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长沙药解闲谈(完整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2:46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他的肉棒)


《长沙药解》闲谈




atklmad






2011/10/16



1985




8




26





/forum/



想到哪就顺手写两笔,没有章法大家勿怪。


< br>《长沙药解》


是黄元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


之 所以说黄元


御的学术思想可以自成一派,主要还是因为理论著作的完整。



很多朋友都不认同


中医


流派 间的巨大差异,


认为中医是门统一的,



容并包的学科。这么说没错,各流派之间确实有着共同的基础,但是


着眼点得不同使得 各流派见的认识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


说,人是怎么来的?黄元御说,人先有祖 气,祖气分升降,升降化四


维,即:中气


——

< br>脾胃


——


肝、心、肺、肾。有点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得得意思。而郑钦安就认为,人先有君相二火,二火相合生中


土 。即:心肾


——


脾胃


——


肝肺。不同的认识就造成了两个人治法的


巨大区别。二人同为重阳派医家,但 是黄元御更注重中阳,即先调脾


胃再有肾阳与君相二火。


郑钦安 则侧重心肾阳气,


即先调心肾再及脾


胃。


至少对于初学者来说广读各家学说未必是个好的入门路径。


中医


入门一定要有条主线,再辅以各家学说方成圆满。就好比盖楼,框架


只能有一个,添砖 加瓦却可以海纳百川。



黄元御的理论体系十分完整,


包括对经典的解读,


对外感内伤的治法,


尤其是 对药性的理解。为什么说药性尤为重要呢,因为《药解》可以


说是黄元御思想的枢纽,医 理无非是



认识


+

方法



。比如说,水寒土


湿是病机认 识,


温燥水土就是治法。


但是如何温燥水土就要靠药性来


贯穿。



各流派的的药性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 ,伤寒中留下了



是什么


< p>
,内经


留下



为什么



,这两者之间怎么连接,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半夏

< p>
止呕,诸家都承认,但是半夏为什么止呕就说法不一了。我们的中医


教材就 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家的方,李家的法,赵家的药解搞得初学


者无从下手。




说点正经的。。。。。。




长沙药解怎么读,


首先是目录问题。


目录四卷,


怎么分的累呢,


卷一,


土药。依次是, 木药、金药、水火药。



剩下的就是结合理、法去一一对应着读。




先分清同类药的区别,比如中土药,甘草,人参,白术,薏米 。。。。


各有什么偏性,比如说,甘草,纯粹的建中气;人参,带有温阳的生

< p>
津的作用。白术带有生津、化湿的作用;薏米也有化湿的作用。那么


人参和 白术的生津有什么区别?人参是直补五脏津液,


白术是化水湿


为 津液。


薏米和白术的化湿有什么区别?白术是燥土的,


薏米功效 比


较多,清气


+


燥土

< br>+


利水。。。。。。




然后是各药的副作用,比如白芍,地黄都润木,但是白芍性凉,火衰


慎 用,地黄泻下,便溏慎用。




还有一 点最重要的,就是《药解》的总结性论述,这个总结性论述是


其他书中没有的。这个总结 一般在各药最后一两段。



比如,《药解


·


薏米》最后一段:






百病之来,

< br>湿居十九,


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


泻湿而燥土


者,


未必


益气清金


, 而


利水


者,未必


补中

< br>。能清能燥,兼补兼泻,具抑阴


扶阳


之力,擅去浊


还清


之长,未可得于凡草常木之中也。”






这一 段是重要的“化湿六法”:


1


、燥土,


2


、益气,


3


、利水,


4


、补中,


5


、扶阳,


6


、还清(还津液)。。但是寻常草木不可能六


法皆全,故当权衡病机择药而用。



再举个例子:《药解·干姜》倒数第二段:


< br>“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


证,不无上热 ,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


金降木升


,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


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 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


邪盛者,稍助以


清金润木


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


温中


, 而但


清上下


,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 奇冤,不


可不辨也。”



这一段是“清 虚热四法”:复升降、温中、清上下、清金润木


(


即:


生津养血



或者叫



润肺柔肝)



再如《药解·半夏》倒数第三段:



“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


神魂


浮荡


,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


二火升炎


,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


来也。


收令不遂


,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


胆胃逆行


,土木< /p>


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


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


必降戊土,


以转火金,


胃气不降,


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p>


半夏辛燥开通,


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 扫荡,胃腑冲和,


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



这一段讲“不降诸病”即:神、火、气、胃。



多的例子就不举了,抛砖引玉。



< /p>


黄元御讲药性,


一般思路比较直,


不会出 现一个药一大堆功效的事情。


反正是从升降上找突破点。


比如桂 枝,


主流认为,


解表、


通经、


助阳、


平冲降逆。黄元御认为就一个,疏肝。解表:是因为肝主营血,解 营


郁表证。通经:肝主血,主升。助阳,桂枝升肝生的是阴中阳魂,阳

< br>魂升极方为心火。平冲降逆:这个就得结合黄元御的医理来解释了,


黄认为,其上 冲胸,是肝气的异常疏泄,肝性生发,欲升不得必寻他


路,或走下窍为漏、泻、遗、溺。 泻相火,为膀胱湿热。或不得发则


有郁而化热。反则其母,迫肾气寻肾经上冲即为此证。 总之治法只有


一个:疏肝!




再就是用量,《药解》不讲用量,《心源》、《悬枢》用量基本就是


二 钱、三钱。没啥变化。实际上用量本来就没有定法,全在权衡病机


的侧重与轻重。


《心源》



《悬枢》


诸方只是立个框框,


内容还得“知


犯何逆,随证治之”。比如, 黄氏附子一般就是


3


钱,实际应用中,


完全可以按照火神派的计量去用,


只要辩证准一百两百都没问题


(当


然煎服法得严格,附子先煎一小时,期间不能断火不能添水)。按笔


者经验,黄氏的方


+


火神的量,效果比单纯的火神或者 黄元御方子效


果还好些。总之不可拘泥于


2


3


钱的死板用量。至于这一钱是多少。

< br>各朝代不一样不能通用,


清朝是


1



=3.69


克,


1



36.9


克,


1

< p>


=16



=590


克。





asia_fisher


兄弟能否分享一下脉法心得?





脉法另写了一篇


《黄元御脉法独特之 处》


仅供参考,里面有我的回复也可以参考,


我学的时


间不长,见供参考,


怕误导大家的思想,


一千个 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


希望大家能学出


自己的黄元御。





3838




樓主文章寫的不錯


,


但部份見解恐有誤


,


貽誤後學


,


特提出以供參考


!


所謂化濕六法之文


,


元御是指


薏米


一物而同時具有


--- -


泻湿而燥土



益气清金



利水


,


补中之能



謂其能清能燥,兼补兼泻,不可多得


,


譬如茯苓能瀉濕燥土


,


卻不能清金

< p>
;


澤瀉能利水


,


卻不能< /p>


補中


,


非言化濕之法


另則



还清



之意亦非指还津液


,


而是指濕濁一去


,


己土復其



升 清



的作用



下 文所謂



清虚热四法



亦同此理


!



< p>
呵呵,这个我保留意见,君子和而不同。



未可得 于


凡草常木


之中也”


我觉得这个薏米应 该


属于凡草,人参尚不能脱离凡草的圈圈,何况它呢。所以还是认为这几句话不是单说薏 米。


至于津液复生,


黄把水湿与津液分的比较清楚,比如,五苓 散的口渴,


就是湿去津液复生的


一个例子



五苓证一



太阳四十一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 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


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


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


白术燥土 而生津


,二苓、泽泻行水


而泻湿也。多服暖水,蒸泻皮毛,使宿 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五苓证二



太阳四十二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


其渴者,湿邪 较甚


,故用五苓。不渴者,


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

< p>
苓、


桂、姜、


甘,


泻水而 疏木,


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3838




只要



仔细研读,要了解元御文中所言




薏苡一物而三善备焉


< p>
之义并不难


!



治湿之法 ,


惟在土燥,


土生于火,


而火死于水,


泄水补火,


扶扬抑阴,


中气轮转,


清浊复位,不易之法也,何必旁生枝节,另立六法


?



君子和而不同,大概不是不同


的问题,是嗎


?



…呵…





atklmad




2011/10/18



呵呵随您怎么理解“和而不同”我觉得




薏苡一物而三善备焉,


上以清气


而 利水,


下以利水


而燥土,


中以燥土


而清气。”



清气、利水、燥土此为“三善备焉”,未能尽得六法。



即使薏米可以间接养津液,补中气,也绝无扶阳之力。


味甘,气香,入 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经。


此条也未见温热之性。




3838




治湿六法是您的高创,元御何来六法


?



看来您犹未识医中趣,补阳何需一定用温热阳药


?



古哲云


:


见痰休治痰,见 血休治血


….


.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




此种


程度尚属一般,


离元御境界犹远,




了解补阳不用


温热


阳 药,


则元御之说


也许能




七矣


!



哈….哈….




