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有位心理老师说过:有两幢结构相同,外貌相似,距离又很近的厂房,同时
< br>被告知是危险房屋,这两个厂家不得不搬迁。其中有一个工厂的工人在临走时,
把
厂房的门、窗等都砸坏了,而另一幢厂房看上去还完好,在以后的日子里,那
幢被砸了门
窗的房屋成了小偷、乞丐、吸毒者、流浪汉的避难所,而门窗完好的
房屋他们却不去问津
,这就是著名的“标签理论”
。那些人之所以选择门窗全坏
的房
屋作为栖身地,
是因为他们觉得,
像他们那样的人,
就只配住在那样的屋子
里。
我们的学生还小,但有许多的老师却已经给他们贴上了“好学
生”或“坏学
生”的标签。被贴上“好学生”的学生是幸运的,不管他们的老师是赏识学
生、
鼓励学生,
还是有点溺爱学生,
至
少他们接受的是良性暗示,
学生们在各个方面
都会有良性反应,
如果教师们懂得更多的教育学、
心理学,
那么相信教师们一定
会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p>
被贴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是不
幸的,因为教师认为他们是坏学生,所以
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
< br>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的方式也都是指责性的:
你怎么
这么不
听话,你怎么专做坏事?你再这样,我可……大有敌对意识;学生偶尔做
了好事跑来告诉
老师,
老师却不能与同学一起分享,
只是简单地一句:
你少做点
坏事,
我就省心多了。
便把学生的一点点向上的心理、
获得喜悦的满足心理和希
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一扫而光。久而久之,
“坏学生”便觉得,他们应该与坏
事为伴,应该与指责为伴,甚至经常被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
其实,
学生就是学生,
无好学生坏学生之分,
只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罢了。人们常说,学生是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话一点不假,而这
个作画人
就是我们老师。
如果承认哪个学生是坏学生,
那就是老师画出一
幅劣质
的作品,追究其后果,还是我们老师的过错。
为了画出最美的图画,
即把我们的学
生教育成好学生,
我认为,
作为老师应
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他们成长的良好环境。
在物质环境较好的今天,
< br>应该特别
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让学生心情愉
快地学习、
生活,
让学生在学校、
班级
的家庭中获得温馨、平等、民主和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要创设一个
积极向上的班
级集体。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乐于学习、乐于进取,为
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
样,
敢于和孩子学生一起成长,
敢于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和竞争。学生是以老师为榜样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好学、进
取的人生态度;
老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赏识学生的进
步,不断鼓励学生、相信学生。一旦,学生有了过失行为,老师
一定要采取耐心
细致地说服教育方法,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的道理
。切忌不分青红皂白,随便指责学生,打骂学生。
p>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育好学生也不是老师一天、
两天的好心情
所为,因此,要教育好学生,就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科学
方法:赏识学生、相信
学生。我们相信,在以后的词典里,再也没有“坏学生”了。
p>
标签理论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
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
而产生,
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
要的因素。
标签理论认为,
犯罪是社会互动的
< br>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
差行
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
ory
)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
Edwin
< br>
)
和贝克尔(
Howard <
/p>
Becker
)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
/p>
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
,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
越轨者才有可
能走上“越轨生涯”
。一个人被贴上“标签”
p>
,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
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
切相关的。
因此,
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
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
“正
常人”
。
关键词
:
越
轨行为
初级越轨
标签
Labeling theory
——
A kind of int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ies
【
Abstract
】
L
abeling
theory
is
a
kind
of
social
work
theories
that
regards the theories of the Edwin and
the Howard Becker as
the
foundation.
