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6 02:30
tags:

-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bolted)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


导读: 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


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 了道教的大致特……






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 /p>


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


条 就是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


这一点早已成为< /p>


学术界的共识,


如李养正先生说:


不论道 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


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1]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


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 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


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 ,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


死的传说、


《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


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


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


思想资源。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 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


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


一、


《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 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


[3]


,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 远的,早在《山海经》里


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


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海外南


经》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不死民在其





1




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海内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


有山名 曰不死之山。


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


盼。< /p>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


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


道的阐 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


身则身修,


[4]


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该书


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


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 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思想中把养生和治国结合起来的特点,< /p>


同时突


出了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的养生之 道。


尽管长生久视并不等于长


生成仙,


但老子的这种养生思想,


进一步发展便自然成为了神仙


信仰。< /p>


特别是那些追求神仙之术的方士们更乐于把它解释成长生


不死,以 作为他们修炼的理论基石:老子之道,恬淡无欲,养精


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 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


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


[5]


而河上公作《老子章句》


时,亦重点发挥了这种长生的思 想,例如他注解上章云:国身同


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 ,则可


以长久。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

< br>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虽然《 河上公章句》未必与道教直接接轨,但其中注





2




重养生、注重自然长生之道的思想 非常符合道教的需要,因此,


道教徒从来把它视为本教经典。


姜 亮夫先生指出:


道教流传自以


河上注为大典,此情势之必然。< /p>


[6]


所谓情势之必然,恐怕就是


河上注 的思想契合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教义,


从而能为道教所用吧。





《老子》书中有多处讲到摄生养生 的道术,如第十章:载营


魄抱一,


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


营魄,河上公注云:魂魄也。一个人如果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


为一而不离散,


结聚精气以致顺柔,


有如无欲的婴儿,


洗涤心 智,


而不留丝毫的垢疵,那就可以到达道的境界而能够返老还童了,

即如第五十五章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


据,攫鸟不搏。骨弱 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修道者的理想 状态就是如赤子般


纯粹而精气不绝,


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某种神 异的品质,


能够长


生不死,如第五十章云:盖闻善摄生者,陆行 不遇兕虎,入军不


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





道教创立以后,便奉《老子》为圣典,把《老子》之道作为< /p>


其根本教义,


并用神仙信仰去理解和阐发


《老子》



最早者如


《老


子想尔注》


已将


《老子》


大 为神化,


其注第十章说:


一者,


道也。


一散形为炁,


聚形为太上老君,


常治昆 仑。


或言虚无,


或言自然,


或言无名, 皆同一耳。道就是老子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


太上老君。又如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 《周易参同契》


,把炼丹术





3




与《周易》互相会同,但其中也将 《老子》的许多思想解释成了


炼丹之法。张伯端内丹理论的建构也同样与《老子》密切相 关,


或者说,


《悟真篇》中的许多思想实际上是对《老子》的一 种新


的阐释与运用。张氏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古

今上仙无限数,


尽于此处达真诠。


[7]

< br>意谓修道的奥妙全寓于


《阴


符》



《道德》二经之中,人们如果尽心钻研领悟,便可从中求得


上 仙之法。


至于用神仙术的观点说解


《老子》

者,


历来不乏其人,


例如吕知常解释引《老子》五十九章云 :根者,脑也。蒂者,脐


也。深根,运元气递以补脑也。仙谚云: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然后密枢机,闭欲户,藏元精于杳冥之府,结胎息于丹元之宫,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晕之间,乃黄庭结宝之处,正当脐


间,

是谓固蒂也。


今欲修长生,


当先固蒂,

呼吸太和,


返神服气,


胎息绵绵,


伏住脐间,


长生与天地为常,


久视与日月参光矣。


[8]


这段文字很能代表道教学者用道教神学注解


《 老子》


的一般特点。





总之,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 仙,但其中所阐发与倡


导的长生久视之道,却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思想来源。





*


二、


《庄子》的神仙思想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


,被道 教人士尊为教中秘典,


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其中的神 仙意识契合了道教长生


不死的基本信仰。





《庄子》


的神仙意识主要体现在书中关于真人、


至人、


神人、

< p>
圣人的神异描写上。例如《大宗师》里的真人:何谓真人


?


古之





4




真人 ,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


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 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


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 不甘,其


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


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


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


天,是之谓真人。


《齐物论》里的至人: 至人神矣


!


