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
名词解释
病史采集:即问诊,通过医
生与患者进行提问和回答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体格检查:
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查,
揭示机体正
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检体诊断:
医师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后对病人健康状
况和疾病状态提出的临床判断,
称为检体
诊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细
胞取样、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
从而获得病原学、
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
结核
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问诊:<
/p>
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
经过综合分
析而做出临床判断
的一种诊法。
主诉
:
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
(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
因及其持续时间。
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
诊治经
过。
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
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
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
密切关系的情况。
发热:
当机体在致
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提问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超出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
热型:
发热
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将各体温数值连接起来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
39~40
℃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h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
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p>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
内波动范
围超过
2
℃,但
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
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br>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
个持续若干天后规
律交替以此。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
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
膜炎。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膨胀。
营养不良性水肿:
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
< br>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中毒烧伤等所致
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
B1
缺乏,可产生水肿。
咯血:喉及喉部一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
/p>
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p>
呼吸困难:
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
p>
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
严重时可出现张
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
深度、节律的改变。
酸中毒大呼吸: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长而规律的呼吸,可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大呼吸
。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
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 br>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视诊:医师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p>
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叩诊:
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
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
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
断被检查部
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
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
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体检
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
之一。
发育:应通过患者年龄、智力和体格成长状态(包括身
高、体重、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进
行综合评价。
体型:
身体各部分发育的外观表现,
包括骨骼、肌
肉的生长与脂肪分布的状态等。
成年人的
体型可分为:无力形(
瘦长型)
、正力型(匀称型)
、超力型(矮胖型)
。
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代谢等
因素密切相关,其好坏可以作为鉴定健康和
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语调:语言过程中的音调。
面容:面部呈现的状态。
表情:在面部或姿态上思想感情的表现。
呼吸过速:指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每分,见于发热、疼痛、
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
竭。一般体温升高
1
℃,呼吸大概增加
4
次每分。
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
12
次
每分。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潮
式呼吸:
又称为陈—施呼吸。
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
p>
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
随之
出现一段呼吸
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间停呼吸:又称比奥
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
周而复始的间停呼
吸。
抑制性呼吸:
此为胸部发生剧烈
疼痛所致的呼气相突然中断,
呼吸运动短暂地突然受到抑制,
患
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
叹气样呼吸:
表现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
并伴有叹息声。
此多为功能性
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
胸廓扩张度:
呼吸时的胸廓动度,
于胸廓前下部检查较易获得,
因该处胸廓呼吸时动度较大。
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到胸壁所
引
起共鸣的震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为触觉震颤。
胸膜摩擦感:当急性胸膜炎时,
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
/p>
使其表面变为粗糙,
呼吸时脏
层和壁层相
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故称为胸膜摩擦感。
气管呼
吸音:空气进出气管所发出的声音,粗糙、响亮、高调,吸气与呼气相几乎相等,于
胸外
气管上面可听及。因不说明临床上任何问题,一般不予评价。
支气管呼吸音:
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
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
所产生的声音,
颇似抬舌后
经口轻呼气时所发出“
ha
”的音响,该呼吸音强而高调。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型呼吸音。
<
/p>
肺泡呼吸音:
是由于空气在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的结果。
p>
吸气时气流经支气管进入肺泡,
冲击肺泡壁,
使肺泡由松弛变为紧张,
呼气时肺泡由紧张变为松弛,
这种肺
泡弹性的变化和
气流的震动是肺泡呼吸音形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