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孔子文言翻译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9 22:04
tags:

-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停服)



.


(三)



子曰:不得中行



而与之



,必也狂狷



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不为也。


——


子路第十三.


21



.


文中注解




中行:犹言“中道”


;在此是指能依 循中庸之道待人处事,无过与不及的人。



< br>与之:把道传授给他(他们)


。与:给,给予。




狂狷:狂,有大志而好进取的人,但有时好高骛远,或有过于中庸之 道。狷,





,有气节而有所不为的人,但有时过于拘谨而不及中庸。



五.章旨






孔子言不得中道而教之,乃想到次于中道之狂者、狷者,因为 他们都有可取


之处。



六.解读






本章之中,孔子提到三种人:中行者、狂者与狷者。所谓中行 者,是指言行


合于中庸之道的人,


其人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既能坚守原则,


又能通权达变。


狂者,是指志向远大,有进取心,不苟同于流俗的人,这种人往往放荡不拘,肆


意无隐。狷者,是指操节耿介,拘谨保守之人,这种人信守原则,有所不为。






然而中 行者太少了,孔子感叹“不得中行而与之”于是退而求其次。狂者虽


过于中庸,但有理想 、有抱负,积极进取;狷者虽不及中庸,但操守耿介,廉洁


自爱。


前者有为,


后者有守,


虽各有所偏,


但仍不失可造之材,


故孔子有所取之。



七.相关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战国





孟子)



走得最远的人,


常是愿意去做并非去冒险的人。


稳妥之船,


从未能自岸边走


远。


(美





卡耐基)




三.


(



)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三十 五.


38


四.文中注解


< p>


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我都一视同仁,加以教诲。


类,类别、等级。



五.章旨



孔子自述教育理念。



上四章显现孔子热心教育精神。



六.解读



“有教无类”的‘类’字。 朱熹以为是指气习的善意,皇侃以为指地


位的贵贱,考查孔子弟子的类别,以上两种解释 都合于孔子的主张。


“类”


进一步还可以包括智商的高低、个性 的差异、家境的贫富等。孔子认为教


育的机会人人平等,就今而言,这是对基本人权的认 定,也是对教育引人


向善、变化气质的功能的肯定。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的权利;孔子首开私人讲学,让学


术平 民化。在此一“有教无类”的创举,不仅激发了学术的发展,也开启


了“布衣卿相”的政 治格局。因此后人称孔子为一位贫民教育家。



七.相关名言







漂亮的 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 p>





赞科夫)







在教育中没有主次之分,


犹如在一朵鲜花的众多花瓣之中无所谓主要花


瓣一样。

< br>(俄





苏霍姆林斯基)


























三(五)



子曰: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


.19


四.文中注解



< p>
中人:资质中等的人。人之资质,大约可分三等:中智、中人、下愚。




语上:告诉他较高深的道理。语,音





,告诉。



五.章旨



孔子言教尊人,当随其资质之高下来告诉他不同深度的道理。



六.解读



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 特长,


并且训练他们尽量发现自己的特长。


圣人之施

< p>
教,就教育精神言,理应有教无类;但是就是施教方式和内容而言,应该依人聪

明才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否则,中人以下者,若强告以高深的道理,不但不能


理解 ,而且容易误解,任意()等而进,反而不能实践。所以孔子因材施教,教


导弟子们应在 切问近思上下功夫,然后渐进于高远。



本章所谓


(可以)



(不可以)


,< /p>


并非表示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而是


(可能 )



(不


可能)的意思,属于客观的认 定,不是主观的判断。



七.相关名言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



王守仁)



教育以人 的资质为依据,才具有真实伟大的意义。


(俄



别林斯基)





























三(六)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冉有问:闻 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亦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2 1


四.文中注解





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意义的事 就去做它吗?闻,指闻義。斯,则、就。


诸,


【之乎】二字的合 音。





有父兄在:有父兄在上,不能自主主张。





其:乃、则。





敢问:胆敢请问原因何在?敢,谦词,自言冒昧。





退:指性格谦退。





进之:鼓励他人积极前进。





兼人:指气势太盛。兼,胜、加倍。





退之:指节制使他谦退。



五.章旨






孔子因材施教,依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有不同。






上二章显现孔子能因材施教。



六.解读



对一个具有观察力的教师来 说,学生的思想、个性及内心活动的细微表现,


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如果他对这些视若无 睹,就很难成为良师。



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好强争胜, 勇于力行,这固然是种长处,但有时


不免轻率莽撞,欠缺冷静思考,可能有害于事,属于 狂者,所以孔子抑制其刚强


之气,希望他有所节制。冉求个性谦退,这原本也是一种优点 ,但他有时遇事退


缩,缺少勇往前进的精神,属于狷者,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舞,勉励 他勇于实


践。



由此章可知,


孔子施教,


注重个性的独特性,


使各不相同的心 灵能自由创造,


保有活泼的生机。



七.相关名言






尊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














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



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






王夫之)















三.