大泽焚而不能


热,河汉冱而 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 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


端乎。


《田子方》

篇亦有描写:


夫至人者,


上窥青天,


下潜黄泉,


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逍遥游》里的神人:藐姑 射之山,有神


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

< p>
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天地》篇 里的圣人: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


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 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


仙,


乘彼白云,

至于帝乡。


三患莫至,


身常无殃。


上述关于真人、


至人、神人、圣人种种神异特性的渲染,体现出庄子对理想人格


的寄托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些思想资源被道教所吸收,


道教


的神仙也就是那些超越生死、


能够永远在天地之 间逍遥遨游的人。


神仙是可以返老还童的,


这点在


《庄子》


中亦有反映。


《大宗师》

< br>已载: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 br>




5




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 得学邪


?


曰:恶恶可


!


子非其人


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


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


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


人之才,亦易矣。吾 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


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九日而


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


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


生。其 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


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 也。女偊由于已经得道,所以尽


管年老,而色若孺子,并达到了不死不生的境界。显然, 这种内


容是能为道教所用的。





庄子为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提出的某些修养方法,


也与道


教理论相符。


《庄子达生》篇写道:子列 子问关尹子曰:至人潜


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



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壹其性,养其气,合其


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 /p>


入焉。这种守气、守全的修养理论,正是道教修炼思想的重要来


源 。又如《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向广成子询问长生之道,广


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窈 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


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 无摇女精,


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


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





6




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 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


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 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对

后世的道教人士,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守一的修道之法,


亦为道教所吸收。< /p>





道教在历 史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吸收了庄子的神仙思想,



且对庄子的一些修道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例如在体道时,



子强调心斋与坐忘。所谓心斋,就是说排去心中的杂念,使心志


空明纯一,然后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所谓坐忘,就是要彻


底忘掉一切, 不仅忘掉了天地万物,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从而


使心灵通畅无碍。对此,道教人士亦有 自己的理解,如陈景元从


道教修炼的角度解释云:心斋则悟本也,无听以耳而以心,遗照


观妙也;


无听以心而以气,


浑一太漠也 。


初学到此,


散漫而难摄,


然有妙门焉 ,


在乎听止于耳,


神专所司,


则内景不 逸,


外尘不入,


心止于符,祥光凝合,则灵府湛然,心君寂尔。 是故冲气洞虚,


本无所待,


然无待之中灵物自集,


所谓交梨火枣不生于荆棘之地,


此理惟修习者知之。


[9]


坐忘者,无时而不忘,堕肢体谓即应而


忘,黜聪明谓即照 而忘。即应而忘,离形去智也;即照而忘,同


乎大通也。体同太空则无好恶,心同造化则 无断常矣。


[10]


心斋


是得道之法,


初学者可能难以掌握,


但一旦领悟到了其中的妙门,

< p>
就可以达到虚空无待的境地,此时灵物自集,内丹可成。而坐忘


则是指道教 中的即应而忘和即照而忘两种修炼方法,


其效果与心





7




斋一致。又如《庄子寓言》篇,描 述颜成子游进道的过程是:一


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 而鬼


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陈景元

则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道九验,具体的解释是:野谓初心质朴,


从谓不逆情,通则彻 理无碍,物则同一混成,来谓众归其德,鬼


入深造窅冥,天成无为自然,不知死生则有无 一体,九年大妙则


数究纯阳,神化莫测也。


[11]

< p>
这就是学道的九个步骤。陈景元进


一步指出,


学道 的过程虽然有秩序的先后和时间的长短,


但能否


得道还在于用功 之深浅和通灵之迟速,不得门径,终身难化,幡


然省悟,旦暮而成。诸于对《庄子》的此 类解释,一方面固然是


出于陈景元本人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表明《庄子》与道教神仙信< /p>


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三、秦汉方仙道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


在庄子那里,


他主要是借


助圣人、


至人、


神人、


真人等人物形象作为道家思想 理论的例证,


以超越人间的神仙生活来反衬现实世界对人性的压抑,

并以追求


精神的绝对自由为其最高理想。


而方士的倡导则与 之不同,


当时


燕、


齐等地区的方士们把 求仙的方术视为专门职业,


神仙信仰落


实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开 始,方士们并无系统的理论思想,到齐


威王、


宣王时代,


齐人邹衍创立了以五德终始为核心的阴阳五行


学说,神仙方术很快与之 合流,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


仙道。至秦汉之际,由于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好仙 皇帝的提倡,





8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02: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04937.html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