This
kind
of
theories
thinks
that
each
person
has
deviance
but
only
those
pasted
up
by
might
have
definition process and marks
of its behavior of the social members in the
surrounding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social
work
is
to
make those persons who
have problems recover to
<
/p>
【
Keywords
】
< br>Deviance Primary deviance
Label
一、前
言
越轨行为
(deviance)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任何阶级社会
所无法避免的,
也是无法根除的。
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
p>
就会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只要有
社会规
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
即越轨行为。诚
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
p>
所说的:
“姑毋论我们对于越轨行为有多么厌恶并愿竭力加以消除,
它将永远与我们同
在。
”
一个毫无越轨行为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管你喜欢与否,
这是一个必
须接受的事实。
[2]
< br>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暴露”在
人们身边,使人们感到
忧心忡忡,于是,人们开始对越轨行为进行探讨,作出种
种解释。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学说很多,
其中最早、影响最久远的是“神鬼驱使说”
,
即认为越轨行为者
是受鬼魂的
“缠身”
,
或者是
“中邪”
才做出某些越轨行为的。
另一种比较久
远的解释则认为越轨行为者之所以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上帝要对
他进行惩罚,
“上帝要他灭亡,必要让他疯狂”
,所以就让他偏离社会规范,从而
做出越轨行为。到了
19
世纪,生物学界提出
一种“体质变态说”来解释越轨行
为,
认为越轨是由于遗传而得
来的生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与此同时,
心理学界
也开始进入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的探讨,提出了“挫折—侵犯说”
,认为越
轨
行为是一种由挫折而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侵犯性的行为。
19
世纪
中叶,社会学界也开始关注越轨行为。社会学界对越轨的研究分为
两个阶段,
一开始,
社会学像生物学和心理学一样,
力图从社
会的结构和文化中
寻找越轨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另一种取向,<
/p>
即放弃了对越轨原因的探讨而转向对
越轨过程的研究。
[3]
诸如萨塞兰德(
Edwis H. Sut
herland
)的差异交往论,涂
尔干
(Emile Durkheim
,
1858-1917)<
/p>
和默顿
(Robert K. Merton
,
1910
—
)
< br>的社
会失范理论,塞琳(
)的文
化冲突论,科恩(
)的亚文化群理
论,
莱默特(
Edwin
)和贝克尔(
Howard Becker
)的标签理论,皆
对越轨行为的发生提出解释,并对刑事政策的制定有着贡献。
p>
本文针对莱默特(
Edwin
)和贝克尔(
Howard
Becker
)所倡
导的标签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述标签理论的历史
发展,
第二部分对标签理论进行概述,
第三部分分
析标签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最
后一部分谈谈标签理论与社会工作
的联系。
二、标签理论的历史发展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
其理论根源于符号互动
理论,即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认为
越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标签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
六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
/p>
到七十
年代它甚至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
理论。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尔
(
)
p>
和莱默特
(
Edwin
< br>)
,
但是贝克尔并非标签理论的首创者。
笔者认为标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萌芽期,即
1938
年—
1951
年;
形成期,即
1951
年—
1963
p>
年;繁
荣期,即
1963
< br>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萌芽期,
标签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
938
年坦南鲍尔
(Frank Tannenbaum)
p>
的《犯罪与社会》
(
《
Crime and society
》
)一书。
在《犯罪与社会》一书中坦
南鲍尔提到此理论,
他认为,
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犯
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
他认为犯罪的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
规定、
识
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过程。
[4]
依据坦南鲍尔的观
点,越
轨行为(犯罪是一种被法律,确切地说是被刑法认定的越轨行为)是在一
种社会互动过程
中被界定出来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坦南鲍尔的
《犯罪与社会》<
/p>
一
书中已经有了标签理论的萌芽。
