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以河北至山西段长城为中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7 14:14
tags:

-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purpose)



目录






文献综述


.................................................. ................


1



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以河北至山西段长城为中心


..........................


2



摘要


......................... .............................................


2



关键字


.................................................. ..................


2



Abstract .............................. ....................................


3



Key words ..... .................................................. ..........


3



前言


......................... .............................................


3



一、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


................ ....................................


3



(一)抵御北方游牧蒙古贵族部落的南下的需要


................................


3



1


、明初长城是控制北元势力的需要



....................................... .


4



2


、明中期长城是拒蒙战争的前沿


< /p>


........................................ ..


4



3


、明晚期蒙汉互市之后的防御



......................................... ...


5



(二)保卫京师(北京)的需要


..............................................


5



(三)明长城修筑的意义


................ ....................................


6



二、明代河北到山西段的长城四镇


............................................


6



(一)蓟镇边墙


.................... ........................................


6



(二)宣府镇边墙


................... .......................................


6



(三)大同镇边墙


................... .......................................


6



(四)太原镇边墙


................... .......................................


6



三、明代河北至山西段长城南北的民族关系


....................................


7



(一)政治上:招抚和亲联姻关系


............................................


7



(二)军事上:攻守轮换之势


................................................


7



(三)经济上:游牧经济跟农耕经济之间的互市贸易


............................


8



四、结语


.................................................. ................


9



注释


......................... .............................................


9



参考文献


.................................................. ...............


1


0



致谢


......................... ............................................


1


0











文献综述




长城,这一伟大民族的象征——它那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好像屹立在东方的巨人。纵


观长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大部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整体或某个方面比较弱的一方,才修筑长城。


长城用于军事的目的,是修长城的一方,想凭借长城保持与敌方的抗衡。所以研究任何一个朝代


所修建的长城,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线的作用,都离不开宏观地研究发生军事冲突的双方的国势


盛衰、战略思想等方面情况。



明王朝 是在推翻蒙古贵族的元王朝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其相互的敌对的关系.虽然后


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族各部曾先后臣属于明王朝,但这种臣属关系时断时续,在很多的


时间里,双方则仍处于对立冲突之中。



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 ,最初提出的宣言是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但到后来


便又针对蒙古族的 统治,提出“以夏治夷”,恢复汉族统治。



这样本来是两个阶 级的斗争,可从


形式上看却变成了汉民族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明代修建的九边军事防御 体系以及明蒙汉关系的


研究,前人基本上都是以整体上来论述的,从单个的方面来说明论 述的少之又少,而且大都是从


军事冲突上及蒙汉贸易关系上来论述的,虽然这样但是也不 乏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其


中以清代的杨守敬、民国时期的王国良、寿鹏飞、张 维华、当代的李凤仙、李建丽、王杰瑞、杨


润平、华夏子等史学家的研究最为突出、最具 代表性,除此个人研究之外,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


也正式开始,并且取得的成果丰硕。< /p>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地理历史学家,撰有(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简称《历代舆地图》



《杨


图》


)北京:光绪六年(

< br>1800


年)



。这本书中对明 长城这段历史最为重视,在明代九边图上,辽东


边墙跟其他的八镇分别开来,认为辽东边 墙是明代最为突出的边墙,且修筑时间最早,作用最大。


而且认为“明初边备,自辽东而 大宁,而开平,而宣府,而丰胜,而大同,而宁夏,而甘肃,东


西延亘,指臂相依,称全 盛焉。


”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次数都是空前的。


《杨图》虽然 对长城的


标注不够全面,有些标注很不确切,然而它竟标注了大部分长城,还是有贡献的 。它对后世长城


图的标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正确与否,都加以照抄照搬。



王国良是民国年间人,


撰有

< br>《中国长城沿革考》


(北平:


商务印书馆,


民国十二年



1931


年版 )




