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人称代词
第二讲
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
现代汉语的第一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第一、第
二人称代词商代就产生了,第三人称代词产生较晚
,在中古
的南北朝时期。
一、
商代的人称代词
商代甲骨卜辞已经产
生了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
尚未产生第
三人称代词。
1
、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
“余”
“朕”三个。
三者的区别是:
我,
多表复数,
也表单数。
从语法功能上,
可做主语、
宾语、
定语。
(我们,我们的,我,我的)
如:
庚申卜,贞:我受黍年。
我,表示复数的我们,代表商朝。做主语。
< br>(
“我”的这种单复数同形的功能现代汉语中仍有孓遗,如
我国、我校,
“我”都表复数)
()侵我西鄙田。
(定语,我的)
<
/p>
余,只表示单数,做主语和宾语,不做定语。
(我)
羌甲祟余。
(宾语)
<
/p>
朕,用于单数,主要做定语,有时也做主语。
(我的)
甲戌卜,王,余令角婦协朕事。
2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
”
< br>“乃”
“尔”
,单复数同形。
其
区别是:
2
汝,可做主语、定语、宾语。
乃,做定语。
(你的,你们的)
尔,做定语、宾语。
3
、甲骨文到周秦两汉汉语中的“之”
“其”
“彼”<
/p>
“厥”
。
这些
词有时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他”
“他们”
,但它们仍然是
指示代词性质,偶尔指代第三人称,但不是人称代词。商代
至周秦还没
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二、周秦的人称代词
(一)到周代,
商代产生的
3
个第一人称代词继续使用,又
产生了“吾”
“卬”
“台”
“予”
4
个,共
7
个
。其使用频率和
用法各不相同。
1<
/p>
、
“我”
,周秦应用普遍,功能同商代用
法。如:
我未见力不足者。
(单数,主语)
<
/p>
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宾语,单数)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
(复数,我们的)
< br>
2
、吾,只作主语和定语。
(
一般不做宾语,只有在特定的条
件下才做)可表示单、复数。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
善为
我辞焉,
如有復我者,
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主语,复数,我们)
在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结构中
,
“吾”才可以用作宾语。
居则曰:不吾知也。
3
上古“我”
“吾”的单复数没有词形上的区别。其中“吾”
发展出了其后加表复数的名词“侪”
“曹”
“属”的用法:
“吾曹”
“吾侪”
“吾属”
。而“我”没有这种用法。
3
、余、予
二者读音和用法相同。
“余”
产生于商代,
“予”
周代始产生。
大多表示单数,偶尔表复数。主要做主
语和定语,偶尔做宾
语。如:
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
<
/p>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成公二年》
< br>
4
、朕
从商代到周秦,此人称代词呈衰落趋势,多数做定语,少数
做主语、偶尔做兼语和宾
语。
“朕”在先秦本为通用的人称代词,秦始皇
26
年制定“天
子自称为朕”
,臣下不得使用,之后就变为帝王专用的第一
人称代词。
5
、台
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做主语、宾语、定语。
<
/p>
“台”的来源,周法高认为可能是“余”和“之”的合音,
郭沫若
认为是“余”的音变。
6
、卬
可能
是方言词。只偶见于《诗经》和《尚书》
。
4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须,等待)
此外,先秦有一些词如“孤”
“不榖”
“寡人”等,他们不是
人称代词而是名词。
(二)第二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有
p>
6
个第二人称代词。
“女”
“乃”
“尔”继承自商
代,周代产生了“而”
“戎”
“若”
。
“汝”
与“女”读音用法
全同,是异体字。
1
、
女、汝
表单复数,做主语、宾语、定语。
在
先秦典籍里,金文、
《诗经》
、
《论语
》
、
《左传》用“女”
,
《尚书》用“汝”
,
《孟子》
《荀子》
《庄子》等二字并出。汉
代以后的中古时期,一般用
“汝”不用“女”
,一直沿用到
中古以后。
2
、
尔
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
不同于
“女(汝)
”的是,
“尔”更多做定语。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
(定于,你的)
3
、
若
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
p>
《诗经》
《书》
《左传》
< br>《孟子》
《论语》不用,
《庄子》
《墨子》多用“若”
。
4
、
而
不同于其他的是不做宾语。
5
-
-
-
-
-
-
-
-
-
上一篇:一战时期的鱼雷机
下一篇:关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