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上映英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0 05:05
tags:

石磨盘-上映英文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disturb是什么意思)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
实词

虚词
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通假字【附件二】

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
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附件三】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附件一】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 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
“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借助于被 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
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 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
明确、语言通畅)
、雅 (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
留、补、删、换、调。

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 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
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 变。

2
、补:补出省略成分。

3
、删:删去不译的 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
的虚词,都可略去。

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
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附件
1
:四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一般不 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


“……


……



“……

……


“……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
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
可译为“是”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
省略主语

a
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
)
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
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

)
忠之属也。
(
《曹刿论战》
)(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 善者而从之,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
(

)
而衰,三
(

)
而竭。
(
《曹刿论战》
)
(3)
省略宾语


(

)
以骨。
(
《狼》
)
君与
(

)
俱来。
(
《隆中对》
)
(4)
省略介词

林尽
(

)
水源。
(
《桃花源记》
)
急湍甚
(

)
箭。
(
《与朱元思书》
)
(5)
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

)
桌,一
(

)
椅,一
(

)
扇,一
(

)
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
(

)
小儿斗


(

)
男新战死。

倒装句

三、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
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
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
明了”。

(2)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 br>“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的倒装。
可译为“有
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3)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 装,定语“三夫”后置,
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 br>例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 逸气
质的花”.


3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 ”是“一核舟”的倒装,
定语“一”后置,
可译为“一个核舟”。

(4)
介宾结构后置

A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 语。
例:
何有于我哉
?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
介宾结构“于 我”
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
介 宾结构“于帝”后
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 阳躬耕,于
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
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 种,在乱世中
苟且保全性命”。

B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
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
可译
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
可译
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宾结 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 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

思上隐含被动, 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
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
、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
乎”“如……何”“奈 ……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 乎
?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 何
?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br>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
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
“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
何以:例:何以战。

五、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 句式,
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
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 br>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 之有:
表反问,
其中“之”字是助词,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 br>“何……”
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 语。如:宋
何罪之有?(
《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
学而》
)< br>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
译为“恐怕
(莫非)……吧”。如: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岳
阳楼记》


●但(惟)……耳 :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宁… …乎,顾(独)……乎(邪、哉)
: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陈涉世家》

?
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br>)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
季氏》

< br>●何所……:是“所……(者)

(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如… …何,若……何,
奈……何:
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
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其……其……:
表选择,
相当于“是……还是……”。
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与 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如:与其坐而待 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 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件
2
:通假字汇总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yuè)
: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
、在肠胃,火齐之所 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齐:通“剂”。

5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6
、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通“无”。

7< br>、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
)屏:通“摒”。

8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帖:通“贴”。 火:通“伙”。

9
、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
)尔 :通“耳”,相当于“罢了”。

10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2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坐:通“座”。

13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

1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反:通 “返”。

15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惠: 通“慧”,聪明。

16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br>)厝:通“措”,放置。

17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 有感》
)那:通“哪”,怎么。

18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阙:通“缺”。

19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
)强:通“僵”,僵硬 。

20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
)道 :通“导”,引导。

21
、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故事两篇》
)曷:通“何”。
22
、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
)熙:通“嬉”,开玩笑。

23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
)辑:通“ 缉”,连缀。

24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遽:通“讵”,岂。
< br>25
、……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
)距:通“拒”,挡。

26
、公输盘诎,而曰……(
《公输》
)诎:通“屈”,折服。
< br>2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有:通“又”。

28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衡:通“横”。
< br>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 顺。

29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甫:通“父”。

30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31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 错:通“措”。

32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 不辱使命》
)仓:通“苍”。

33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
)裁:通“才”,仅仅。

34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適:通“谪”。

35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36
、得鱼腹 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以:通“已”。

37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8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食:通“饲”,喂。

39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材:通“才”。

40
、其真无马邪?(
《马说》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自余为僇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
)僇:通“戮”, 遭到贬谪。

42
、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
)暴:通“曝”。

4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通“叛”。

44
、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45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46
、政通人 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通“俱”,全,皆。

47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通“嘱”。

48
、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
)赀:通“资”,资财,钱财 。

49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不:通 “否”。

50
、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5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辩:通“ 辨”,辨别。

5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从前。

55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信:通“伸”。

56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已:通“以”。

5 7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徧:通“遍”,遍及,普及。< br>
58
、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 ”。

59
、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附件三

常见虚词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

<
论语
>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
>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 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
十则》


④鬼问:
“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二、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读孟
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
、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
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
、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 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
许人。

《大铁椎传》


4
、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
(
自己的
)
——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

)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
(
这种
)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
(
加强反问语气
)
其真无马邪道
(
难道
)


一、

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
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论语
>
十则》
)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捕蛇者说》
)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核舟记》
)
2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r>?(

<
论语
>
十则》
)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扁鹊见蔡桓公》
)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
《陈涉世家》
)
3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
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论语
>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马说》
)
4
、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
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
《冯婉贞》
)
②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
《醉
翁亭记》
)
③敏而好学。
(

<
论语
>
十则》
)
5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愚公移山》
)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
《捕蛇者说》
)
③睨之,久而不去。
(
《卖油翁》
)
6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
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醉翁亭记》
)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 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
能而不能用他。
(
《资治通鉴
.
赤壁之战 》
)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
摩玩之不已。
(
《黄生借书说》
)
7
、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狼》
)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出师表》
)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
《捕蛇者
说》
)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
《出师表》
)
8
、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出师表》
)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石磨盘-上映英文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5: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36686.html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