这本书将明边墙与汉代的边墙等 同,认为“明之边墙,比汉代边墙稍微低薄,间筑堡垒,以设烽


火,筑在长城以南,以巩 边防。


”虽然说出了明长城修建的原因作用,但是并不正确,实质上明长


城比秦汉长城还要高、结实范围还要广。作者不明白白边墙就是长城的别称,且将明代辽东镇边


墙跟清代的柳条边相混同,认为“有柳条边与土墙两重”



“余从北镇到山海,及开原以东至鸭绿


江以北入吉林境,

则只有柳条边,


而没有土墙”


(第


74


页)



他的这些误说是由于他可能 只限于


《明


史》等书的结果,而没有具体的从《辽东志》



《全辽志》及明代的一些官方资料上引用。但是史

< br>学家认为这本书是第一本研究长城特别是明长城的著作。



寿鹏飞也是民国人,撰有《历代长城考》


(民国三十年(


19 41


年)



,这本书中提到了明长城,


说“明代长城,专注于高齐、元魏之旧筑,及秦昭、隋文之故迹,而加以极巨之工事,遂 使长城


为名,震于中外,然未有尝有创筑也。




(第


17



B


)书中提到了明代沿用前代长城是为不争的事


实,但 是说明代长城没有创筑,这不是事实,有失偏颇。因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规模


修建长城的朝代。他只是根据史籍资料所载进行考证,而没有实地考察,有些地方的推断史学家

< br>们都认为是有失误的,但是也提出了关于长城的有益的论断。


< br>李凤仙是当代的史学家,其《长城与民族》一书最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中将长城周


围的地区称之为长城带,以长城为界将民族划分为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以民族之间的战争与融


合为主线,叙述了和亲联姻形式下的长城沿线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p>


这以长城带的民族关系。其中也说出了明长城九段的历史,并分段加以说明,认为明朝修建 长城



1



的目的是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族,并且保护首都北京,控制北元势力。最终的说明

< br>就是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避免。这本书的观点几乎反映了明长城的历史及民族关系,也符合史

< p>
学家的共同观点。



余同元在其《明后期长城沿线 的民族贸易市场》


(历史研究


1995


年第


5


期)一书中特别强调


了长城沿线 民族的关系,因两个民族其特殊性而分布于定居社会和草原社会,农耕与游牧文化长


期的 并存跟发展,相互冲突跟融合。中提到了明代中三边宣府、大同、山西的经济贸易情况,借


此来说明了统治集团的政策对于长城沿线民族生活生产的影响,战争就关闭互市,议和就开放互


市,不管战争问题还是政治冲突,最终还是“汉达兼利”的互市贸易形式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重视对明长城的保护及研究,开始转向实地考察研究,有《中 国


长城造址调查报告集》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出版社< /p>


1981


年版)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


(刘谦:


《北方文物》

< p>
1996


年第


3


期)



《嘉峪关及明长城(高凤山、张军武:文物出版社


1989



版)


< p>


《万里长城》



《明长 城考实》


(华夏子:答案出版社


1988


年版)



《明代山西北部的聚落变迁》


(中国地理丛刊


2006



1


月第


21


卷第


1< /p>


期)



《明代大同镇的虎堡考证—“永宁 ”所体现的蒙汉


关系》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9


年第


1


期)



《明代长城考略》


(文物春秋


1997


年第


2


期)等等研究


成果的出现,这些调查和报告对之后明长城的保护及整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对于长城的研究与调查从未间断,对明长城的研究也随之增加,虽然 主要是从整体的


方面来研究的增多,但单方面的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研究明长 城沿线的民族关系也不


断出现,为还原明长城修筑的历史目的及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界瞩目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


达到政治上的统治而修建的,民族对明长城的修建有着不可 替代的影响。蒙古贵族部落想朝贡而


不能,又因内部的一些问题,对长城边境是时常侵扰 的,双方也处于敌对的关系。从前人的研究


成果中看出来,史学家对明长城的研究大都只 是基于长城整体的研究,没有单方面具体来研究明


长城的,故我想从明蒙汉特殊的民族关 系来浅析下明长城,特以河北到山西段为中心,以其中的


四镇(大同镇、宣府镇、太原镇 、蓟镇)特殊历史地理位置来说明这段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因


