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快闪族(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09 03:34
tags:朱栋霖

幽默语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2021年1月9日发(作者:罗绍威)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 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
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
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
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
“文 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
外 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
利己”的“理想生 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 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
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 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 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
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 的文学观念,这对五
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
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 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
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 以《礼拜六》
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 、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
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 》、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 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
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 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
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 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
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 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
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 洲的现实主义,也借
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 劳蛛》、
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作最有成 就者为叶绍钧,理论方面的代表者为沈雁冰。
3、文学研究会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
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 地位的文学思潮。


5、创造社:
1、
成立于1921年6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
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 、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2、创造社初 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
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 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 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
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 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
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3、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
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 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
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 如冯乃超等。1929年2
月,被国民党查封。


6、新月派:
1、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是在新月社的基础上形成的,1926 年 4 月
在《晨报》副刊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饶孟侃、
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 化
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
美、建 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
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 觉创造的时期。
3、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 新月》月
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
健康、尊 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
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 ”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7、语丝社:
1、
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
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俞平伯等。
2、 他们创作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这种文
体在思想内容上 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
讽刺强烈,鲁迅称《语丝》 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3、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 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
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8、湖畔诗社:
1、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 、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
四人。湖畔诗社成员致力于诗歌创作,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 版,因此得名
为湖畔诗人。
2、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湖畔诗派是沐浴五 四时代精神而成长起来的诗人,
他们身上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 创作的基石。
3、然而,与前代诗人不同,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 全
部内容。所以,他们的作品主要写爱情,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这些诗
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二、简答、论述:
1、晚晴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晴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 br>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
说和 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
统文化的革新,这 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191 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
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
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 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并
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 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
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 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
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 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
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 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
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
花女 》,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2、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文学 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
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 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
新、大解放。
1、文学观 念上,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的传统观念被破除了,借鉴于西方的严肃
的文学观念得到了确立, 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
同倾向;
2、文学内容上, 改变了文学仿古的风气,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
道主义思想。文学有负于改良人 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3、文学语言上,僵化的文言被摒除,白话由俚俗的边缘 进入文人创作的中心,成为文学语
言的正宗;
4、文学形式上,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与手法 ,丰富着新文学的创作,新诗的创立、小说
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了大解放与大 丰富。
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现代化的新时代。

3、 五四文学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基本特征)
①理性精神的体现。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 用在于启蒙。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
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 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
批判精神。
②感伤情调的流行。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 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
闷,彷徨,伤感。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 乡愁,自述传讲着“零余者”的
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③个性化的 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
迅的《野草》表达的是一 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就因为
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 br>④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
当多的 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遭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这不只反映在创造社“身边
小说”一类作家、作 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体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
如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 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对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
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五四创作方法多样化 的局面。


第二章 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一、简答、论述:
1

鲁迅小说成就
(钱理群版)☆☆☆☆☆
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 可以概括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前者指独特的题材
与思想发现;后者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 式首发的创新。
①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A.鲁迅创作抱着启 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
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 此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B.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
a、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例:《药》描写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 土的贫困,而
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祝福》、《在酒楼上》等。
b、重在表现对现代中国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前者如《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后者的模式,也被 称为“归乡”模式——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故
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 而绝望,再度远走;《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
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在酒楼上 》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这类小说叙述者在讲
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 、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其中
蕴含着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
②“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例证:a、《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对立的因素互相嘲弄与颠覆、消解而形成的反讽
结 构;
b、《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含的悲剧意味;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c、《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论”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等。
d、《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e、《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此外,还表现在鲁迅的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借鉴西方,吸取传统 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诗化小
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 戏剧体(《起死》)。
鲁迅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 是由不自
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阿Q形象、风格特征及其意义
(朱栋霖版)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
1 、形象特征:关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
带有精神病态 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是旧中国农村中受苦最深的人之 一,具
有一般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同时也沾染了解游手好闲的狡猾。由于受封建观念的侵蚀和毒害,他形成了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愚昧落后、精神麻木,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独特
的复杂性格 。当精神胜利法暂时失灵时,他还有两件更为可悲的法宝:一是自己打自己(打
的是自己,而被打的似乎 是另一个);一是健忘。阿Q的性格使他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
阿Q的不觉悟,还突出表现在他对 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阿Q的阶级地位使他本能的趋
向革命,虽然他对革命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土谷祠里 的革命幻想,突出反映了阿Q的革命观
念中是混杂着各种落后意识的。不过他毕竟直到革命是暴力,能改 变人的经济地位,对他来
讲有利无害。但是,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并与统治阶级政权机 关合作,把
阿Q送上了“大团圆”的结局。
阿Q是极成功的艺术典型。他集中概括了旧中国广 大受压迫剥削而要求革命的贫苦农民
的阶级特征,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沉思考。鲁迅在《阿Q正 传》中,把探索中国农
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 ,深刻地
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历史教训。
2、风格特征:
A、外冷内热:鲁迅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着一
切;
B、以讽抒情;
C、形喜实悲:喜剧性的场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3、意义:
A、《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
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效果;
B、《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 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
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他将作为一面镜子,让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 容而时时警
戒。