浮云悠悠,惯看秋月春风



作为元御学 说的追随者与实践者


,


乐见大家用心探讨与领悟其精髓


,


楼主这篇文章将长沙药解


归纳总结的很好,值 得好好欣赏,惟一败笔,不该再巧立所谓治湿六法、清虚热四法,初学


之人难识其误,若 不知更用心体悟原作,歧路亡羊,将难有所成,为后学计


,与元御著作不


被曲解,


故出言提醒。



世人 普谓元御喜用温热,实不识元御治病之绝,元御心中以阳为贵,但治病



随寒治寒,随热治热,上下



治,左右互调,招招简洁 ,精采绝伦,纵观古今,无人能出其


右;


惜其文章,

< p>
部分点而未明,


读者须用心思考,


方能有得,


不过这也正是其奥妙迷人之处



吾不喜与人 争辩,善意提醒,识者识之,不识者谓吾多事可也,哈





..




atklmad



朋友说的有理。



有时候我也矛盾,自 己的理解说还是不说,说出来大家交流自然是好事,能帮自己找毛病,


可说出来又难免碍 了后学者的思路。


说句最掏心的话,读书最好就是,


一遍一遍的 读,


读出


自己感悟,


初学莫受他人影响 。


读黄元御的所有疑惑都能在书中找见答案,


带着问题去读会< /p>


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


我所谓的六法、


四 法无非是帮自己整理个思路,


读者倘能借鉴一二实


在是额外的功 德。诚如您所言,


这六法能指导我临床,却未必能指导读者学习,甚至可能适

< p>
得其反。


。呵,自知这几篇文字,未必能引起新手多大兴致。



。也不算害人吧。



看黄 元御这么久了,


难得有个同道,


向来是别人听我说。

< p>
我又何尝不想有人给我讲讲。


发自


肺腑的希望能看 到朋友的论述,


哪怕只言片语,真心求教,还望朋友收了辱我之心,留下一


二真言。言语不周,先道歉了。





xiaodiega




2011/10/20 14:02


编辑




随便谈几句我的观点(仅代表我目前的认识。不一定对)




化湿分为



六法



,确实有点多,个人认为楼主所分的六法也不甚恰当。至 少益气、补中本身


并没有化湿的作用。


在湿邪较甚的时候,


单纯的益气补中往往还有恋邪之弊。对于湿热,扶


阳也不甚妥当。< /p>


还清更是不太好理解。


如果说把湿邪转化为正常的津液,


似从未看到过这种


提法。




实际上湿邪可以分为暂病之实邪,以及久病之虚中夹湿。


对于暂病、偏实的湿邪,


可采用不


同特性的 药物,


以燥之


(类似于用些干燥剂去吸掉水分)



利之


(类似于打通下水道以排水)

< br>、


用芳香疏达之品以化之(风能胜湿。疏达肝气同时也有利小便之功)

< p>
,或解表以散之。在治


疗上往往肝、脾、肺同治。因湿邪之去,除了脾能运 湿之外,还有赖于肝气之条达(或从汗


解或从小便解)


,以及肺 之肃降以通调水道。同时若湿从寒化,则可佐以温阳之品;若湿从


热化,则当佐以清热之 品。




然而对于久病正虚,


虚实夹杂之湿邪,单纯治湿往往效果不好,需要虚实同治。根据阴阳气


血 虚损的情况,在化湿之同时,酌加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甚至对于正虚为主,湿


邪只是兼夹证的情况,还可以扶正为主,


可以少用甚至免去化湿之品。

< br>因化湿之品,同样伤


及津液伤及正气。就像彭子益说的,对于暂起之湿邪,尚可燥 之利之;对于久病,湿邪已与


津液混为一体,一味化湿利湿,徒然伤及津液而已。




而对于阴虚之人,中焦亦多从湿化或寒湿 兼夹,现舌苔白腻、


畏冷饮冷食等证。但这种寒湿


往往只是一种 结果和表面现象,


其本质原因,


还是因为水涸木枯、

< p>
相火不降。就像长夏之令


暑热在上,当降未降之时熏蒸地气,地面湿气较重 ,墙上容易长出霉斑。但秋风一吹,秋雨


一降,


秋金肃杀,将暑 热之气敛入地下,


霉斑湿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体内的道理也 同样


如此。火在土上则生湿,火在土下则生气。若能养肝木,降胆火,润肺金以行秋收之 道,在


上之暑热相火之气得能潜入地下,


藏于肾水之中,


以作为少火生气之源,


则不温阳而阳自温,


不 化湿而湿自化。




证之以伤寒。


舌上较为厚腻的白苔,


个人感觉形象上很像长夏湿气当令之时墙上长 出的霉斑。


而伤寒论中论述舌苔的条文很少。然小柴胡汤相关条文有


舌上白胎



一语。既是舌上白胎 ,


很容易当作湿病而去化湿、


利湿。


然 小柴胡汤并无多少化湿利湿之品,


仅是扶中州而降二阳


胆胃之逆 气,相火一降,土湿自去。




栀子豉 汤证同样有



舌上胎者



一语。然栀子豉汤同样偏于降火。因逆火一降,土湿自去。




至于黄师,个人感觉确实



水寒土湿


”“


扶阳抑阴



多了点,至少在讲理方面是这样,而且论述


绝大部分病,都把 水寒土湿作为病根、作为万病之源,而把



< br>”


作为




的对立面,把





作为火土的对立面,


这就有些偏颇了


(虽然不同的流派,


讲的







水< /p>



未必是同一个东西)



其处方虽亦多阴阳平调之品,


却大多将茯苓、


干姜作为 建中州的主打药物。


然学者当明中土


未必尽是寒湿,

< p>
寒湿之比例未必能达到黄师所说的十中有九


(就像世人


阳虚



者未必有火神

< p>
派所说的九成九)


,何况即使中土从寒从湿,也当辨别是久病还是暂病,是 虚是实,是标是


本。然而就如彭叟所说,初学者一学黄师,极易学偏,往往不论中土有无 寒湿证据,率以茯


苓、干姜、平胃之品投之,误事多矣。




须知河图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肾中一点元阳,原是要靠六点真阴来顾护收藏的。


此阴何多


之有?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气之温柔调达 ,正靠八点阴血之滋养。故厥阴用药当三分阳药,八


分阴药,以全体阴用阳之理,不可过 用刚燥疏达之品,以伤阴体。否则阴体一伤,相火不能


敛藏而发露于外,诸病生矣。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中土枢纽(五个阳点,那个十字架)之正常 运转,有赖脾胃之阴(十


个阴点)


之涵养包容。


倘过用温燥之品,


化湿不成反伤脾阴。


中土阴不养阳,


极易酿成虚劳。




关于四逆温阳:



< br>对于肾阳衰微、


风寒内盛,


一点微烛摇摇欲熄之人,


须当机立断,


处以姜桂附大剂温阳之品。


否 则烛火一灭,阴精再多,也是死阴,复有何用?



< p>
对于肾阳不甚衰、而寒湿或痰浊淤滞较盛之人,借大剂温阳、


桂附通破之力 以决逐阴浊,增


强一气周流使其渐复正常,亦常建殊功。




然四逆大法究竟是耗阳、


动用阳气之 法,


顾用而不顾体。


故对于以上两者,


亦时有治标不治


本之憾,在温阳建功后,


后期亦多须佐以金收水 藏之品,


助精气之收藏以增强体质


(有些火

神门人,喜用黄连阿胶汤来收功。另归、地、芍、山药、麦冬、龙、牡、山萸、五味等品,

< br>皆可斟酌用之)





而对于阴虚体质之人,久虚阴损及阳,亦多现阴阳两虚、


中土湿化之象< /p>


(这种情况其实在亚


健康人群中很常见。很多女孩子瘦瘦小小的, 胃滞,一到冬天手脚冰凉,看着很像



阳虚




然对于这种情况,却不宜使 用四逆温阳。


河水已然干涸,


泵开得再猛,

复有何益?徒然竭泽


而渔、


助肝热而耗散真阴而已。


其治之法,


在左当润养乙木,


息风木之盗泄,


敛少阳之相火,


稍佐以疏浚散滞之品,以绝耗水之去路。在右当 补土生金,助金气之收藏,以宏其水源。俾


天一生水,涓涓成流,且相火归根,少火生气 ,不温阳而阳气自复。而润养乙木之品多从水


性,多偏于柔润;肺金之收敛亦多借助凉降 之力(天气下为雨。一场秋雨一场凉。而秋雨之


降,所赖者高处不胜寒。高处不寒反热, 秋雨何以得降?)


。借凉润之品以助阳气归宅,这


大概便是


3838


朋友所谓的


补阳不用温热阳药



了吧?而这种



补阳




乃 是真正的增强体质,


而不是四逆法的短效


温阳



。当然凉润之品也不可过用,须防伤及中土运化之力 ,这其中的


分寸,要靠经验去把握了。





3838




这篇文章不谈六法四法,绝对是佳作,对后学必有裨益;但当君之


诸法



出现,


则影响亦随之而至, 因





者, 人之所当遵偱也


!


君善于归纳重点,但恕吾直言,重点之中的 精髓,或因忽略并未全悟,此可惜之


处,以君天资之优,倘能回首再细心领悟,功力更增 ,指日可期。



补阳不必定用温热阳药,


xiaodiega


兄已言之甚详;”还清”之义,容吾再作赘



:


湿


浊一去,土燥脾运,中气得 复,枢轴轮转,清阳上升,寒热互济,精神互


根,自然邪不能存;且脾土温燥,则肺金得 令,化气为水,精华滋于经络,洒于


脏腑,润于孔窍,渣剩输于膀胱,此吾所以说”还清 ”非指”还津”,还津不过


是还其脾土升清作用中之一节而已。



最后重申,为文出自善意,


言语


若有不 当



切莫留心


!





atklmad




2011/10/20 18:47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高 人啊!



