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的云雾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语境中理
解“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
积累词语
,
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
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
中心
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
能仿照第二、
三自然段的写法,
p>
清楚、
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3.
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
p>
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
反复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
生动
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
认识排比句,
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
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
< br>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
: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
,
< br>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的总分构段方式
.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
一处景物。
< br>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p>
通过自主预习课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自主预习课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
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
查找相当庐山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知——自读美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
去地方:庐山。
(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
< br>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
画。这节课老
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2.
齐读课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
(
二)强化初读
整体感知
1.
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四蹄生风
千
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
一泻千里
流
连忘返
5.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默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是
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
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最后一个自
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
返。
)
(
2
)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
3
p>
)小结:全篇总分总的写法。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围绕“神秘色彩”,总体介绍庐山云雾。
1.
这篇课文很美,好多同学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读了课文,也觉
得那里的云雾非常美,
有的同学还想去那里旅游。
置身于庐山的云雾
之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出示,齐读填空。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
种
、
的感觉。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假如我们来到
了庐山,
看一看,
你身边是什么?你头上是什么?你脚下是什
么?
(都
是云雾)
伸手摸一摸,
你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谁也是这样子的?
(孙
悟空、神仙等)说说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
这一段话通过人们置身于庐山云雾之中“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的
感觉写出了庐山神秘的色彩,
如同仙境一般,
你能读出这种“腾云驾
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四)围绕“千姿百态”,感受比喻之妙。
< br>1.
默读第二段,画出中心句,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交流:笼罩在
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
2.
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云雾
的
姿态?指名朗读课文,看看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p>
(
1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分别
是怎样打比方的?
笼罩山头
→
(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
→
(条条玉带
)
弥漫山谷
→
(茫茫大海)
遮挡山峰
→
(巨大天幕)
(
2
)再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
< br>雾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吗?说说作者的比喻好在哪里?
交流,预设指导:
——“白色的绒帽
”为什么要写清是“白色”的绒帽?
(体会云雾的
颜色)
比作“绒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
(体会云雾飘飘的感觉)
读读这句话,把云雾的特点从“白”“绒”就体现出来了,要读好。
——比作“一条条玉带”,和“一条条带子”相比,你觉得好在哪
里?
(引导抓住“一条条”体会云雾多;
“玉”字写出晶莹剔
透的美)
读读这句话,多美的玉带,要读出这种美。
——比作“茫茫的大海”让你感觉弥漫山谷的云雾怎么样?
(看不见
p>
远方,到处都是,如同大海无边无际)
,怎样读出这种感觉?
——“天幕”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让你想到了怎样<
/p>
的景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
p>
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
带??
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
这就是“千姿百态”。试着读
出这种变化。
4.
作者看到这千姿百
态的云雾,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运用形象的比喻把
庐山的云雾描写的如此传神。看着这些云雾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
象,那么庐山
的云雾还可能像什么呢?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几张庐山云雾图。
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
_____________
。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_____________
< br>。云雾弥漫山谷,它是
_____________
;云
雾遮挡
山峰,它又是
_____________
。
(
1
< br>)所以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话——齐读)
。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读,也可
以尝试根据
提示背诵。
5.
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
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
——练
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
(五)自主感悟“瞬息万变”,学习写具体。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收获。
2.
交流汇报:
(
1
)“瞬息万变”怎样理解?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
云雾变化
得非常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
-
-
-
-
-
-
-
-
上一篇: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之细节理解题分析
下一篇:出国千万要慎用的8个英文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