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字以上成语、熟语推介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人,谓天
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
赫的大臣。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
后用以比喻一人
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十年磨一剑】
< br>唐贾岛
《剑客》
诗:
“十年磨一
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似君,
p>
谁
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打柴一日烧】
亦作
“千日斫柴一日烧”
。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
②
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千里远的路程,
须从迈第一步开始。
比喻事情总是
从
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
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
於足下。”
【千里之隄,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
事
不慎将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
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送鹅毛】
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
谓夫妻婚配是命
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
连
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
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
成。
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谓将才难得。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卑之无甚高论】
《汉书·
张释之传》
:
“释之
既朝毕,
因前言便宜事。
文
帝
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
不要妄发
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隔肚皮】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
《晚晴》
诗: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
本谓
人
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今朝有酒今朝醉】
亦作
“今日有酒今日醉”
。
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
p>
比喻
只
图眼前享乐。
【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语本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原以小人之腹,
为
君子之
心”。后经改造,用来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测品德高
尚者的胸襟。<
/p>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语出《韩非
子·难一》。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
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语出
《旧约全书·
申命记》
:
“以眼还眼,
以牙还
牙,
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它是仁,
智者见它说它是智。
指对待同
一
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
都信心十足,
毫
不动摇。
【佛是金妆,
人是衣妆】
谚语。
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
人样的俊俏要靠
衣
饰。
【佛高一尺,
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
要警惕外界诱惑。
佛,
p>
指佛
法;
魔,指
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
(多指非正义的
)则加倍增长。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谓来的人不怀好意。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犹言解
铃还是系铃人。谓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
谁来了结。
【使功不如使过】
谓使用有功绩之人,
不如起用有过失者,
使其效命自勉
,
将
功补过。
【依样画葫芦】
亦作
“依本画葫芦”
。
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
创
新。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傍观者审,
当局者迷】
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
当事人则往往会
迷
惑糊涂。
【八字没见一撇】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
步。
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谓天下太平。
【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
亦作
“前人栽树,
後人乘凉”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
福。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忘记过去
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
鉴。
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师。”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亦作“前门去虎,後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
一害。
【真人不露相】
p>
谓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
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p>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
才能明辨是非;
单听信某方
面
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
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
圣。”
【先下手为强】
< br>谓先于他人行动,
可以取得优势。
语出
< br>《隋书·
元胄传》
:
“兵
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冰炭不同器】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冤有头,债有主】
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
【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
语出
《孙子·
计》
。
p>
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
方。
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谓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初生之犊不惧虎】
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割鸡焉用牛刀】
谓处理小事何用礼乐。后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
力
量。鸡,也写作“鸡”。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拿不完,
用不尽。
形容非常丰富。
语本宋苏轼
《前
赤
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
也只能得到中等的。
谓做事要高
标
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
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
其下。”
【平地一声雷】
< br>①平地突发巨响。
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
或突然发生意
外
之
事。②砲仗名。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
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
【差之毫釐,
谬以千里】
开始相差一小点,
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谬,
也
写作
“缪
”
。
语本
《汉书·
司马迁传》
:
“故
《易》
曰:
‘差以豪氂,
谬以千里。
< br>’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志·
吴志·吕蒙传》:
“肃(鲁肃)拊蒙背曰: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
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
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
另眼相看。
【坐山观虎斗】
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俟机从中渔利。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相传春秋时,
宋国池仲鱼所居近城门,
一次城门失
火,
延及其家,仲鱼烧死。一说宋城
门失火,因汲水灭火,池水干涸,鱼皆枯死。后
用以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
见也。近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
遽不为
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祸
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
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
之故,<
/p>
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p>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
后因以
“塞
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p>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谓只要有决心,
肯用心思,
世上再困难的事也
能
办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谓国家兴盛或衰亡,
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语本
清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
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有不测风云】
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高皇帝远】
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
地区,
王法难以到达。
多用以比喻不听
管
束,无法无天。
【天无绝人之路】
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谓天道如大网,
虽稀疏却无有漏失。
比喻作恶者逃
不
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太公钓鱼,
原者上钩】
《武王伐纣平话》
卷下:
“姜尚因命守时,
直钩钓
渭
水之鱼,
不用香饵之食,
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
:
‘负命者上钓来!