为这四镇关乎京师的安危 ,意义重大,是抵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部落南下的最前沿。






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



—以河北至山西段长城为中心



蜂向全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07


历史学班



< /p>


摘要:


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古贵族的元王朝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 了其相互的敌对的关系.虽然后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族各部曾先后臣属于明王朝 ,但这种臣属关系时断时续,在很多的时间里,双方则


仍处于对立冲突之中。

< p>


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最初提出的宣言是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的局面,但到后来便又针对蒙


古族的统治,提出“以夏治夷”,恢复汉族统治。



这样本来是两个阶级的斗争,可从形式上看却变成了汉民


族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明长城的修建就是明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的蒙古贵族部落而修建的,而河北至山 西段


的明代长城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起着保卫京师(北京)的作用,故本文将从河 北到山西四镇为代表来


浅析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这与长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


明长城;河北;山西;民族关系





2



Abstract


:


The


Ming


dynasty


is


established


after


overthrow


the


yuan


dynasty


of


Mongolian


noble,


this determines the its mutual hostile relations. Although later,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Mongolian ministries once successively minister belong to Ming dynasty, but the minister of Ming


dynasty, and in many of the relationship crunch time, both still in opposition among conflict.




Zhu Yuan Zhang



s farmers insurgents, first proposed declaration is to change


jiangnan, rich overstate Sai Bei



situation, but afterwards then and aimed at the country of


Mo


ngolian dominance, proposed “Xia dynasty


restore


yi”


rule. This was two class struggle, but


viewed formally turned into han ethnic Mongolian national war with. The


Ming Great Wall is built


to withstand the Ming dynasty in northern tribal built Mongolian aristocracy, and hebei to shanxi


segment of the Ming Great Wall because of its location special, plays a defend capital (Beijing)


role, in the paper from hebei to shanxi four will be represented in Ming dynasty the building-up


of wall north and south Mongolian relationship, this history of with Great Wal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the Ming Great Wall; Hebei; Shanxi; Ethnic relations



前言



长城 ,这一伟大民族的象征─—它那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好像屹立在东方的巨人。


纵观 长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大部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整体或某个方面比较弱的一方,才修


筑 长城。长城用于军事的目的,是修长城的一方,想凭借长城保持与敌方的抗衡。所以研究


任何一个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线的作用,都离不开宏观地研究发生军事


冲突的双方的国势盛衰、战略思想等方面情况。



明王朝是在 推翻蒙古贵族的元王朝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其相互的敌对的关系.虽


然后来,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族各部曾先后臣属于明王朝,但这种臣属关系时断时续,


在很多的时 间里,双方则仍处于对立冲突之中。



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最 初提出的宣言是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但到后


来便又针对蒙古族的统治 ,提出“以夏治夷”,恢复汉族统治。这样本来是两个阶级的斗争,


可从形式上看却变成 了汉民族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一、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



明长城,是 明代在北部地区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


跨辽宁、河 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全长


12700


多里,被称为“万里


长城”



“?辽东 、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锦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


三边制府驻 固原,亦称三镇,是为九边。




1< /p>



每镇设总兵、领辖,沿九镇有星罗棋布的卫所、


关隘和城堡,处处设兵,屯田防守,每镇几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总兵为常设达百万人左右,

< p>
其防卫之严密为以前各朝代所未有,九镇始建于明初,修葺于永乐、正统年间,完成于嘉靖


以后。



(一)、抵御北方游牧蒙古贵族部落的南下的需要


< p>
史学家公认的一个道理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所以在中 原统治者的心


里面,总是感到北方民族的压力,从而把长城为防御线作为军事防御的目的 ,一直为做北方



3



民族南下的军事屏障。而明朝是中国首次由南方统一北方的王朝,明王朝是建立在推翻蒙元

< p>
帝国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蒙汉两个民族的特殊敌对关系。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并没


