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阁夜·杜甫
|
注释<
/p>
|
翻译
|
赏析<
/p>
|
讲解
【作品简介】
《阁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诗人在
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
乡的意思。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
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
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
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全诗气象
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
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阁夜》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解】
岁暮:冬季。
1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
,日光。
霁(
jì
)
:
雪停。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几家:一
作“千家”
。
战伐:崔旰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
/p>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
;
诸葛亮传》
:
“徐庶
&he
llip;…
谓
先主曰:
‘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
末年,天下大乱,他凭
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
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
“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
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
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友。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寂寥
liáo
:稀少。
【韵译】
2
时令到了寒冬,
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
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
摇。
野外几家哭声,
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
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
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
聊。
【翻译
1
】
冬天的的时光越来越短暂,夔州满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歇。
(感觉更加凄清)
。拂晓,美丽的星河里的星星的倒影,在美丽的三
峡里漂摇不定。可是啊,天刚亮,军营里就响起了悲壮的鼓角声。战
乱的消息传来,
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好多地方,渔民、樵夫唱
起了悲伤的民歌。可惜啊,象卧龙、
跃马那样的人都死了。战乱中,
人与人的交情、
音信都突然间消
失了,
但我哪里来得及考虑啊?任它
消失去吧。
【翻译
2
】
冬天到了,
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
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
停住了。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倒
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
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
3
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p>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忠)
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
(指郊游和亲
人)
又算得了什么呢。
【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
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
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
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
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
天日短。一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
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
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
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
由感慨万千。更
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
,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
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
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
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
黎明前军队已
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
、
< br>“声悲壮”等
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
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
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景色是够美的。
前人赞扬此联写
得
“伟丽”
。
它的妙处在于:
通过对句,
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
4
景的欣赏,
有声有色地表现
出来,
诗句气势苍凉恢廓,
音调铿锵悦耳,
辞采清丽夺目,
“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
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
谣。夔州是民族杂居
之地。
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
“夷歌”之声。
“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
境刻画得很
真实:
“野哭”
、
“夷歌”
,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
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
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
二句,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
而引出
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
“公
孙
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
咏到他:
“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
(
《白帝城》
)
“勇略今何在?
当年亦壮哉!
”
(
《上白帝城二首》
)<
/p>
。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
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
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
p>
“结言贤愚同尽,则目
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
(
《唐诗别裁》
)
像诸葛亮、公
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
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
根
本算不了什么。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
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
情
上的矛盾与苦恼。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p>
”
(
《古柏行》
)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
(
p>
《上白帝城二首》
)这些诗句正好传达
出诗
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
5
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诗人围绕题目,
从几
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
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
实写
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
麟称赞此诗: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
< br>“千秋鼻祖”
,是很有道理的。
【讲解】
本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所作。
当时西南军阀混战,
祸
事频仍,杜甫只身流落夔州,生活无着,前途难卜,家国之悲萦绕心
头,这首诗正好表现了他此时的沉重心情。
“岁暮阴阳催
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岁暮”二字点明时间,
即冬季;阴阳,指夜晚白昼,实指一天;短景,指冬季天短,在此二
字前着
一“催”字,更令人深切地体会到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诗
人却羁绊于此,无所作为的
痛苦心情。
“天涯”
,当指夔州,因长期去
国离乡,辗转江湖,故有沦落天涯,飘零异乡,孤苦凄凉之意。天涯
愁旅,时序更替
;当此夜晚,霜雪初霁,雪光如昼,寒气逼人,诗人
难眠,不由得使他生出万千感慨。这
在老杜的诗篇中屡见,却又各有
变化,皆成名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
,
如“落花时节又逢君”
〔
《江南逢李
龟年》
〕等,让人读了唏嘘不已,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6
-
-
-
-
-
-
-
-
-
上一篇:温馨。梁晓声阅读答案
下一篇:师旷制止亡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