(七)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



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


.7


四.文中注解



无知:没有知识,不能通达事理。此孔子自谦只辞。





鄙夫:鄙陋无知的人。





空空如:诚恳的样子。空,通【倥 】


,音






,忠厚诚恳。





叩:反问。





两端:两头,指问题之始终、本末、上下、精粗等。





竭焉:详尽地教导他。焉,之,指 鄙夫,兼有句末语助词的作用。



五.章旨






孔子自谦无知,但能竭诚教人。



六.解读






【无知】不只是缺少知识而已,有时是一种观念的偏执,企图 以自己所知去


涵盖解释一切。孔子自谦【无知】


,是对学问本质 的无限性有所理解,因而产生


谦虚的心理,如此,进德修业才能日进不已。





< br>至于孔子假设有鄙夫来问,则竭尽所能的解答其问题,不以灌输方式教导,


而是使 用启发的方式教法,


经由讨论与分析,


使其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 ,


而后知


所抉择。由此可见孔子遵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与教诲人不 倦的精神。



七.相关名言






认识吾 人之无知,乃智慧之起源。


(奥地利





海耶克)






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 时候,


你才能教育别人。



德国




第斯多惠)




























三.


(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悲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8


四.文中注解



不愤不 启:


不是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时,


就不去开导他。


愤,


心求通而未得。


启,


开 导。



不悱不发:不是到了想说出来而不能表达时,就不去引发 他。悱,音




,口欲而


未能。发,引发。



隅:音




,方角。物之方者,有四隅。



反:还以相证,有类推之理。



复:再告诉。



五.章旨



孔子自述教学重在启发,勉励学者自勤求进,触类旁通。



六.解读



西哲怀德海在教育的节奏一 文中:教育如果不引以发创造力开始,并以鼓励


创造力告终的话,


必定是错误的教育。


因为教育的全盘目的,


即在产生自动的智


慧。






事实上,唯有在受教育者(心想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时,给予他


启示,


才格外有力量;


受教者有需要、


才显现启示的价值。< /p>


犹如在森林中迷了路,


惶急万分时,有人指示他沿着流泉的水迹, 找到一条出路一样。






由是可知,教育,与其把学生当做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


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七.相关名言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 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德国




弟得多惠)






讲到乎你识,嘴须好打结。


(台湾谚语)


(注:谓讲到让你懂,已经很久了。

识,懂。乎,给。























三.


(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


.19


四.文中解释



小子何述:弟子们要遵 循什么呢?小子,弟子自称之词。述,遵循。



四时行焉:春夏秋冬四季依序运行。



百物生焉:指万物生生不息。百物,万物。



五.章旨






孔子不言之教,指示门人求学要在躬行处体认,不可专在语言 上寻求。



六.解读



儒家之道,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皆从笃行实践中显示其意义和价值。语言文字


只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媒介,若执着于言辩,而忽视自我的实践与体验,则


是舍本逐 末,对于为学做人,毫无助益。孔子的教育有言教、身教,也要求学生


在力行中去自我体 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其言语传道之功,


因此不太了解孔子< /p>


(予欲无言)的深意。此处孔子以天为例,谓天无言而四时行、百物生,勉励学

< p>
生行健不息,不要在言语上寻求。






近人钱钟书管()编云:立言之人 ,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


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以语文沟通情景 如此不易,则吾人进修德业,岂


能专在言语上寻求?



七.相关名言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 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明




林希元)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 讲而不行,则


遇事终有眩惑。


(明




王廷相)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 践。


(法




卢梭)























三.


(十)



孺悲欲见孙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第十



.20


四.文中注解



孺悲:鲁人,学士丧礼于孔子。



辞以疾:推辞有病,不接见。



将命者:传话的人。将,传达。命,辞令、言辞。



出户:走出房门。



使之闻之:使孺悲 闻听歌声,知道孔子不是真的有病。第一个(之)


,指孺悲。


第 二个(之)


,指歌声。



五.章旨



记孔子对悲施以不屑之教诲,促使他能够自省,



由上四章可见孔子教导尊人,或唯恐不进,或注重启发,或行之不言之教、不屑


之教,因应个别差异,以达到教育的目标。



六.解读



教育是人格的成长,人只有 靠教育才能成人。教育的重要于此可见。对一位


诚挚的教育园丁而言,

< br>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却没有选择教育对象的


权力。孔子说(有教无类)


,孟子说(教亦多术)方法矣)


,就 是这个道理。




< br>孺悲有过,求见孔子,孔子认为他不能自爱上进,而拒绝教诲他,希望他能因


此感 悟而自我省思改过。圣人施教,不宜指他人过恶,使无日新之途。辞以疾,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22: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7518.html

孔子文言翻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