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数学竞赛B卷-乐学谁的高中数学好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
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1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 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
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
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
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
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 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2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
法。
(2)
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
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
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
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
想方法:“分割
——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
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
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
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
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
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
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
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
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 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 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
趣。  
4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
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5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
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6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7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
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
8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
围,从中激发学生积
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
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
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
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9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
习为直观学习,易于
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
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
(3) 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  
(4)
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
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10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
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
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求简的
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
垂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
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
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
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
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1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
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
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
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
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
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
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让学
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
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2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
(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
法。
(2) 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
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
13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
的联系。  
(2)
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14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
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圆的 
(2)
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
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15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
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
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
x
2
?y
2
?Dx?Ey?F?0
表示圆的
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
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
对方程
x
2
?y
2
?Dx?Ey?F?0
表示圆的条件的探
究,培养学生探索发
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
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
互化,根据已知
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6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
br>l:ax?by?c?0
,圆C:
x
2
?y
2
?Dx
?Ey?F?0
 ,圆的半径为r,
?
DE
?
圆心
?
?,?
?
,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
2
??
2
几点:  
(1)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离;
(2)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3)当
d?r
时,直线
l
与圆
C
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
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
l
?r
1
?r
2
时,圆C
1
与圆C
2
相离;
(2)当
l?r
1
?r
2
时,圆C
1
与圆
C
2
外切;  
(3)当
|r
1
?r
2
|
?l?r
1
?r
2
时,圆C
1
与圆C
2
相
交;  
17  18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4
)当
|r
1
?r
2
|=l
时,圆C
1
与圆
C
2
内切;  
(5)当
|r
1
?r
2
|
?l
时,圆C
1
与圆C
2
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
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
题中的几何元素,
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
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
分析问
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