




讲解:


由此我们得出:


pH<7, < /p>


溶液呈酸性,


pH


越小,酸性越强,酸性 溶液再稀都不可能


PH



7

< p>
。同




用烧碱溶液做实 验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pH>7


,溶液呈碱性,


pH


越大,碱性越强,碱性溶液再稀都


不可能


PH



7




设计意图:


实验难度大,不易成功的实验设计 成教师的演示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问题讨论 :


做完上述三个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 p>
思考


1


:把


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会有怎样的恶果?用水湿润


PH


试纸,用有水的玻璃棒蘸取,用


有水的胶头滴管滴加,这样测得的结果会怎样?



思考


2


:酸性溶液 稀释后


PH


值会怎样变化?碱性溶液稀释后

PH


值会怎样变化?



思考


3



PH


试纸比酸碱 指示剂优越在哪里?



生:


(学生讨论 完问题后,各组派代表举手回答问题)



过渡

< br>:


物质的


PH


值在现实生活中有 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常见物质的


PH


值和


PH


与生命活动。



设计意 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看就懂的简单问题教师坚决不讲。给学生渗透了知识是为人 类服


务的思想。



点拨:


在这里我们看一个有关波义耳的小故事,看看紫色石蕊的来历,那些物质还可以做指示剂。

< p>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小知识,增强对 化学课的学习兴趣;了解和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



22


度。



课堂检测


:这节课学的怎样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教师小结:< /p>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习了用

< br>PH


试纸定量的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 溶液


PH


的关系;了解常见物质的


PH


值;知道


PH


值对生命活动

< p>
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过渡:

< br>大家自己把知识梳理下,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 小结:


(学生快速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口头阐述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有说的不准 确的地


方,同学教师再补充)



设计意 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所学新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即


使不准确,也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及时点拨。


< p>
提问:


学完本节课,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你会吗?



生:会



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



六、板书设计
















8.1


溶液的酸碱性



(一)


、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紫色石蕊:酸红碱蓝中不变








无色酚酞:




酸无碱红中不变



(二)


、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










常温时:


pH=7,


呈中性



pH<7,


呈酸性,


pH


越小,酸性越强,酸性溶液再稀 都不可能


PH



7


pH>7


,呈碱性,


pH


越大,碱性越强,碱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


PH



7



(三)


、常见物质的


PH

< p>
(四)



PH


与生命活动





教后记 :


本节课教学中所授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上无太多障碍,由于设计了学生探究实验 ,学


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 课程理念;但也存在


下列问题:


1


、学 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参与探究实验比较费时,导致本节课拖堂。


2

< br>、受诸多因素的影


响,科学探究过程中真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容尚不充分,存在 较多的教师指导实验的成分。


3


、从批阅


课堂作业的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课堂上热衷于



对实验的好奇,好玩,缺少对



23


实验的深度思考,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不了了之”的奇怪现象。







课题


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②了解几种常见的酸;



③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


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二,教学重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三,教学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四,教学准备



锥形瓶、双孔塞、分液 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


小木棍、小块布、石蕊、 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



五,教学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复习引入


]


复习酸碱的定义;




24


通过对第六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 液变红。那么,还有哪些物


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呢?



2



一,酸碱指示剂


(常见: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


演示实验


10-1]



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酸红碱蓝

< p>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酸无碱红



3



二,常见的酸



[


演示实验


10-2]


1.


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后的现




气味



浓盐酸



“纯净”


: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


黄色


(含


Fe< /p>




瓶口有白雾(稀

HCl


无)



有刺激性气味



挥发性



特性



(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


白雾


)


①金属除锈



用途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



消化



< /p>


2


,其他常见酸:硝酸


(HNO


3


)


、醋酸(


CH


3


COOH



、 磷酸(


H


3


PO


4




、柠檬酸等等




4



2


.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


把浓硫酸露天放置,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稀。


(作



干燥剂,


3+


浓硫酸

< br>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无明显现象





吸水性



脱水性



强氧化性



腐蚀性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不能干燥碱性 气体,如


NH


3





[


演示实验


10-3]



25




脱水性、腐蚀性:


能把纸张、木材、布料、皮肤等含碳、氢、氧 元素的化合物里


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



[


演示实验


10-4]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故< /p>


浓硫酸的稀释


要非常小心:


在稀释浓硫酸 时,


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诸如水里,


并不断搅拌。切不可 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


演示实验


10-5]


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置方法


:应立即(用抹布擦干)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



3%~5%


的碳酸氢钠溶液。



【思考】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需要这样处理?为什 么?



三、酸的分类



1.


按酸分子中有无氧原子



含氧酸:


H


2


SO


4




HNO


3



无氧酸:


HCl



H


2


S


2.


按酸分子电离时生成的


H


+


个数



一元酸:


HCl



HNO


3



二元酸:


H


2


SO


4



H


2


S < /p>


三元酸:


H


3


P O


4



四、酸的命名



含氧酸:根据分子里除


H



O


元素以 外的另一种元素名称而命名为:某酸



无氧酸:氢


+


另一元素名称:氢某酸



5



【练习】



6



【课堂小结


,


作业】




课题


2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6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

< p>
识”。



二,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准备



试管、滴管、稀盐酸、 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


NaCl


溶液、

Na


2


SO


4

溶液、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 铁钉、粗铜丝、试管夹、


酒精灯。



五,教学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内容



1


【复习引入】



复习酸碱指示剂及浓硫酸的特性



2< /p>



三,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




10-6




1.


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实验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2.


金属


+







+


氢气



【实验



盐酸、硫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


碱性氧化物


+







+




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 p>
+




【实验



盐酸与


AgNO


3


溶液、硫酸与


BaCl< /p>


2


溶液的反应】



4.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


,三种离子的检验




2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05: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8442.html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