形成期,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标签理论开始形成其理论的雏形,
这以
莱
默特
(Edwin Lement)1951
年出版的《社会病理学》
(
《
Social Pathology
》
)
一
书为标志。
在
《社会病理学》
p>
一书中,
莱默特将越轨划分为
“初级越轨<
/p>
(
primary
deviance<
/p>
)
”和“次级越轨
(secondary
deviance)
”
。他认为,几乎
每一个人都
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
绝大数的这类行为都是暂时
的、
试探性的、
轻微的和容
易隐瞒的。
这类第一次发生的、
虽然违背了普遍地行为规范、
但行为者本人与别
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
例如,
一个青年人出于好奇而
吸了一次毒、
p>
偶尔发生的漏税行为等,
这些行为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行为
者本人也不承认自己是越轨行为者。
但是
,
如果这样的行为被公布于众,
而且行
为者的朋友、父母、雇主或警察、法庭等也视这个人为越轨行为者,他就有可能
发展成为
再次越轨行为。当再次越轨行为出现时,不但别人这样看——如认为
某人是吸毒者、小偷
、骗子、无赖或“怪人”等——而且行为者本人也会有意
无意地接受了这些“标签”
p>
。一旦某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他周围的人会
对他另眼相看。
这就会迫使他与其他越轨行为者为伍,
以越轨行为者自居,
p>
按照
这种行为模式去做,
并将此类行为变成
自己的习惯,
甚至终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因此,莱默特认为,
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
[5]
莱默特将越轨行为的形成看成是一种由
“初级越轨”
向
“次级越轨”
再向
“习
惯性越轨”
逐步发展过程,
并突出标签张贴的催化作用,
p>
奠定了标签理论的雏形。
繁荣期,
1963
< br>年,贝克尔(
Howard
Becker
)出版的《圈外人》
(
《
T
he
Outsiders
》
,又译《
局外人》
)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将这
p>
一理论发扬光大起来。在《圈外人》一书中,贝克尔用明确的语言论述自己的观
点说:
“越轨行为是应用规章、法律等对于一个‘冒犯者’标定的结果。所谓
有
越轨行为者,就是被成功地贴上了这种标签的人。
”
[6]
依据贝克尔的观点,越轨
既不是与生俱来
的人性,
也不是后天教化的产物,
而是一些人将一些规则和制裁
方式应用于
“圈外人”
的结果,
是一种社会反应、
他人定义的结果。
由于某些
“圈
外人”
被成功的贴上了标签,
p>
于是他们便成为了越轨行为者。
同时贝克尔在论述
< br>中,
希望将破坏规则和越轨区分开来。
越轨确实破坏了规
则,
但它仅指那些被成
功地贴上了标签的破坏规则的行为。
p>
这里,
就涉及到正常人向越轨行为者转变的
问题,即他是如何被贴上“越轨”标签的。
[7]
在这方面,莱
默特的解释和贝克
尔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认为
< br>“圈外人”
是在一个从
“初级越轨”
到
“次级越轨”
,
再到
“习惯性越轨”
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被逐步界定为
“
越轨者”
的。
在此基础上。
贝克尔在<
/p>
《圈外人》
一书中又明确提出,
要把越轨
理论的分析从越轨行为转移到
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道德提倡者”
(
Moral Entrepreneur
)身上去,
最
起码也要将越轨视为被人称为越轨者和称人为越轨者这两部分人进行互动的结
果。
这样一种思路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
“越轨
行为导致社会控制”
的逻辑整个
儿颠倒了过来,形成了“社会控
制导致了越轨行为”
。
[8]
在贝克尔
的拥护与提倡
下,
标签理论被发扬光大,
进入繁荣时期,
并逐渐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
会研究越
轨行为的主要理论之一。
三、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
认为
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标签理论
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
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
轨者,<
/p>
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在父母、
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
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
p>
,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
辱性“烙印”
,
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
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
“自我形象”
,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
始认同他
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
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标签理论
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
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
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
deviant
career
)
p>
”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
因。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
家贝克尔
(
Howard Becker
)
,
他于
1963
< br>年出版的《圈外人》
(The
Outsiders)<
/p>
一书。在此书中,贝克尔对于标签理论作