!讲的太到位了。脑子里几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一下子 解开了,不胜感激,无以言


表,无以言表。


< br>。






倘有时间,一定再发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前辈多多指教。




回复



3838



的帖子




看 了您和楼上的帖子收获很大,很感慨,很感慨。关于养阴的的问题,想了很久了,有点感


觉,思路确始终凌乱。二位这么一说清晰了好多。



。果然境界 不同,小弟自学时日尚短,刚


满一年,渴望前辈多多指教。关于还清的说法表示赞同,< /p>


当时在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落


于笔下只是为了强调,


津液的重要性,


免得读者落一派温燥的套子,


现 实当中自己也从没有



补津液



把专列一法。


也许是学院派



八股



写的多了,


就好总结个 框框,


帮助自己记忆而已,


见笑。随后再发文字望前辈多多批评 指教。





呵呵,有个问题,您给解释解释,这个胃火和胃阳是嘛关系,脾寒和胃热会同时出现吗,很


纠结,看了你这个阴虚的解释有点感觉,还是想听听您怎么说




xiaodiega




2011/10/26 12:53


编辑




回复



atklmad



的帖子




>


这个胃火和胃阳是嘛关系,脾寒和胃热会同时出现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也只能谈一点我目前的理解,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阴和阳,很多时候是体与用的关系。五脏六腑,大抵如此。




以肝木为例。


肝是最明显的体阴用阳 的脏器。


以阴血为体,


以肝气之疏达为用。

若阴血充沛,


则肝气条达而柔和,若阴血不足,则肝气或疏达太过,或疏达不及。疏 达太过,则多见风燥


消渴、


汗多小便多、


月经崩漏等证,


此为阴不足以敛阳涵阳,


体虚而用太过之象,


多从热化。


疏达不及,多见四肢冰凉、无汗尿少、月经迟滞等证 ,此为左路阴阳俱损,体虚而用亦不足


之象,多从寒化。另乙木阴体不足,甲木亦往往过 旺,而现少阳相火诸多见证。




以肾 水为例。肾亦是体阴用阳,以阴精为体,肾阳为用。所藏之阴精充沛,肾阳乃能发挥正


常 的温煦全身的作用。你可以把肾想象成一盏油灯。灯油充足,则火焰柔和而明亮,且光晕


能形成一个气场,对火焰起到遮护防风的作用


(卫气的作用)


。 若灯油不足,


灯芯渐渐枯燥,


则往往燃烧过于炽烈。此即表现出 所谓



肾阴虚


”“

阴虚火旺



的种种病象。而燃烧越是炽烈,


灯油消耗得越快。此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润一润灯芯,


把火焰调低一些,


不要烧得这么炽


烈,这是走左路润乙木、泻肝火、凉血热,息风木之 盗泄的路子,以绝耗水之去路。二是多


添一些灯油,这是走右路金收水藏的路子,以增水 之来源。



灯油不足的另一后果是火焰黯淡,

< br>烧不旺。


这种情况可能由前一种情况发展而来,


即先是阴


虚,逐渐转为阴阳两虚,由体虚用旺、体中之温气外散太过,渐变为体虚用亦不足。也有 可


能一开始,


就是一种阳用不足的格局,


比如这盏灯长年处于风寒较盛的环境中,


火焰一直在


寒风中颤 抖,受不到很好的保护;或者是灯芯沾水了,烧不大旺(痰饮水湿停滞,影响了阳


气的周 流)


。但不管怎样,阳用


/


火焰不足, 多多少少应该也有阴体


/


灯油不足的因素在内。


圣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有阴精充旺,而阳虚内寒者。灯油充足的话,外感之风寒再


盛,只要不是一下子把火吹熄了,火焰终将暗而复明。寒湿之邪再盛,


只要不 是当头一盆冷


水,一下子把火灭掉,即使灯芯沾了水,火焰终究能靠自己的力量将其逐渐 烘干。



而在灯油将尽、


火焰将熄之时 ,


原先暗淡的火焰会突然猛爆一下,


发出最后的光明,温气四< /p>


散,随后油灯很快熄灭。此为阴盛格阳(此处的





为内生之阴寒,不是指阴精)

,浮阳外


越,此时病人已近油尽灯枯回光返照,病已几不可救,勉强救之,则急当温 阳回阴,如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证即是。且温阳回阴需并重。若但是姜附温阳而不加敛阴, 则微阳顺势外散;


若但是胆汁、人尿寒泻之品以敛阴,则光焰本已摇摇欲坠,冷水一浇, 立刻熄灭。




以上肝、


肾的阴阳关系其实比较好理解。


如果不喜欢以上的二元论观点,


不喜欢把阴精看作


收藏蓄养阳气的另一种东西的话,


也可以持一元论观点,


即把





看作元阳的收藏蓄积状态,


而把

< p>




看作元阳的释放功 用的状态。就像同一根弹簧,当将其压缩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就是处于




”“


< br>”


的状态。


而一旦松开手,


弹簧 回弹,


势能再转化为动能,


就是一种




”“



”< /p>


的状态,可发挥温煦、推动等诸种功用。


而弹簧之所以回弹有力,


有赖于压缩态所蓄积的势


能。压得越紧,弹得越猛。

< p>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个人晚上睡觉睡得越香,白天精力就


越充沛。< /p>



如果用以压缩弹簧的力量不够,


那么或 者弹簧的回弹力也较弱


(阴阳两虚)



或者


就是在压缩的过程中突然回弹而伤人(阴不敛阳,阴虚火旺,体虚而用太过)


。但不管压缩


还是回弹,


弹簧总还是这根弹簧 ,


并不会随着状态的改变就变成另一种东西了。


我们可以把


压缩态的弹簧命名为



< br>”“




,把回弹态的弹簧命名 为




”“




,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名相而


已。名可 名,非常名,不管如何命名如何称呼,弹簧仍是这根弹簧,元阳仍是这个元阳。



其实,


从一元论角度理解也好,


二元论角度理 解也好,都是不同的指月的指,是帮助我们见


到月亮的。学者可因指见月,却不可见指忘 月。




啰啰嗦嗦扯得有点远了,呵呵 。回到你的问题。对于中土脾胃,阴与阳的关系,不像前面肝


肾的问题这么好理解,


前人的论述也不多,


且多相互矛盾。


但个人 感觉其实道理上也是相通


的。阳明胃之阳用在于受纳、降浊(手阳明大肠之功用赅在其中 。统称



胃家




。太阴脾之


阳用在化物、升清、输运精微灌溉四邻(小肠之 功用赅在其中)


。而其阳用,皆有赖于阴体


之涵养。胃阳是个生 理的概念,


若胃阴不足,


不能敛阳,


则 易从生理的胃阳转变为病理的胃


火。


以火盛为主的则为伤寒阳明 诸证,


以阴虚为主的则多见口燥咽干,


饥不欲食,


胃脘嘈杂、


痞胀嗳气,大便燥结等症。若胃阳不足,病理表现则多见胃脘隐痛 ,遇寒则发,喜温喜按,


饮食减少且喜进热食,干呕清涎等症。



而对于脾,阳用不足的情况较为常见,多见水湿滞


留、


腹满停食、


气虚气陷、


全身倦怠、


泄利脱肛等等,


多从寒化。


关于脾阴虚的论述则较少 ,


病理表现有纳呆,腹胀,便结,体瘦倦怠,涎少唇干(脾之外荣在唇。唇皮易于干裂其 实就


是脾阴不足的外现)


,低热等,但有时也笼统地归在胃阴虚 里面。



其实中土脾胃,


其病理有时候 分得不是太清,


各家的论述往往较为笼统,


寒湿往往多归于脾,


燥热往往多归于胃(黄师似乎就是如此。黄师理论里没有脾阴虚一说,胃阳虚也很少见)



在这一意义上,脾寒和胃热,个人认为可以同时出现。总之是 中土枢轴不运,在上则热,在


下则寒,如泻心诸证,可以认为是这种情况。


(伤寒论原文中,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心


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 气,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 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总而言之 ,阴为体,阳为用。除开外感实证,在内伤虚证中,笼统来讲,阳用不足,则为虚


寒;阳 用太过,则为虚热;而阳用的不足与太多,多多少少与阴体的不足有关。治时当养护


而不 可伤及阴体。而即使是所谓的



外感实证



,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天人六气相感的本气自


病。所谓伤寒 专死下虚人,若阴体素旺,则外邪亦不可侵。既得外感,则亦多与阴体不足有


关。从这一 角度来说,




确乎只有不足,无有太过。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养阴、


护阴尚且不及,又何 来扶阳抑阴之说?