有急于把矛头直指蒙古诸族,而是先消灭与之并在的几支起义军,然后分路北伐,进兵元都,


很快推翻了早已腐朽的蒙元帝国,为了防止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在


2 00


多年的统治里,分三


个阶段来修完明长城,并使之成为完整 的体系。尽管在很长时间里面,蒙古各部贵族与明王


朝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但期间多的是 蒙古游牧文化流入中原,中原物资输往塞外,相对一线


双方民族把臂言欢的和平景象,从 某种意义上讲明长城既是一条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分


界线、隔离线,又是冲突融合以 至友好往来的汇聚线。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的草原蒙古 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


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 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正如《明史?兵志》边防称: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 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


”从中可以看出明


修长城 的原因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巩固边防。



明灭元后,是为我国 历史上有一个大一统的天下,首先它在政治统治上有条件,有可能


大规模的修筑长城。< /p>



其次元蒙贵族逃回漠北故地以后,时常南下骚扰。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同时东北又


有女真兴起, 作为汉族的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必要修缮长城,以此屏障抵御外患。


< br>【


2



再次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将 统一全国的时候,


就采纳了朱升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的建议。他自 己也有过攻打城池的亲身经历,深知城防的重要。而且明成组朱棣迁都北京,


开始了以北 京为国都的历史,因京城地处北京,故热注意加强防务,


1449


年土木之变,英宗


被掳,


1550


年 庚戌之变,兵临京城,面对北部边防日紧,明王朝更为重视长城的修筑。



1


、明初长城是控制北元势力的需要



明初大规模的修筑长城,是始于洪武元年(


1368

< p>
年)


,止于宣德十年(


1435

< br>年)


,历时


67


年。这一时段重 点以反击蒙古族为主,同时也进行防御工事的构建,主要在北魏、北齐、隋


长城的基础上 ,增减烟墩、城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埂改为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至大


同的外长城 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治边关隘。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 (


1368


年)


,朱元璋攻克元大都, 元顺帝被迫退回漠北,元


王朝虽被推翻,


但是其军事实力仍然很 强大,


洪武五年



1372

< p>
年)


出兵


15


万分二路进 击漠北、


西路大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二十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 ,将边界推


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

< br>1410


年——


1424


年)的


15


年间,


先后


5


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鞑靼、瓦剌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


“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



3



林,皆筑石岩,深壕堑。



虽关系缓和了, 但是对于防御工具长城的修筑并未停止。



2


、明中期长城是拒蒙战争的前沿


< /p>


明中期大规模的修建长城,始于正统元年(


1436


年)


,止于嘉靖四十五年(


1566


年)


,历



130

< p>
年。这个阶段由于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对蒙古族各部


贵族进行反击,对北方的防御也逐渐变为以守为主了,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使得整个北方的


边防形成了以长城为主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控面的九段边防御体系。这时期也先势

< p>
力迅猛发展起来了,而明王朝确实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于封建主手中,为了维


持政权,就不断增加赋税,并转嫁给农民,矛盾尖锐,起义不断,财政危机加重。明王朝已


无力进行反击,只能以兴修长城来拒蒙。正统十四年(


1449


年)的“土木堡之变”以后,瓦


剌、鞑靼不断兴兵南下犯边掳掠,迫使 明王朝又增修北方长城。


《明史?景帝本纪》载,代宗


即位后马 上诏修沿边关隘,类宗于景泰八年(


1457


年)发动了夺门之 变,重掌政权后亦重视


长城的修建。于此同时蒙古族封建主之间又在进行内战,蒙古族内 部开始出现分裂,但是蒙


古族并未停止对明王朝边境的掳夺。之后弘治元年开始东蒙古族 的力量有就大的发展,而此


时明王朝的内部却是国势日衰,宦官当权,经济不发展,起义 时起,明王朝为了防御,加大



4



了对北方长城的整修,从而把长城连成了一片稳定的体系,长城从而真正成为了整体防御 北


方蒙古族的工具。



3


、明晚期蒙汉互市之后的防御



明王朝晚期大规模的修建长城,始于隆庆元年(


1567

< p>
年)