’
”
后以
“太
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
【太岁头上动土】
旧时迷信谓在太岁
出现的方向动土兴建,
会招来灾祸。
因
以
“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凶恶强暴的人,将会招致祸殃。<
/p>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
东隅,
日所出处;
桑榆,
落
日所照处。
【可望不可即】
谓只可仰望而不可企及或接近。
【口惠而实不至】
口头承诺的好听,到头来没有兑现。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语出
《庄子·
天道》
:<
/p>
“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
也。
”
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
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
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
意谓同类店铺仅有
这
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宋祝穆
《方舆胜览·
眉州·
< br>磨针溪》
:
世传李
白
读书象耳山中,
学业未成,
即弃去,
“过是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
‘欲
作针。’太白感其
意,还卒业”。后世因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喻持之
以恆,终必有成。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
/p>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
卷五:
“田登作郡,
自
讳其名
,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
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
后因以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
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司马牛之叹】
《论语·
颜渊》
: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
我独亡。
’
”
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昭之心】
< br>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
所共知的野心。
p>
【吐珠於泽,
谁能不含】
谓明珠出于水泽,
则人皆取而含之。
比喻君权旁落
,
则
人皆谋夺之。
【吃一堑,长一智】
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
【名不正,言不顺】
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话就不顺理。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
不管别人的事。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比喻言而有信。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亦作
“君子之接如水”
。
亦作
“君子之交淡若水”
。
谓
贤
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
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
小人甘以绝。
”
郭象注:
“无利故淡,
道合故亲。
”
【君子成人之美】
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四海之内皆兄弟】
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山上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俗语,
比喻没有能人,
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
色。
【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
《咸阳城东楼》
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
来
风满楼。
”后以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高皇帝远】
谓王法管辖不到。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语》
:
“王子敬云:
‘从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
接。后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行百里者半九十】
比喻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
【行行出状元】
谓每种职业都可出杰
出人才,
用以勉励人精通业务,
巩固专
业
思想。
【彼一时,此一时】
谓时间不同,情况也不同。
【后浪催前浪】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亦作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谓少管事、
少揽事可少
风
险、少麻烦。
【庐山真面目】
< br>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庐山、
山名,
位于江西九江市
南。
语出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作“庐山面目”。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亦作“家絫
千金,坐不垂堂”。谓家财富有的人常自
珍爱,不自蹈险地。
【家丑不可外扬】
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应向外人传扬。
【富贵逼人来】
< br>①
《北史·
杨素传》
:
“常令为诏,
下笔立成,
词义兼美。
帝
嘉之,谓曰:‘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素
应声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
无心图富贵。’”后以“富贵逼人来”言不求富贵而富
贵自来。②谓富贵能使他
人前来靠拢。
【宁可玉碎,
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
不做陶器得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
义
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居移气,养移体】
地位改变气度,
供养改变体质。谓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
而变化。
【张公吃酒李公醉】
唐张鷟
《朝野佥载》
卷一:
“天后时,
谣言曰:
‘张公
吃
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
移花接木
或顶缸之义。
【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者中还有更强的。比喻技艺或谋略等无止境。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
手
下没有弱者。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虽为强大者,但也压不住盘据在当地的势力。
【强不知以为知】
自己不懂硬以为懂。
【存十一於千百】
谓亡多而存少。
【女大十八变】
语出
《景德传灯录·
幽州谭空和尚》
:
“有尼欲开堂说法,
师
曰:‘尼
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麽生?’师曰:‘龙女
有十八变,汝与老
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后谓女孩发育成长过程
中姿容、性格多变。
【女大不中留】
谓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亦作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
。
谓自己直接经验过
的,
自己最了解。禅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堕五里雾中】
《後汉书·
张楷传》
:
“性好道术,
能作五里雾。
”
后用
“如
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玉不琢,
不成器】
《礼记·
学记》
: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
谓
玉不加工,不成器
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
季氏》
:
“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
来
之。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徠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
应该安
下心来。
【未可同日而语】
谓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朽木不可雕】
亦作
“朽木难彫”
。
亦作
“朽木不
雕”
。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
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西南北人】
谓居处无定之人。
【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
《吕氏春秋·
去尤》
:
“
东面望者,
不见西墙;
南
乡
视者,
不睹北方:
意有
所在也。
”
后因以
“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
比喻主观片面,
顾此失彼。
【东风吹马耳】
又作“东风射马耳”。东风吹过马耳边。比喻充耳不闻,无动
于
衷。
【板板六十四】
宋时官铸铜钱,