但中医的问题,


坏就坏在汉字的含义太丰富,


阴阳二字所赅者太广。

< p>
阴盛阳虚之








< p>
虚内热




< p>



,真的就是指同一个东西?黄师与火神的扶阳 抑阴,与丹溪的滋阴降火,这


其中的





字,真的就是同一个东西?这些学派的开山宗师或许心中了 了,但月虽相同,指


月之手指却异。


且因其天时地利不同,


境遇各异,


辩证论治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


对于大师,


天资过人,理论上偏是偏一点,但尚能融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到了这些大师 的弟子门人,


根器不如大师,又往往偏学大师一家,信之不疑,见指而忘月,遂在偏路上 愈行愈远,一代


不如一代。




道可道,非常道,在精微的大道面前,言语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圣人多么想抛却语言,纯然


的以心达心。然释祖拈花,微笑者不过迦叶一人。


对于慧根薄浅的芸 芸众生,仍需以言语开


化。但因后世众生对先圣微言大义的理解不同,遂歧义分出,诸家 各执其说,党同伐异,医


道从此乱矣。而对于我辈初学者,稍微多看几本书,则见这家扶 阳抑阴,那家扶阴抑阳,不


免一头雾水,


茫然无所从之。


多少人因此释卷长叹、


废然而止,


或以为中医 不科学,


无标准,


而走上了反中医的道路。医道亦因此衰矣。< /p>





回复



everns



的帖子




我 觉得彭子益的圆运动挺好的,


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原本就是按教材的体例编著的,


而且


是民国期间著作,


文言功底不好的朋友 可以考虑。


还有麻瑞亭的书,


基本就是四圣心源的摘

< p>
抄加上自己的医案,比较容易上手。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好 奇问一句,你是学院派出身吗?说的有道理,结合上一篇帖子可以看出你对


< p>



很重视,


对我启发很 大。


但有些观点也不太认同。


我是学院派出身,但是很抵触学院 派的东西,


花了


好些时间才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抛开。

< p>
我觉得医学流派的分歧是不能忽视的,


认为医学可以大

同的观点我不赞成。先明一家,建立大的框架,再以各家之言添砖加瓦,才能得其中真意。

< br>抛开教科书之后,


我一直专注于看黄元御的书,


起初很多 东西不理解,


甚至觉得他说的自相


矛盾,


砍得久了就发现,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他的书中找到答案,


只不过答案可能在某个


角落,看过你的帖子之后,再看黄的书,就会发现,黄对阴的重视 程度其实很高,以前我没


注意到,他只是嘴上不承认重阴,或者说,他用了其他的概念表 述。比如,木郁生风一词,


很多时候说的就是阴虚,


黄说的阴虚 ,却并非教科说上的阴虚,就像你说的一样,


指月之手


不同。< /p>


要想知道黄氏阴虚的真正含义唯一办法,


就是抛开别家的干扰,< /p>


让自己的思路与他靠


近,去模拟的他的思维方式。所以我觉得还是 得专注一家,才不至于断章取义。都说博览群


书,我倒觉得不在于看了几本,而在于吃透 了几本。就跟练武一样,不再于练了几套拳,而


在于练精了几套拳。




xiaodiega




2011/10/29 16:00




我不是学院派的。我 是纯业余爱好者,纯自学的。但我算是有些学院派的底子。



实 际上我学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年多前在大国企的时候,

< br>比较空,


学了一年


半。啃的是教材(那时候没条件上网, 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只好看教材)


,啃掉了中基、


中诊、中药 、方剂、内科等几门基础课。当时学习纯凭兴趣,目的性不明确,学了无以致用


(光棍一 条,无妻无子,家里长辈也尚健康。何况当时开个方子,抓药都没地方抓。不像现


在,淘 宝上哪儿都能买到药)


,后来换了工作,一忙起来,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一抛就是近


10


年。



直到近 两年来感于亲友多故,


家人多病,


特别是家父之病日重一日百治 无效,


又偶然读到罗


大伦的古代中医故事,

颇受感动,


遂起了求医不如求己的念头。


于是从去年夏天开 始恢复学


习。所幸现在碰上了网络发达的好时代,对于如何学习、如何入手,看哪些书比 较管用,网


上可供参考的帖子颇多。


于是先花了点时间对中基和 学院派的东西稍作复习,


后面的主要学


习轨迹就是伤寒论


-->


火神派


-->


四圣心源


-->


金匮


-->

< p>
黄师其他著作(灵素三书除外)


-->



子益,


当然中间杂七杂八也穿插着看了些闲书,到现在为止,

< p>
屈指也近一年半矣。


但这一年


半来学的路子自认为 比十年前要好,而且目的性明确(一半是为了治我爸的病)


,有一定的

< br>实践,所以进步得比十年前快些。



< br>对于学院派教材,个人觉得也不能过于否定。


其他教材不论,

内科教材的缺点,个人觉得是


分型较为死板,脏腑辩证味道太重,缺乏对病理的全局 认识和对阴阳盈虚五行生克的把握。


学者如果悟性不够,往往对着病名、按照内科学中的 分型去机械地套(比如套个肝火上炎、


肝风内动、肝阳上扰、套个肾阴虚、肾阳虚、阴阳 两虚


...



,并套用其中的成方。这 样治下


来,疗效自然很差。


因为人体虚实寒热往往错综复杂,没 有哪个病人,


得的病是按照书上的


描述得的。

< br>只知分型并机械套用,不知灵活变通,


如何能行?当然中医学到最后,

< p>
非大智慧


者不能悟得彻底。对于一般的学中医的学生,

根器有限,


有时也是没办法,


面对错综复杂的


疾病,


能够按照书上教的分成几种证型,


并分别施以 不同的方子,


这样也算是不错了。


比起


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


拿银翘散牛黄解毒丸代抗生素、


拿半枝 莲白花蛇舌草抗癌肿,


能够


按照教材上教的这样分型施治,也算 走的是中医的路子、中医的思维了。



但是内科教材也有内科教 材的优点。


其优点就在于对于各种病症,


总体来讲,

< p>
分型还是分得


较细并全面,


而且观点较为中正客观


(毕竟是群体智慧编写,


且总结了历代各流派医家治疗


这些疾病的分型经验)


,至少可以作为参考书。在有了对医学的原理上的 总体认识之后,再


回过头来翻翻这些教材,


还真能学到些东西,


或感悟到一些以前有所忽略、


有所偏颇的地方。


而单独的医家写的书,


前后思路较为连贯而一气呵成,


但往往难免偏颇之弊,


且多主观论断。


就如咳嗽一证,


中医内科学就按外感内伤,


分为风寒袭肺、


风热 犯肺、


风燥伤肺、


痰湿蕴肺、


痰热郁肺 、


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几种证型,且摘录了较多的古今文献和论述。虽然分得很机


械,却至少比《四圣心源》咳嗽篇所讲的



土 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肺家或有上热,


脾肾必为湿寒



要全面而客观很多。




关于黄元御:其实我现在基本赞同彭子益在《唯物论》最后章节的评价。为免口水仗,此处

< p>
不再赘述。




关于彭子 益:与黄师各有所长,


亦各有所短。


黄师之所长在于其著作比彭 子更为系统,


而且


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独到的详细注解,


学者可借黄师之路进入古中医经典之门。


其缺点则在

< br>于理想化、


主观化、


武断化的论述多了些,


偏于理论推导,


实践部分不足


(至少书中是如此)< /p>



相形之下,彭子仅有寥寥两三本书,内容相互重合的还较多。其 在原理上的描述十分精彩,


对经方的分析相当精辟,


且有些地方 的理解恐比黄师更高一筹,


至少文字上剖析的更为细密。


彭子的 临证实践经验,


似比黄师也更为丰富。


其不足在于这两三本书内 容太少,


大多是描述


原理和分析经方了,


最多再加点温病时病的见解,


但并没给出多少建设性的原创方子。

而且


内容较为零散,


在连贯、


系统 、


全面方面不与黄书


11


种相比,


单比四圣心源也是大大不如。



一般未入门 者,


多以为彭师圆运动是山寨版四圣心源,


彭师的学问是抄袭黄 元御的。


其实细


读两书,就会发现,两者的理论只是形似,都有 那么点





。而核心理念和侧重点,其实颇


有不同。彭师的书由于以上缺点,并不适合作为初学中医 的入门读物。


但读了伤寒、金匮与


黄师著作之后,再读彭子之书 ,适足以纠黄师之偏。



另外,有类似的



圆运动



,或


土枢四象



理念的,历代医家也 非止黄师一人(读中医各家学


说的李东垣篇,就有那么点土枢四象雏形的味道在内)


。只是黄师的四圣心源,观点更为明


确、特色更为鲜明而已。


其实大家都是来自内经。


一看彭子益讲肝脾升胆胃降,就认为一定


是抄黄元御,未免有点冤枉。



至于麻老医 师,


其书的原理篇基本摘自四圣心源,


并无多少自己的东西在内 。


而临证篇则处


方较为机械板重,


在领 悟的层次上似有所不足。


个人以为只可比拟于金庸小说里那些资质平

平、学得一板一眼的门人弟子,因出身名门,学的路子比较正,在江湖上虽也允称高手,却

< br>未臻开宗立派的宗师巨匠之列。


3838


前辈拿麻瑞亭与 彭子益相提并论,


未免低估了彭子益,


而高估了麻瑞亭。


(当然麻老的书拿到手后我只是翻了翻,并未深入细读,以上评价可能比


较主观。




以上的对比,只是我个人读书(包括临证体悟)到现在的一点看法,并无不敬前贤的意思在

< br>内。特别是这里黄师的铁杆粉丝众多,请勿砸砖。


实际上我个人以为,

< p>
黄师实乃仲景之后诸


医家中的佼佼者,其《四圣心源》文辞优美,说理清晰 ,内容系统全面,比起《医学心悟》


一类的书,不知高明出多少。我学医至今,受黄师的 影响也最深、时间最长。以至于现在开


出的方子中,除经方影子外,心源的影子最明显。 而我所不赞成的,只是过于迷信、崇拜乃


至神化某个医家,奉为圣人,其每一句话都奉为 金科玉律、微言大义,


甚至认为只需背下一


本四圣心源,就能深 刻领悟医道,临证无往不利。


说这些话的人,


试问又有多少临证 经验?