,止于崇祯十一年(


1638


年)



历时


70


余年。在这


70


多年期间从未间断过对长城的修建, 隆庆、万历之际,蒙古族俺达汗


部时时发兵明王朝的边境,明无力反击,只能以传统的做 法——关闭市来阻击蒙古族,这就


促使了俺达汗的投降,诚服于明王朝,俺达汗与明王朝 议和互市,北部边境暂时取得了安宁。


但此时的明王朝已腐朽衰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 ,民变峰起,连年战乱,民穷财尽,社会


矛盾日益激化。不可能让俺达汗彻底诚服,没有 强势的力量来震慑蒙古族。隆庆四年(


1570


年)三月二十八 日,隆庆皇帝下诏分封俺达汗为顺应王,并分封其子弟,一并批准了通贡互


市。这次“隆 庆和议”为之后的长城的修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蒙古族部落并没有垮长


城而南下, 没有得到战争的检验,修筑的长城质量只能以之前的长城为基,没有太多大的改


变。



(二)、保卫京师(北京)的需要



建文元年(


1399


年)燕王朱棣以“清君 侧”为名,发兵南下,直捣南京,夺得皇帝宝座,


史称“靖难”


。从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帝也数遣将派兵前往征伐,建文四年(


1402


年)


,燕王


攻占京师(南京)


,建文帝死于宫中,燕王登基改元永乐。刚刚夺得皇位的朱棣无力对蒙古征


讨,再加上蒙 古族失去首领,鞑靼、瓦剌的酋长相互激战,明王朝也没能力继续攻打,进而


采取招抚的 政策,这样就缓和了蒙古贵族跟汉民族的关系,边境也相对安宁了。其间明王朝


继续修建 长城,为了便于防守把长城分为九段,称为九镇。但是随之鞑靼部的失败,蒙古瓦


剌部势 力迅速强大起来,不断骚扰明边境,又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抵抗


蒙古 族南下,明成祖永乐十九年(


1424


年)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 京。


《明史?兵志》边防:


“永


乐迁都 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



< br>北京自元开始成为统治者的都城,


有其特殊的地理历史优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其特


殊原因:



1



、明朝是朱棣迁都北京的, 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了,驻地在北京,其势力


范围也就在北京,并且在北京那么 多年,对北京的历史地理区位优势当然更清楚。



< p>
2



、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受到鞑靼、瓦剌部 的威胁,所以朱棣就以实行“天子戍


边”的政策,来体现明王朝对北部边防的重视,也体 现了防御北部蒙古族的决心。




3< /p>



、由于朱棣是篡位而得到的皇帝宝座的,在南京面临巨大的压力 ,且会有人可能会


反他朱棣的政权,所以决定迁都北京,来改换下心情。




4


、明朝初期的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也不利于全局的发展;为


了 便于控制北方,决心迁都。




5



、北京有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区位因素,这种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自元就是大都,


北京是蒙汉各族贸易的军事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形势险要,元帝国对 北京经营的多么壮观,


朱棣在年轻时候就在北京当燕王,对北京的豪华与优势是自在心中 了。



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对北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 p>


1



、政治上维护了社 会安全,当时的北京地处战略要冲地位,定都北京可以积极防御蒙


古骑兵的入侵,大道理 “控四夷创天下”的政治目的,稳定了当



时战略四起的局面, 给人民


创造了和平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



、经济上,为了统筹国内区域 差异而主动进行迁都,首都作为一个增长极可以带动


周边广阔的区域发展,从而有利于缩 小当时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定都北京对我国北


方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尤为明显。




3



、中国南北联系随着都城北京的建立大大的加强了,当时北方的生产力还远没有南

< p>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14: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08621.html

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以河北至山西段长城为中心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明代长城南北的蒙汉关系——以河北至山西段长城为中心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