p>
每板六十四文,
不得增减。
后因以
“板板六
十
四”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游山西村》
诗:
“
山重水衤复疑无路,
柳暗花
明
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满天下】
唐狄仁杰门生众多,
累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或谓仁杰
曰: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因以“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优秀人
才众多。<
/p>
【梧桐一叶落】
梧桐落叶最早,
p>
故以
“梧桐一叶落”
表示秋天来临。
后亦以
比
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千方百计挑剔毛病。
【树倒猢猻散】
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树长得再高,
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
比喻离开故土
时
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
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
比喻事物的客
观
存
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谓良好的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咬吕洞宾】
喻不识好歹。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狮子大开口】
比喻要大价钱。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独木不成林】
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死无葬身之地】
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三国时蜀军主
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
遗
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
旗飘扬,孔
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
之谚曰:“死诸葛能
走生仲达。”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人要有所成就,
就不能贪图安逸;
贪图安逸,
就
不能有所成就。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宋洪迈
《容斋续笔·
萧何绐韩信》
:
“韩信为人告
反,
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
‘
虽病强入
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
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
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能把事情办好,只能把事情弄坏。
【成则为王,
败则为寇】
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
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
称
帝
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
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
【战无不胜,
攻无不取】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
百战百胜。
或比喻做任何事情
都
能成功。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谓处于中等状态。语出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
方不足而下比有馀”
。
【此一时彼一时】
语本《孟子·公孙
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
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
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故事:有人
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
“此地
无银三百两”。邻人阿
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后用
以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
暴露。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谓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论语·子罕》:“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后
用以喻在逆境艰难中
能保持节操的人。
【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谓只注重事物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局部,
而不顾及其它
部分。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教语,
谓停止作恶,
立成正果。
后比喻只要真心
改
恶从善,就可成为好人。
【放之四海而皆准】
用到任何地方、
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
语本
《礼记·
祭
义》:
“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
推而放诸北海而
准”。
【放长线钓大鱼】
比喻作出周密的布置,引出深藏的、主要的敌人。
【教妇初来,教兒婴孩】
谓施教应该及早。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谓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谓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敢怒而不敢言】
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语出唐杜牧《阿房宫赋》:
“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日久见人心】
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
大或永存不废。语本
《後汉书·冯衍传上》:
“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
不
足以比”。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
太阳下山就休息。
原指上古
人
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
的生活。
【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
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
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
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
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
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
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
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明人不做暗事】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指典出楚汉
相争。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
的策略或暗地进行活动。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亦作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
谓公开攻击容易对
付,
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自有公论】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
【书同文,
车同轨】
语出
《礼记·
中庸》
:
“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
”
谓
车
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替古人担忧】
谓不必要的忧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谓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谓对待同一问题,
其见解因人而异,
各有道理。<
/p>
语
本
《易·系
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烹饪赖水火
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
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就不能藏身。比喻对人对事过于苛察,就不能容
众。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
主。
【水流湿,火就燥】
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求马於唐肆】
谓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其所,必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