无非主观想象而已。


临证情况的复杂,治病之艰难曲折,


处方之随机应变,


远不是区区一本


四圣 心源所能概括的。




关于重阴与重阳:



实际上从我学的路 子来讲,一开始完全是重阳的。


总体处方的平均比例,大致七分阳药,三


分阴药。而且往往重用姜附。只是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太多,才逐渐转向阴阳并重,


并慢慢地


阴药多了起来。


从我这一年半来的临证来讲,


自以为思路与风格上有两次突破。


第一次发生


在今年年初,


开始从火神路子转向四圣心源之后;


第二次则发生 在前两个月,


开始学习彭师


的书、


纠正 了以前处方、


特别是中土药方面的一些偏颇,


且养阴药逐渐增多 以后。


而实际疗


效,也是一次比一次好。




如果跳出医学圈子,


从传统文化 与哲学的角度来看,


则重阴重阳之争,


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过。< /p>


大体来讲,


儒家尊阳,道家重阴。儒家的修齐治平人生四阶段,本 身就有种阳气由内向外逐


渐升发的感觉。


孟夫子的吾善养吾浩然 之正气,也颇具阳刚之气。


而道家讲清修无为,


致虚

< p>
极守静笃,则纯然是元气归宅、重体而抑用的一路。老子一书,也多是阴柔克阳刚,水能胜


万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 br>当然应该推重阳刚之气。


儒家之学便是要经世济用、兼利天下的。


而从


个人养生的角度,个人却以为应以养阴静守、收摄神魂、无使过用为主。黄 元御是儒生,理


念上当然重阳。


而重阴的道家在养生方面,却实 是胜过了儒家。试问同为爬行类,


四处乱窜


的蜥蜴与一动不动的 乌龟,


哪个活得更长?儒生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以一股浩然之气敢为


天下之先,


自然值得敬仰,但若 论平均寿命,


却未必及得上无忧无虑的普通小民,


更不必与


隐逸山林的修真之士相比。


当然全然的隐逸清修不问世务,


从人生与社会责任角度来讲也未


免消极了一些。


或者将两者相结合,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挫折沉沦之时 以儒家精神


鼓舞自己积极向上,


名利缠身之时则时时以道家的理 念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执迷,


方是两者最


好的结合吧。

< p>



xiaodiega




回复



everns



的帖子




对 于胡希恕这一路,


我颇有些看法。


详见以下帖子的跟帖


(这个帖子对于经方方证对应派的











< br>可








/forum/




随便摘两段我的观点:




...


现代方证对应派大师胡希恕的 书我也看过(昨晚跟帖后又拿出来翻了翻)


,里面对阴阳五


行是 持批判态度的,


认为都是穿凿附会胡说八道,


中医仅仅就是来源 于经验总结,


只是对人


体病理规律的一种黑箱探索。

< p>
这种观点我很不认同。


而且胡的伤寒论讲话,


我现 在复习了前


12


条,里面的很多



唯物主义



解释我都觉得很不怎么样。比如 认为太阳伤寒恶寒就是由于


体温高了,与外界的温差大了,所以恶寒。那么请问,冬天人 体体温与外界相差更大,为什


么一盖被子,人就觉得暖和?而夏天人得了伤寒,


即使房间密不透风,


盖上几层被子,


仍然


瑟瑟发抖?体温再高也高不过四十一二度,


难道这点温度与夏天外界气 温之间的温差,


还能


高出冬天正常体温与正常外界温度的温差不 成?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与热物理相关的,


这种


用粗浅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中医和人体,外行人和初学者看看很有道理,却哄不了我)


还有胡老解释温病同样发热为何不恶寒,很搞笑地用上了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 /p>



还有胡老理解不了伤寒论中的



伤阳



一语,觉得伤寒论中的



伤阳



明明就是伤津液的表 现


嘛,于是认为在东汉时代,或者在伤寒一书中,阳字就是指津液(这个我昨晚没看到。 是凭


一年前的印象。记错莫怪。但印象中他讲的就是这样)


。真 是肤浅。岂不知阳气与津液,就


如同水蒸气中的水与热气,两者本身就是密不可分。气行 津行,发汗时阳气外散,


津液也随


之而出,

或者津液大泄的时候,


附着其上的阳气也随之而脱。


一定要 计较大汗到底是亡阳还


是亡津液,有意义吗?





...


搞方证对应的人只知其然,


不求其所以然。


把中医当作一门类似 西医的实用技术来理解,



不在天人之道、

取类比象的层面作更多的领悟。


所以治病或有小效,


却永远 到不了真正的高


境界。



< p>
方证对应主义者只推重伤寒,


而不重内经。


按方证 对应主义者的意思,


似乎当初如果老天没


生出张仲景,


又或是伤寒杂病论一书历数千年之兵灾人祸已然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那 时至


今日



真正的中医



也就不存在了,也就只剩下讲阴阳五行的那一派伪科学了。

< br>



...


其实说到底,


还是个唯物与唯心之争。


这两派的争论,


从 有人类历史开始,


就从来没停止过。


直到人类毁灭之前,恐怕也 不见得会停止。




方证对应是典型的 唯物主义思维。经方机理不明,但临床有效,因此就对着



方证



,套一些


经方,

最多稍作加减即可。在方证派眼里,中医不过是一种经验医学,


用一些临床验之有效


的草药汤头来治病而已(虽然证型分得比较系统,稍稍超出纯经验,而有了一定的



黑箱科




的雏形。



。说白了,哪天经方治病的机理被



现代科学



研究清楚了,那么将中医归入




代医 学



体系,也未尝不可。胡老的书里,就很喜欢拿西医生理学的 那一套来解释中医(一


年前看的,印象中如此。记错了勿怪)


。 在方证派的眼里,什么厥阴、少阳、阳明等等,已


经失去了其来源于阴阳运气学说的本意 ,


而仅仅只是某种证型的代称。


把太阳中风、

< br>太阳伤


寒改称为


AA



I


型、


AA



II


型,似乎也未尝不可。




而现在这年头,


已经不是扣大帽子的 时代了,


没有必要强迫每个人都信仰唯物主义。


这个世


界的本质,也未必真就是唯物主义者眼中所见到的那样。



何况,天人感应、阴阳开合、取类比象,也不见得就是纯粹的唯心。或许是一种更为高屋建

< p>
瓴的、不使用显微镜、而从整个天地的宏观角度去把握(地心的角度。不是日心。参照系不


同,讨论地心正确还是日心正确是没有意义的)的超唯物主义。




everns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黄元御对于中医的总结得比较好,


从长沙药解可以看出来。

< br>高明的理论


应该是具有较好的统一性,


能解释更多的东西 。


如果抓住了纲要性的东西,


复杂的中医变得

< br>清晰了。



我也赞同一龙治水说,应该先入一家,然后再旁涉其他。



那么读黄元御的书之前是否还要把胡忠恕的伤寒金匮要略耙几遍呢?





atklmad




2011/10/26 19:15




胡希恕的学术观点跟 黄元御差别太大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


学术流派的鸿沟几乎是不 可跨越


的。只有摸透一家思想方能一通百通,前些日子贴了个帖子,

黄元御思想相关书籍,这些书


籍有着共同的理论根基,


可以 互相参照。


真心要看黄元御,胡希恕的书就得放一放了,


至少< /p>


一两年吧。不如看看黄元御的,伤寒悬解。我当初选择黄元御,做入门理论。并不是因为他


总结的好。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完整,可以说包括了,四部经典,方剂,中药,内科唯独缺 少


专门的诊断。


不想是其他零散的著作。


还有黄元御的思想自成一家,


很少受别家理论的影响,


所以著 作中张冠李戴的概念很少。思路清晰。


而且一点都不玄,表述的很实在。有的著作一


说起来,


xx


药能降而升,


**


药能升而降,我老觉得是故弄玄虚,卖弄文采。





3838





元御之书,往往让一般人觉得始终在水寒土湿中打转


,



以为只要会开苓、草、姜,诸事毕矣


!



元御泉下有知,一定大叹群儿醉梦不醒,虚位空待来人



这些东西在元御医书中来讲,不过是最表层的东西,触目可拾



但表层其实并非不重要,若是用得其法,一样效若桴鼓


!



麻瑞亭与彭子益氏之书,个人评价还好,但即使如此



,


并不代表这些人没有疗效,只是就黄氏之法来说,貌合而神离矣


!


然就患者而言,病好即是


王道,所以一样功 在杏林


!



人生各自有追求的目标,选 择过程中的姿态,优雅而行,朝元御之乡而往吧


!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看 了


xiaodiega


兄的自述,感动许久,一个业余人士,对 中医能如此深入,平心而论,少见


啊,不管是孝心支持,或是兴趣使然,都由衷表示敬佩 ,很高兴能结识你


!



习医之路,往往 是艰辛的,见过不少挂着牌照的医生,半途而废,空有牌照,却是同岁月浮


沉,走过中医 殿堂,却不曾领会其神妙,殊为可惜


!


xiaodiega


兄相较,他们更当汗颜,常


觉得有牌照 又如何


?



除人病痛的,才是真医生 啊


!



中医是如此亲民,因为她易懂, 可是却也常沦为屠民之刃,因为她难精,往往伤人于无形,


而医者与被医者,

< p>
却往往不自觉。


阴之与阳,


虽有贵贱


(


是封建思想吗


?



..



),


却不存在 对错,


错在医者不识阴阳;疾病之来,很少是是非题的,必须靠医者细心诊断,见到可凭 之据,施


术方能中的,临床至今,坦言之,景岳十问,其实对诊断帮助不大,因为患者所 言,往往非


辨阴阳之依据,无怪乎景岳兄,会有”知阴阳未必难,辨真假为难尔”(类经


)


的感慨


!





xiaodiega



谢谢前辈的夸奖 。晚生半桶子水,才读过几本书,就在这儿妄议前贤之是非长短,惭愧


...