3、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
(朱栋霖版)


《狂 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以被认
为中国五四文学的一篇 总序,它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1、主要内容:《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迫害狂想症患 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描写,揭露了从家族
到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 本质。表现了现代人最初的
觉醒意识。
2、思想艺术:
a、《狂人日记》对封建制 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
的环境;接着,作品通过狂人的联想, 把狂人所处的环境扩展到广大的社会;最后,上升到
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层次。尤其是狂 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也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 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表达了对
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b、《狂人 日记》在揭露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思和叛逆的精神。狂人面对
因循数千年的传统思想 ,大胆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
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最后 ,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
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 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出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 。其象征意义在于,
狂人的言行中包涵着的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
3、创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a、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 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
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 物和环境以象征
意义。
b、 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4、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朱栋霖版)
①在思想观念方面,鲁迅一反视 小说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传统认识,更新了小
说观念,确立了“利用”小说的“力量”“来 改良社会”的创作目的;
②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如清醒的现实主义、现实 主义与象征主
义相结合、人物潜意识、心理剖析等;
③在艺术风格上:
a、艺术风 格:多样化的特点,作品整体白描,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各种特征进行描写,或讽刺,或抒情。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
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 长衫;
b、表现手法: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c、塑造人物:注 重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
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具有较为 广泛的典型性;个性化的语言;以环境来揭示人物性格。

5、《故事新编》
(朱栋霖版)
写作特点:
a、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中 间经过“点染”。点染,即通过艺术虚构,在历史材料基础上进
行加工、提炼、改造和发展,将现代人的 生活融入古人古事之中,形成了古今交融的艺术特
点;
b、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的 又一个特色。古书的记载,以平面的记述为主,很少
有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而鲁迅的历史 小说则侧重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
态的深入开掘与发展;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 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
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 丰满而又富
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c、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 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 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
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 些人物说些
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

6、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 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
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①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②不同点:
闰土 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
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 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 波”,使他自己没
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
精神胜利法自我陶 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 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
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 境遇而奋斗的思
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 启
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7、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 (《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
建主义的压迫有 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a、《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
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 的封建观念大网
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b、《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
遇 。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c、《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 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
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 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
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a、 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b、 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 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
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 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
争。
c、 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 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 妇女解放的问题。


8、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
探索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鲁迅着力描写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
苦闷与 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
退下来,带有浓重的 悲剧色彩的人物。
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 《在就楼上》)是基
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 方近现
代思潮影响。
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 的新党”,常在报刊上
“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 重的氛围
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a、 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
迫是深重的。
b、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
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
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
君为累赘, 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
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 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
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 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 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9、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朱栋霖版)
①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②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③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④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10、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1、《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 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
追求、牺牲精神。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 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
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 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
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 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2、《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 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
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
希望与 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3、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 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
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总之,《野草》以 主观感情抒发为主,交织着鲁迅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战斗精神,是一
个伟大的探求者的心声。

11、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 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
内心感受。
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
象。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
告别 。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12、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记叙了作者童年、 少年、青年时代的某些生活片段,带有明显得传记文学色彩,抒发了
对亲朋和师友的真挚怀念;如《阿长 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范
爱农》;
2、展现了家乡的风俗 、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明初的社会剪影,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
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寄托了作家 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如《猫、狗、鼠》《无常》等文,在夹叙夹议中, 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针砭。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的锋 芒,在平淡的叙述
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寄予爱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和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
艺术特色: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 ?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
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 《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 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13、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 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
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 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 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 现了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
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 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
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 农民,典型的如曹
禺的《原野》、洪深的《农村三部曲》、茅盾的《子夜》、王统照的《山雨》,因此3 0年代被
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 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
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 命运的思考层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次
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 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
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 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
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 人与时代的关
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 》、《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
逝》等,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 史上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
柔石《二月》、巴金《家 》、《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鲁迅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a 、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
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b、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 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
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祝福》)、单四嫂 (《明天》)、爱姑(《离
婚》)、子君(《伤逝》)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 题。
3、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英文小故事-梦见自己拉肚子


运动与健康-怎样关闭qq空间


土地整理规划-殚精竭虑拼音


繁体字情侣网名-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险象迭生的意思-怎样用手机免费刷钻


关于黄河的故事-非常爱情


寒食节是哪天-聚星天华小说


万劫不复-庆余年电视剧上映时间



本文更新与2021-01-09 03: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04429.html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