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1978至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13:42
tags: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expired是什么意思)


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



——


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 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历史新时期。


35

< br>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


领全国 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


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


35

年,是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


35


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


35


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年 均经济增速高达


9.8%



1979- 2012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



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 济


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45


亿元迅 速跃升



2012


年的


518942


亿元。其中,从


1978


年上升到


1986


年的


1


万亿元用了


8


年时间,上升



1991


年的


2

< p>
万亿元用了


5


年时间,此后


10


年平均每年上升近


1


万亿元,< /p>


2001


年超过


10

万亿元大关,


2002-2006


年平均每年上升


2


万亿元,


2006


年 超过


20


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


10


万亿元,


2012


年已达到

< p>
52


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 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


仅位居世界第十位;

< br>2008


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2010


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


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 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


1978


年的


1. 8%


提高到


2012




11.5%



2008


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 br>2008-2012


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


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1978


年 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


381


元,


1987


年达到


1112

< br>元,


1992


年达到


2311< /p>


元,


2003


年超过万元


大关至


10542


元,


200 7


年突破


2


万元至

20169


元,


2010


年再次突 破


3


万元大关至


30015

< p>
元,


2012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 p>
38420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


1978


年增长


16.2


倍,年均增长


8.7%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 国民总收入由


1978


年的


190


美元上升至


2012


年的

< br>5680


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


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我国 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


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


能够取得这样 的


进步确实难能可贵。



< p>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19 78


年国家财政收


入仅


1132


亿元,


1985


年翻了近一番,达到


2005


亿元,


1993


年再翻一番,达到


4349


亿元,


1 999


年跨上


1


万亿台阶,达到


11444


亿元,


2007

< br>年超过


5


万亿元,达到


5132 2


亿元,


2011


年再次超过


10


万亿元,


2012


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


117254


亿元,比

< br>1978


年增长


103


倍,


年均增长


14.6%


。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 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


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 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 ,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


1978

年,我


国外汇储备仅


1.67


亿美 元,


位居世界第


38


位,


人均只有


0.17


美元,


折 合成人民币不足


1


块钱。


随着我国对外 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


1990


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


达到


111


亿美元,


1996


年超过千亿美元,< /p>


达到


1050


亿美元,

< br>2006


年超过


1


万亿美元,达 到


10663


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1


年超过


3


万亿


美元,


2012


年达到

33116


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 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


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


35


年,


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


35


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


性不断增强的


35


年。


< /p>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5


年来,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

< p>
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1979-2012


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


实际分别增长


4.6%



11.3%


< p>
10.8%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


1978


年的


28.2:47.9:23.9


调整为


2012


年的


10.1:45.3:44.6




1 978


年相比,


2012


年第一产业比 重


下降


18.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 重下降


2.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20.7


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 /p>


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


198 1


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


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4.3%


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经常为负值。但随 着经


济实力提高,


融资方式多样化,


对 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


动 作用大幅提高,


2007


年消费、


投资 、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9.6%



42.4%



18.0%< /p>



近年来,


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 ,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尤其是在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


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


为关键的作用。


2012


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分别为


55.0%



47.1%



-2.1%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


“让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2000


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比


1985


年上升了


8.3


个百分点,西部仅上升


0.4


个百分


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

< p>
4.2



4.5


个百分点 。新世纪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相继


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特别


是近年来,


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


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2012


年,中部、西部 、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


重分别为


23.5%



24.1%



11.1%


,分别比


2000


年提高


6.0



5.0



2.7


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


1978


年的< /p>


17.9%


上升到


2012


年的


52.6%


,上升了


3 4.7


个百分点,


年均上升


1.0


个百分点。


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


1586< /p>


万人,


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


435


万人。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并不断催


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


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城镇吸纳就


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城 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23.7%


上升到


2012


年的


48.4%



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


76.3%


下降


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 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 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 立的


35


年,是商品


和服务供给能力大 为增强的


35


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 /p>


35


年。







农产品 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


撑。


35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 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


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 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


工业 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012


年,粮食产量达到

< p>
58958


万吨,比


1978

年增长


93.5%



2004


年以来实现


“九连增”


< br>连续


6


年稳定在


5


亿吨以上的水平;


棉花产量


684

< br>万吨,



1978


年增长


2.2


倍;油料产量


3437


万吨,增长


5.6


倍;糖料产量


13485


万吨,增长


4.7


倍;水 果产



24057


万吨,增长


35.6


倍;水产品产量


5908


万吨,增长


11.7


倍。肉类产量

< br>8387


万吨,



1979


年增长


6.9


倍。


2011


年,谷物、


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 界第一位,


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

< br>2012


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


436.5



斤,比


1978


年增长


36.9%


;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


5.1


公斤、


25.4



斤、


99.8


公斤和


43.7


公斤,分别增长


1.2


倍、


3.7


倍、


3.0


倍和


8.0


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工业化进程迅速 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


2012

年,原煤产量


达到


36.5


亿吨, 比


1978


年增长


4.9


倍;粗钢


7.2


亿吨,增长


21.8


倍;水泥


22.1


亿吨,增长


32.9


倍;汽车


1928

< p>
万辆,增长


128.3


倍;家用电冰箱由


1978


年的


2.8


万 台增加到


2012


年的


8427


万台;彩色电视机由


0.4


万台增加到


1.3


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


有,


2012


年产量分别达到


11.8


亿台和


3.5


亿台。


35


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


落 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


比重已达到


17.6%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


22


个大类中,我 国在


7


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


铁、水泥 、汽车等


22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大企业迅速成长


起来。


2013


年大陆企业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达


89



(


含香港

)


,比


2002


年增加

< p>
78


家,总


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动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 经济增长新亮点。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 增长的新引擎。


1978


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


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 识


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2


年,第


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31407


亿元,


1979-2012


年年均实际增长


10.8%


。其中,交通运输 仓储和


邮政业年均实际增长


9.5%


, 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实际增长


10.5%


。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 同时,


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


1978


年的


68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872 3


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


12.8%



房地产业由


80


亿元增加到


29006


亿元,年均实际增长

11.3%


。近年来,信息、物流、


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


35


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


35


年,是能源、


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


35


年,也是逐步建 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


形成比较优势的


35< /p>


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 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与此同时,


能源


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

< p>
2012


年,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


33.2


亿吨标准煤,比


1978

< br>年增长


4.3


倍,年均增长


5. 0%


。同期,我国


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


5.6%


,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


9 0%


以上。能源


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水 电、


核电、


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 中的比重



1978


年的


3.1%


提高到


2012


年 的


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


35


年来,我国交 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


不断提高,


有力 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


2012


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9.8


万公里,



1978


增长


88.8%


,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


424


万公里,增长


3.8


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


328< /p>


万公


里,增长


21.0

< br>倍;输油(气)管道里程


9


万公里,增长


9.9


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66.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3:4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700437.html

1978至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