< p>
也只是表达一下目前阶段的一些理解而已。不当之处,尚望前辈与其他诸贤指正。

< br>



》错在医者不识阴阳



完全同意。


我讲这些,只是有感于现在火神大行,

< br>很多医者和民间爱好者重阳不重阴,


视河


间丹溪和温病派 如洪水猛兽的世风而已。


并不是说我从此就一味养阴,


不重温阳 了。


临证之


时,是其证即用其药,岂可拘泥于阴阳之争?




3838




xiaodiega


兄误会吾意了,非指你也,而是看了圆运动之书,见后面李氏医案之


慨。其治


2


周岁之苏童,见其口舌溃烂


3


天,而竟施以三黄泻心汤,以此巨刃,


斫伤此稚阳嫩苗,损伤元阳,中气转亏,而见水泻,虽迷途知返,犹知以四君补


救,然 其至终,仍不知其口溃何以得效,水泻何以得愈,犹谓乃阿胶建功,真是


摇头

< p>
!



小儿纯阳,其气犹稚,偶而乳食过度,火逆于 上,而见此症,节其乳食,几天自


愈,脾胃素弱者,投以健脾之剂,助其运转亦愈。医者 不知其理,见溃认火,第


一剂无效,复以泻心汤重剂


(


虽只泡一分钟


)


,败其胃阴脾阳,阴阳具伤,故 溃所


以消而腹所以泻也;所幸所伤不重,故得以四君补阳,阿胶补阴一剂而愈,但即


使不用阿胶,一样能愈。



近年火神兴起, 唤起世医对热药之识,于医林功不可没,然而若辨证不明,陷人


于火热之误,亦复不少, 与温学兴盛之时,动则寒凉肆用,让人有置民于水深火


热之慨也




xiaodiega


我没有误会, 呵呵。我是同意你的观点。你说的



看了圆运动之书,见后面李 氏医案之慨”,


这是《圆运动古中医学》中的内容吗?在哪一章节?




everns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西 医认为恶寒是人体温处于上升阶段,体温下降时不会有这种感觉。


我以前看



阴平阳秘


< p>
的解释是: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密固。颇不理解阳


气密固的含义,后来观察 到感冒大多有体表受寒引起,


所以跟毛孔扩张


有关系,比如夏天 出汗了,毛孔张开,一进空调房很容易感冒,如果等


汗歇了再进去就不容易感冒。我、弟 弟、堂弟从小被要求穿很多衣服,


但是我们从小都容易感冒,其他的小孩大人不怎么管,


天冷了也不及时


加衣服,反而不容易感冒。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 条件很差,只能洗冷水


澡,从夏天洗到冬天,从那段时间开始我摆脱了经常感冒的毛病。 我认


为是以前感冒是因为衣服穿得多,所以毛孔长期张开着,易受病邪;后


来因为长期冷水的刺激导致毛孔的收缩,


所以不容易感冒了,


这时我才


理解阳气密固的含义,人的体表有一层阳气保护,如果人体阳气虚了,


很容易感冒,但如果阳气足而毛孔长期张开,不够密固,外邪也容易入

< br>侵。


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观察出来的,


现在有的人用西 方的科学来解


释中医理论,总感觉不是老祖宗想问题的那个味道。




xiaodiega




2011/10/28 09:38


编辑




回复



everns



的帖子




哦 ,对于阴平阳秘,我的理解稍有不同。我理解中的



阳秘



,不是卫阳在表之固秘,而是元


阳在肾水中 的秘藏,


即潜龙在渊。


而元阳


/


相火之所以能秘藏不泄,


有赖阴气之平。


水浅


(火


神派习惯讲水寒。具体水寒为主还是水浅为主,其实要看临 证表现)则龙不能安藏,上腾而


现龙雷之火。





Everns




我曾请教一个老中医 ,何为相火?老中医曰心为君,肝为相。相火即肝火。何以元阳


/


相火


并列?




xiaodiega




元阳相火本是一物。当其安藏于九地之下、玄水之中时,可名之为元阳、命门火。当其动于

< p>
九天之上、逆上作乱之时,可名之为相火(从



相 火为元气之贼



的角度)


。中医术语本 不规


范,各家书中术语命名多相互矛盾各有其指,明其大意即可。就像某人衣冠楚楚登上 讲坛,


学生们都尊称其



老师



;在家里穿个裤衩背心到处溜达,老婆却叫他



贼汉子



。但人仍然是


这个人,并不因称呼不同而变了一个人,只是处身之地与行使的职责有所改变而已。

< br>



大而言之,


什么君火相火元 阴元阳乃至金木水火土,均是一气之所化现。治病之要旨,


不过


调其在不同场合、不同变现下体用动静的相对平衡而已。明得此中趣,方为医中杰。





3838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圆运动古中医学》





p192




xiaodiega




2011/11/2 09:26




哦,我看了一下,实际上李氏对此 案的理解,与兄台帖子中的理解并不相同。这个案子,其


实非常典型的反映了黄师路子与 彭师路子的差别。在这里有几点与您商榷一下:




1.


关于初诊时用的三豆饮。这个不好说。这是温病派的方子 ,彭师十分推崇,我却并没有


实践经验。但彭师的中焦用药,与黄师风格明显不同,比较 喜用山药、扁豆、豆豉等平和之


品,也是事实。详见圆运动


-< /p>


药性提纲篇中关于中土药的分析。按照彭师的理念,对于稚弱


的孩 童,也确实不宜用茯苓、白术、干姜生姜等刚燥之品。李氏学的是这一路子,初诊用这


些 药,可以理解。




2.

< p>
关于



见其口舌溃烂


3< /p>


天,而竟施以三黄泻心汤,以此巨刃,斫伤此稚阳嫩苗,



一语,


我初看您的贴也是十分气愤,


但是回过 头去看医案,


实情却并非全然如此。


实际上李氏的辩

< p>
证与您一样,


也是中气虚弱,


旋运无力,


致使心火相火不降


(比您多了



肝木不得濡养



一语。


此语之 有无十分典型地反映了黄师与彭师路子的差别)


。所以先用三豆饮加冰糖,以平和之


品调理木土(黄豆养中气,黑豆濡养风木,绿豆清降心相二火)


。因 其不效,再加了少量的


三黄(三味药加起来也就是


3g


)快速冲泡,而且是与三豆饮(加起来


90g



+


冰糖同服的,


三黄在其中的比例,不 到


1/30


。李氏也是希望



以取其泻火而不伤中气之意



。伤寒论中三


黄的这种冲泡法,


确也是取泻火而非攻下之意。

而后面的



不想小儿体弱,如此小量寒凉药,


仍使其中气受伤,风木疏泄太过,出现泄泻



,说明 李氏对问题的因果是很清楚的。所以




亡羊补牢,用四君子一剂收工






3.


关于病机,您的分析



小儿纯阳,其气犹稚,偶而乳食过度,火逆于上



完全没错。至于


治疗方案,


看来您 主张



节其乳食,


几天自愈,


脾胃素弱者,


投以健脾之剂,


助其运转亦愈




但病儿既来就诊,而且



口唇舌体溃烂肿痛三天,口气臭秽,大便不通,哭闹不宁,饮食难

< p>



,家长必定十分着急,在家长的心中,孩子病 到这样,已经是很重了(我也是幼童的家


长,我很理解)


。所以 医生推以



节其乳食,几天自愈



恐怕是不行的,家长少不得还要到西


医那儿去挂水。


而具体用药方面,似乎您主张单处以四君子、


黄芽理中之辈运转中焦,


俾水


暖土燥,上火自降。不知您实践中这样用药疗效如何。但在我看来, 中土寒湿或为本,而患


儿的标证(上火,积滞,宿便)却十分明显,且成为痛苦的主要来 源。那么为了帮助病人尽


快改善病情解决痛苦,在温暖中土的基础上,

< br>适当加以降火、


通便之品亦未尝不可。仲景半


夏泻心汤等 方子,亦是此类方意。当然李氏既用三黄,靠个黄豆养中护中,弱了一点。不如


在黄芽理 中四君一类的基础上,酌加少量三黄,或更为妥贴。




4.


关于阿胶。


阿胶在彭师用法不纯 是补阴血的


(即使是黄元御也不单是拿阿胶来补阴血的)



我在这里完全理解李氏四君子加阿胶的意思。


因水泻不全因是中土寒 湿,


光是四君理中,



怕疗效未必如何 。水泻多与肝气不调、风木肆虐有关,且往往多现风热。仲景书中,治泻之


法也多种多样 ,不单是一个理中汤。即使以中土寒湿为主,用点柔肝息风之品也未尝不可。


这一点,李 氏在案后的分析中写得很清楚,而且写明



倘若不读彭子书,是 不可能在止泻的


方中加入阿胶的


...


这里阿胶起到养木息风的作用,风木得养,疏泄正常,不克脾土,圆运动


复圆,腹泻则止



。而且李氏之意也是以四君为主,阿胶为辅。您却简单地认为



然其至终,


仍不知其口溃何以得效, 水泻何以得愈,犹谓乃阿胶建功


...