出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将
标签理论发扬光大起来。
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要点:
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
p>
标签的张
贴是有选择性的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
/p>
(一)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
社会越轨(
social devi
ance
)
,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
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
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
为。
[9]
这一概念已被大多数社会学者所接受,并无多大争论存在。然而为什么
会产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呢?则各家之见解大相径庭。
张德胜归纳各种解释越轨行为的理
论,
提出越轨行为的成因有三:
其一,
越
轨行为是病态的产物。
在个人病态方面,
有先天的生理缺陷论;
有后天的社会化
不良论;在社会病态
方面,则有越轨次级文化论,社会解组论,社会失范论,社
会制度论。其二,越轨行为是
适应的手段,又可分为不自觉的心理自卫(包括挫
折侵犯论、反应形成论、自我增进论)
及自觉的理性决定论。其三,越轨行为是
界定的结果,又可分为个人界定(包括差异结合
论、化解论)与社会界定(即是
标签理论的界定方式)两种。
[
10]
贝克尔采用社会界定的观
点来解释越轨行为的成因,
有其历史背景的因素存
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保守的思想渐渐失去力道,
和谐的理论也不
再深中人心。
代之而起的是激进、<
/p>
反叛的冲突理论。
不满现实的人群乃群起离经
叛道,
做出许多不见容于传统的行径出来。
[11]
同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
吸食大麻是
一种亚文化中的边缘行为,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 br>贝克尔发现,
一个人是否吸食大麻,
取决于他对亚文化的
接受程度、
与有经验的
吸食者的关系密切程度和他对非吸食者的
态度。
[12]
贝克尔目睹诸如吸食大麻等
越轨行为,更坚实了他用标签理论来加以解释越轨行为的信心。
从社会界定的观点看,越轨行为并
非先天的性格使然,也非社会化的结果,
过去的人从生理学,
心
理学等观点来看越轨行为,
皆难免有以管窥天之失。
标签
理论企图把注意的争点由越轨行为本身,
移转到它们是如何被人界定,
以及社会,
尤其是具有控制能力的机构对它们是如何地反应。<
/p>
贝克尔认为,
社会的反应
(尤
其是公开地贴上标签)才是越轨行为的成因。
[13]
贝克尔在《圈外人》一书中写
道:
“社会团体经由指定规范
同时创造越轨,因为奉行规范的反面即是越轨。应
用规范来界定某些人,
并指称他们为
‘圈外人’
。
越
轨不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的,
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及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
越轨者是那些被武断地指称为越轨的
人,而越轨行为是被扣上‘越轨’这顶帽子
的行为。
”
[14]
依据贝克尔的观点,世界上并无“越轨行为”的本身,而是人
们通过社会规
范的界定之后,
某种特定行为才成为越轨行为。<
/p>
社会团体制定了规范,
并把破坏
个规范的
人界定为越轨行为者,然后再以标签将他们公开地标示为“越轨者”
,
< br>从而是“圈外人”踏上“越轨生涯”
。因此,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成因来自<
/p>
于社会反映,越轨行为是被社会建构而形成的。
(
二
p>
)
、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
贝克尔认为并非所有的越轨行为皆
会被贴上标签。
[15]
换句话说,标签的张
< br>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例如赤身裸体本身并没有什么不
妥
,其是否越轨,要看地点而定,在自家的卧室、浴室里,没有人会因不穿衣服
而受到指责
,但在公共场所,则不穿衣服便会遭到指责、斥骂。又例如杀人,虽
然法律上规定杀人是
刑事犯罪,
但士兵在战场上,
或刽子手在刑场上,
杀人则不
视为犯罪。
由此可见,
越轨行为的界定取决于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情况,
不可一
概
而论。这一点正好应证了越轨行为是通过社会反映而界定出来的观点。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
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
而在另
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
就是在同一社会中,
对于同样的现
象,
人们也会贴上
不同的标签。
为什么
会有这种区别呢?贝克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引入了一些冲突
论的思想,
< br>他指出,
原因在于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分别有益于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势
力,
或有益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势力。
贝克尔认
为,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
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
被统治者为“越轨行为者”
,来歧视、控制
和镇压被统治者。因
此,这种贴标签经常是不公平的。
[16]
例如,在美国同属超
速违规的刑事案件,
警察对白人医生的儿子超速及对黑人超速,
其认定可能会有
不同
,
通常对黑人的刑罚要比白人医生的儿子要重。因此,贝克尔说:
“越轨行为
p>
的认定,是行为者与反应者之间互动的结果。
”这是符号互动论的基
本主张。他
-
-
-
-
-
-
-
-
-
上一篇:电池专业词汇
下一篇:2015浙江省专升本大学英语试题(卷)和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