四君补阳,阿胶补阴



。从这些


分析,


我在这儿说句不公道的话,


感觉彭子的书兄台您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进去,


彭子的路子


您并不理解。从这些分析语句中就可看出来。




实际上,同为学黄师路子的,我非常理解兄台的这些观点 。如果换了半年前,在这个案子中


我会双手赞成兄台的意见。


我 那时也是黄师理论的原教旨主义者。


主张水温土燥、


上热自去。


当时若上焦用及寒凉降火药,


中焦必加大干姜分量,

< p>
以防寒凉伤中,


并期水暖土燥上火自降。


我还记得 半年前偶见论坛上有人用彭子观点批评黄师,


我就用黄师观点大加反驳

< br>(什么温燥


伤津为不明大道,中土温燥津液自生云云)


, 呵呵。那时我还没读过圆运动。只是黄师的理


念根深蒂固奉为真理。

可知理想与实践并不是一回事。


倘无实践挫折之磨砺,


很容 易在一条


路子上一路走到底。


因为黄师的理论确实很美很圆融,


什么都可以纳进这一框架中自圆其说。


但是实践出真知,这半年 来这么一路走下来,


反复实践,


却觉得黄师的路子未必全对,< /p>


至少


是有点以偏概全


(湿、


燥、


津液的问题,


也是因果多多,

< br>不可一概而论。


现在想得比较细了)


< br>后来仔细读了彭师的书,


在很多认识上更是有所改变。所以现在,


我一看李氏的分析,


感觉


很亲切,很好理解,


与兄台的理解却已经不同了。


所以在这里,我再总结几点黄师与彭师路< /p>


子的差异,供大家讨论。


(当然以我的业余票友身份,实践经历甚 是有限(仅限于家人和几


个同事朋友)


,也不能说一定今是而昨 非,或许再过半年,我的观点又会改变。只是近期在


一些案子上用彭师的思路,效果确实 比以前好,所以描述一下我现在的感想罢了)




1.


中土用药。黄师主要是黄芽汤的路子。论坛上有些高手, 则喜用平胃散。而彭师较喜用


山药、扁豆、豆豉、薏仁、黄豆、冰糖等平和之品,而不轻 易用白术、干姜、茯苓等药。认


为这些药刚燥伤津液,


伤脾胃之 阴,


可见彭师受温病派的影响较深。


我现在用药是几者结合,< /p>


以舌苔为重,


若中焦虚寒明显多用黄芽理中,

若以湿为主多用平胃或三仁一类,


若脾胃没有


明显问题,< /p>


中土药只起运枢或调和顾护之辅助作用,


则往往用点平和的山药、


扁豆、


薏仁等,


有时甚至只用点炙草粳 米大枣饴糖一类


(山药在我的理解,


色白质润而入肺,


主要是补土生


金、佐金平木,息风气百疾的,不纯是中土药)

< p>




2.

< p>
关于阴阳侧重的问题。四圣心源里阴虚与阳虚篇章都有,方子也多阴阳并调。但黄师在


理念上更重阳,


甚至认为水虚火旺者千百无一,


水盛 火衰者举目皆是,


在这一点上与当代火


神派的论调颇为相似(也 因这一相似,所以继火神大红之后,黄师也被捧红)


。而彭子则认


为阴虚比阳虚更为多见,


重视阴以包阳的作用。


因此反对用药 过于温燥伤阴,


比较注重养阴


以敛阳。


(可以认为这种理论甚至治法确从黄师而来,比如四圣心源阴虚篇。但在心源满篇




水寒土湿



之下 ,


这一观点很容易被学者所忽视。


而彭子的书中将其提到了十分 重要的地


位)




3.


关于水土寒湿与相火不降,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问题。这 实际上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


题。黄师当然把水土寒湿作为相火不降、

< br>甚至万病之源,


而且在用药的理论


(实际用药不全


如此)上比较重视化湿燥湿、温脾肾之阳。然细读彭书,彭师固重中土寒湿(彭子也受黄师


影响甚重)


,然更重敛降相火。认为相火归根,则不化湿而湿自化, 不温水而水自温。这是


很有道理的,个人以为在



见痰休化痰,见血休治血



一语之后,还可加一句< /p>



见湿休治湿




识得此中趣,方是医中杰。那天早上我读到彭师的一句



火在土上则生湿,火在土下则生气



一语, 大为叹服,以为确乎符合天地之道(详见我前面跟帖的分析)


,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


之前某些治疗为什么明明中土有寒湿之象,


从寒湿治却疗效欠佳的原 因。


当然一切都不可搞


绝对,


见痰休化 痰并不是见痰永不治痰,


而是要分清标本缓急,明白生痰的原因是什么,然


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对于湿病,特别是脾湿病,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

< p>
另需要说明的是,彭祖的降火,


并不是寒凉泻火,


彭祖不太喜欢用苦寒直泻之品。


他的降火


敛火,


更多的类似小建中一类的方意。


这也是他受黄师影响,


比较注意不能寒凉败土的地方,


书中也处处可见这类的告诫。




4.


关于治病处方的大方向。黄师 以中土为本,认为四维之病多由中土寒湿所引起。所以四


圣心源一书,很多方子都可看作 黄芽汤的加减,或内嵌了小黄芽汤


(特别是茯苓干姜)



(所


以我受黄师影响,


以前处方,

< p>
也大多有黄芽理中平胃加减的影子,


一个方子里中土药用的很


多,经常用到五六味六七味以上,力求水暖土燥,枢轴一运,诸病自瘥。而病人的主诉,却

< p>
未必是看肠胃的,虽然肠胃多多少少有些问题)


。但彭师的路子,虽重中土 ,却更重金木、


注重疏泄与收敛的平衡。彭师在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一节中,对风木之为病,分 析得极


为透彻。读之确使人生出



风为 百病之长



的感觉。不知者见彭师用药风格,以为是养阴派,< /p>


或者是温病派。


其实同样是用这些柔养凉润药,彭师的用意多在息 风木、敛相火,


助金以平


木,润金以生水。岂是区区

< p>


养阴


”“


补阴



所可概括。彭师对温病的理解(冬不藏精,阴液不

足,至春乙木枯槁,木火过旺。故多用乌梅平木气之疏泄,而不主解表散邪)


,也与 传统的


温病派大不相同,


不可归入温病派一路。


彭师认为一切外感均为本气已虚,


因天人六气相感


致本 气自病,只是因体质不同,表现上六气各有偏盛而已,治疗上也重在调荣卫、金木、疏


泄 与收敛的平衡。这与传统上认为



风寒


”“


风热


”“


湿邪

”“


燥邪



等等

< br>“


不同的


”“


外邪


”“


进入人



< p>
,因此要



驱邪外出


”< /p>


的理念大不相同。个人以为,彭祖的理念更符合天地之道,穿过名


相的表层,在疾病的本质上看得更透。



以上只是读书至此的一些个人浅见,


供大家讨论。


由上可以 看出,


彭师在理论上受黄师一定


影响,


但与黄师在很多问题的理解上有较本质的不同,不管谁对谁错(或许称不上对错,各


有各 的角度和路子罢了,


少林派也不见得比武当派高)


< p>
却称得上是一位在理论上独树一帜、


可以开宗立派的宗匠级人物。


3838


前辈将之与麻瑞亭并列,确实对其评价过低。麻老理论


上全抄心源,


用药上是个基于下气汤的经方时方杂糅的加减大杂烩,


岂可望彭子之项背?其


中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

< br>




atklmad




2011/10/30 20:56


编辑




回复



everns



的帖子







我觉得看书,尤其是领你入 门的那本书,一定要讲缘分,不是别人告诉你该读哪本,


这个缘分要自己求。何时能求到 ,是你的命,命好的一两年求到,命不好的,求了一辈子也


只能在门外转。未必一定要看 黄元御,我入门看的是《圆运动》


,看着看着想寻根求源,就


找 到了四圣。





。身边的一个朋友,


跟我一起看黄,后来却辗转到郑钦安 ,


慢慢安下跟脚,


细心研究。


还有一朋 友,


从看黄元御找到曹颖甫,


然后一直看下去了。


缘分到了什么样?很


简单,


四个字

< br>“


爱不释手



就像是看小说,< /p>


看电影,


津津有味。


遇到这样的书,


便是你的缘分!


中医的传承是不可复制的,思想上没有共鸣,单单记 住文字,难成大气。每个人的性格,天


赋,人生经历,


文化背景 都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能引起共鸣的


医家。这样入门才快。不需要跨越太多思路上的障碍。






单就黄元御的书而言,入门, 我觉得还是《四圣》


。我第一遍看了有一两个月,很慢,


反复的 前后对照着看,


感觉这书页就翻不走,


从开头到讲气血精神这一 段,


看了之少五六遍,


才开始翻后面的各论。后来感觉的很多概 念的缺失,比如什么叫营卫,黄有黄自己的解法,


不能拿别人认识套用到黄的理论里,这 样只能断章取义。然后再寻根朔源看内经,看伤寒,


开始的时候难得一页一页得看,干脆 遇到什么看什么。看得多了,就接在一起了。






自己的经历,未必适合你,抛砖引玉。




回复



明舟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




是对理论的展开,是用来帮助理解和应用的。中医的思 想,往高层上走,


无非阴阳,但是这个阴阳,却难得用来直接指导实践,所以需要把这个 理论展开成




。比


如我跟


3838


有争议的这个 化湿六法中



还清


< br>。这一条是帮助理解的,实际应用中未必需要


用什么生津液的药,


但是,


作为对化湿思路的整体认识来说,


津液的复生却 是十分重要的一


步。


祖师已经把整个中医概括成精辟的的一百多 页了,


我就没必要再概括了,


只是想试探书

中未详之意。




回复



everns



的帖子




黄 元御的书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看书要讲缘分,


药找那本跟自己 思路最接近的书。


就像我


回复


ever ns


的贴时提到的。再有,除非两个人是统一流派的,否则,之前垫的

< br>“




越多,

< br>越影响理解。


如果说要垫底,


我觉得

《圆运动》


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与黄元御是一脉相乘。< /p>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说 的好,我也发现,这个中医学的好的往往都是隔行过来的朋友,这些朋友才是真有兴趣,


真肯动脑子。



中医本该是精英教育,要学好这个专业条件太苛刻了。



我也觉得彭绝不是简单抄袭于黄,


更像是先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后来遇见的黄师理论。



半部讲药性说参考 《本草备案》后半部就成了,长沙药解,而且还说



欢心鼓舞< /p>



。更像是说


找到前人观点与自己相同而 兴奋。





新学后进



0



主题



40



帖子



62



积分



71


#




发表于



2011/10/30 23:25:13


|



只看该作者



注册用户



好帖!受益匪浅。黄师书读 到此境界,好生让人佩服


.xiaodiega


自学仅一年半,



即能如此,堪为我等自学者之楷模。



?





3838




回复



xiaodiega



的帖子




看 了帖,感觉好像是


黄师与彭



的代理人 之争,有意思,哈





你的内容很丰富,我一一答复


!



1.


关于初诊时用的三豆饮。这个不好说。这是温病派的方子 ,彭师十分推崇,我却并没


有实践经验。但彭师的中焦用药,与黄师风格明显不同,比较 喜用山药、扁豆、豆豉等


平和之品,也是事实。详见圆运动


-< /p>


药性提纲篇中关于中土药的分析。按照彭师的理念,


对于稚弱的孩 童,也确实不宜用茯苓、白术、干姜生姜等刚燥之品。李氏学的是这一路


子,初诊用这些 药,可以理解。



1


民初温学兴盛,< /p>


由此可看出彭氏


虽学元御理论,却


仍摆脱 不



温病的影子。


< br>2


茯苓、白术、干姜


在幼科儿科,临床上,每天都会用到 ,


对于稚弱的孩童


尤须要用,



效果很好,只要你能辨证清楚,来日可以参考看看


!


(


彭氏临证不多


,


不怪 他


!


此其对元御


之呓语,呵

< p>
.



)



2.


关于



见其口舌溃烂


3


天,


而竟施以三黄泻心 汤,


以此巨刃,


斫伤此稚阳嫩苗,


”< /p>


一语,


我初看您的贴也是十分气愤,但是回过头去看医案,实情却 并非全然如此。实际上李氏


的辩证与您一样,也是中气虚弱,旋运无力,致使心火相火不 降(比您多了



肝木不得


濡养



一语。此语之有无十分典型地反映了黄师与彭师路子的差别)


。所以先用三豆饮加


冰糖,以平和之品调理木土(黄豆养中气,黑豆濡养 风木,绿豆清降心相二火)


。因其


不效,再加了少量的三黄(三 味药加起来也就是


3g


)快速冲泡,而且是与三豆饮(加起



90g



+


冰糖同服的,三黄在其中的比例,不到


1/30

。李氏也是希望



以取其泻火而不


伤中气之意



。伤寒论中三黄的这种冲泡法,确也是取泻火而非 攻下之意。而后面的




想小儿体弱, 如此小量寒凉药,仍使其中气受伤,风木疏泄太过,出现泄泻



,说明李


氏对问题的因果是很清楚的。所以


< br>后亡羊补牢,用四君子一剂收工




这一段更是矛盾丛丛,辨症用药,医者岂可如此混淆,读医案头脑要清晰,要知道 重点


所在。如下



1.


既知辨证为



中气虚弱,旋运无力

< br>”


,又用三黄攻下,损其中阳,一厢情愿认为剂轻无


伤,


(


此种医者最为可恶,与当年元御眼目受损,有何两样


? )


直到后面才





不想小儿


体弱,如此小量寒凉药, 仍使其中气受伤


”不负责任之语,发现用药过重,才又改弦易


辙 ,其对因果何来清楚


?



问是汝儿, 愿意受此摧残吗


?




若重症患者也如此盲目对待,药下冤魂,哭予谁听


?



2.



比您多了


肝木不得濡养



一语。此语之有 无十分典型地反映了黄师与彭师路子的差


别)


…..

< p>


---


原本三味药能解决的事,何须牵连其它< /p>


?



即彭氏之学只知依元御样画葫芦,


琅琅上口,自认已了解元御理论,不知变化,却又生硬不会运用的典型。



3.


关于病机,您的分析



小儿纯阳,其气犹稚,偶而乳食过度,火逆于上


< p>
完全没错。至


于治疗方案,看来您主张



节其乳食,几天自愈,脾胃素弱者,投以健脾之剂,助其运


转亦愈



。但病儿既来就诊,而且



口唇舌体溃烂肿痛三天,口气臭秽,大便不通,哭闹


不宁,饮食难进

< p>


,家长必定十分着急,在家长的心中,孩子病到这样,已经是很重了


(我也是幼童的家长,我很理解)


。所以医生推以

< br>“


节其乳食,几天自愈



恐怕是 不行的,


家长少不得还要到西医那儿去挂水。而具体用药方面,似乎您主张单处以四君子 、黄芽


理中之辈运转中焦,俾水暖土燥,上火自降。不知您实践中这样用药疗效如何。但 在我


看来,中土寒湿或为本,而患儿的标证(上火,积滞,宿便)却十分明显,且成为痛 苦


的主要来源。那么为了帮助病人尽快改善病情解决痛苦,在温暖中土的基础上,适当加


以降火、通便之品亦未尝不可。仲景半夏泻心汤等方子,亦是此类方意。当然李氏既用< /p>


三黄,靠个黄豆养中护中,弱了一点。不如在黄芽理中四君一类的基础上,酌加少量三


黄,或更为妥贴。



1.

< br>家长着急


担心


,可以理解,有病求医,也是正确;但医生


(


或家长知医


)


更需理智判断,



病有轻重缓急,此例既来求医,当然须予以 治疗,以慰其父母忧心。



但若吾是其知医之父,定会先节其乳


食,不急用药。此法效率甚高,用之不爽,脾胃素


健者


2


天必效。




2


。患儿的标证(上火,积滞,宿便)却十分明显


.


不如在黄芽理中四君一类的基础上,

< br>酌加少量三黄,或更为妥贴。在温暖中土的基础上,适当加以降火、通便之品亦未尝不

可。





























又 是见标治标的例子,治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脾土不运与积滞形成,诊断不同,用


药亦 异,岂可含糊


?



吾直言,由此处可 看出你心中,对症之辨别、对药之运用,都还


不够清晰,有待加强


!





4.


关于阿胶。


阿胶在彭师用法不纯 是补阴血的


(即使是黄元御也不单是拿阿胶来补阴血


的)


。我在这里完全理解李氏四君子加阿胶的意思。因水泻不全因是中土寒湿,光是四


君理中,恐怕疗效未必如何。水泻多与肝气不调、风木肆虐有关,且往往多现风热。仲


景书中,治泻之法也多种多样,不单是一个理中汤。即使以中土寒湿为主,用点柔肝息

< br>风之品也未尝不可。这一点,李氏在案后的分析中写得很清楚,而且写明



倘若不读彭


子书,是不可能在止泻的方中加入阿胶的

< br>...


这里阿胶起到养木息风的作用,风木得养,


疏泄正 常,不克脾土,圆运动复圆,腹泻则止



。而且李氏之意也是以 四君为主,阿胶


为辅。您却简单地认为



然其至终,仍不知其口溃何以得效,水泻何以得愈,犹谓乃阿


胶建功

< br>...


四君补阳,阿胶补阴



。 从这些分析,我在这儿说句不公道的话,感觉彭子的书


兄台您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进去,< /p>


彭子的路子您并不理解。


从这些分析语句中就可看出来。



1.


我讲的补阴不等于埔阴血,请勿务必了解 清楚,不可混言。





另彭氏对阿胶的盛赞,亦非其独见,元御书中早已有言,用词之异而已



2


要解元御之说,就必须用点脑子,彭氏的路子,有何难理解


?


解元御之说,则彭氏之


书,看不出有何特 别


?








实际上 ,同为学黄师路子的,我非常理解兄台的这些观点。如果换了半年前,在这个案


子中我会 双手赞成兄台的意见。我那时也是黄师理论的原教旨主义者。主张水温土燥、


上热自去。 当时若上焦用及寒凉降火药,中焦必加大干姜分量,以防寒凉伤中,并期水


暖土燥上火自 降。


我还记得半年前偶见论坛上有人用彭子观点批评黄师,我就用黄师观


点大加反驳(什么温燥伤津为不明大道,中土温燥津液自生云云)


,呵呵。那时 我还没


读过圆运动。只是黄师的理念根深蒂固奉为真理。可知理想与实践并不是一回事。 倘无


实践挫折之磨砺,很容易在一条路子上一路走到底。因为黄师的理论确实很美很圆融 ,


什么都可以纳进这一框架中自圆其说。但是实践出真知,这半年来这么一路走下来,反


复实践,却觉得黄师的路子未必全对,至少是有点以偏概全(湿、燥、津液的问题,也< /p>


是因果多多,不可一概而论。现在想得比较细了)


。后来仔细读了 彭师的书,在很多认


识上更是有所改变。所以现在,我一看李氏的分析,感觉很亲切,很 好理解,与兄台的


理解却已经不同了。所以在这里,我再总结几点黄师与彭师路子的差异 ,供大家讨论。


(当然以我的业余票友身份,实践经历甚是有限(仅限于家人和几个同事 朋友)


,也不


能说一定今是而昨非,或许再过半年,我的观点又 会改变。只是近期在一些案子上用彭


师的思路,效果确实比以前好,所以描述一下我现在 的感想罢了)



1.


有反省过为何


理想与实践并不是一回事



?

< p>


我告诉你,


原因出在诊断不清,


认症不明,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2: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3521.html

长沙药解闲谈(完整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