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by
李笑来
in
1800
小时
-
高中两年慢
跑冲进美国名校
,
如何提高阅
读速度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在意自
< br>己的阅读速度,
尤其在读闲书
的时候,
< br>“速度”几乎是不被
考虑的因素——快与慢全凭
个人喜好
。
有的人喜欢咬文嚼
字,
有的人就是喜
欢囫囵吞枣
——当然更多的人干脆懒得
读书,只看画报与影视。
1
人们
真正在意自己的阅读速
度的时候,
基本上都是在考试
的时候,
比如,
在参加外语考
试诸如国内的四六级考试或
者国外的留学考试
TOEFL<
/p>
、
SAT
、
GR
E
、
GMAT
、
LSAT
的时
候——
大多数人的直接
感受
是阅读速度太慢,
乃至于时间
不够
用。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问题,
人
们
(包括老师与学生)
给出
了各种各样
的解决方案和建
议,
同时也定义了很多所谓的
< br>“恶习”,比如,“唇读”、
2
“指读”、“回读”、“译
[1]
读”等等
。很多学生在面
临问题的时候也难免“病急
乱投医”,相信“唇读”、
“指读”等等方式真的是所
< br>[2]
谓的恶习
。事实上,<
/p>
无论
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有人肯
斩钉截铁
地说出来就会有人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
。
然而很多的时候,
不能把“直
接感受”当作解决问题的关
键——要是那么简单,
问题早
p>
就被解决了。解决问题之前,
3
要正确地锁定问题的根源,
否
则就无法解决问
题。
解决问题绝不能仅仅流于表
面。
崔健的《像一把刀子》里
面有这样一句歌词:
“这时我
的心就像一把刀子,
它要穿过
你的喉咙去吻你的
肺??”
解决问题的时候,
我们就要用
这样的态度,
往往要穿过问题
的喉咙去探它的肺才可以找
到答案。
——
《把
时间当作朋友》
前言
几乎所有的语言
考试都有
“阅读部分”,这只是简称,
4
全称是“阅读理解部分”
(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p>
)。
“阅读理解”本
质上是两个过程的叠加
:
“输
入”与“理解”
。
“输入”有
很多种方法,
“理解”是需要
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
要能够
理解已输入的信息,
才能够真
正做到“阅读理解”。
如此看
来,
各种所谓的“建议”其实
只把焦点
锁定在“输入”过
程了,
而对“理解”过程只字
不提,
即,
以为问题的症结
在
5
“输
入过程”上,
而没想到症
结其实在“理解过程”上。
“输入”的方式至少有以下
常见的三种:
1.
扫读:只用
眼睛快速浏览
文字
(本质上来看是必然以
遗漏一些信息为代价)
2.
p>
默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
的同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
< br>在“说”这些文字,
并不实
际发声
3.
唇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
/p>
的同时嘴唇翕动“说”出
[3]
这些文字
6
事实
上,
没有人永远只用以上
[4]
三种输
入方式中的某一种
——无论是在读母语的时候,
还是在读外语的时候;相反,
大家都是在不自觉地根据需
要选择输入方式。
阅读内容对
阅读者来说相对简单
(即,
阅
读者的理解能力在这方面相
对很强)
的时候,
更多的情况
下都是采取“扫读”的方式;
而内容难度高一点的时候,
就
会采用
“默读”的方式;如
果内容难度相对较高,
那么就
会自然地采取“唇
读”的方
7
式——因为这样可以把
速度
放慢,
以便有更多时间思考消
化。
所以说,
“扫读”也好,
“默读”、
“唇读”也罢,
都
只是输入方式,
p>
且是各有用处
的输入方式,
根本不是什么恶
习。
如果学生相信“唇读”和
“默读”
都是恶习的话,
他们
[5]
实际上已经
相当于“三脚猫
被砍掉了两条腿”——境遇
< br>早已惨不忍睹。
(他们这么做
还有更严重的至少一个害处
,
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
8
也就是说,
在“阅读理解”的
p>
过程中真正需要时间的,
或者
说更需要时间
的,
是“理解过
程”——输入过程只是初步。
< br>无论用哪一种输入方式,
最终
只不过是在“配合”理解过
程而已。
在无法理解的情况
下,
输入得越快越没用。
所以,
想要提高“阅读速
度”,
真正
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理解能
力”,
而这并不是特别难以做
到的——尽管需要很多篇幅
才能讲清楚。
9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二:
朗读
的重要与必要)
被称之为“恶习”的所谓
p>
“唇读”,
实际上就是小声的
“朗读”。从
来都没有人认
为、
也不会有人同意“朗读是
恶习”——可是为什么“小
声朗读”就成了恶习呢?把
“小
声朗读”当作“恶习”
明显是再荒谬不过的。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
阅读内容
难度与阅读理解速度成反
比,
即,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越
高,阅读者的理解速度越低。<
/p>
10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输入手段
p>
(“扫读”、
“默读”、与
“唇读”)
必然会配合理解速
度;
< br>于是,
一旦阅读者开始使
用“唇读”的时候,
就说明此
时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已经
达到一定程度
,
而在这样的难
度之
下,阅读者的“理解速
度”已经小于等于“唇读”
速度
——
如果理解速度再差
一些的话,
阅读
者还可能需要
“反复阅读”
若干次,
甚
至要
返回之前的某一点
(前一
句、
11
前一段、
甚至前一页)
才可能
找到能让
他迷途知返的线索。
文字本身就是有声音的,
大多
数人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
于是在理解文字的时
候是不
可能回避声音的。
不妨自我审
视
一下自己的所谓“扫读”
过程,
就会发现脑子里的
那个
声音其实一直存在
。
本
质上来
看,
“扫读”的时候那个声音
之
所以有时“断断续续”,
其
实只不过是因为在阅读的过
程中“跳”过了一些“即便
不全读也能正确推测到的内
< br>
12
容”;
而那个声音只在
“读”
那些“必须读到才不至于影
响理解”的内容——也可能<
/p>
是句子、也可能是只言片语。
再进一步,一个人但凡正常,
那么他“顶多可以刻意回避
‘唇读’,但根本无法回避
[1]
‘默读’。”
小学
低年级的时候,
大多数学
生做不到随便拿来一篇文章
就能做到“流利地朗读出
来”。
事实上,
很多成年人也
一样做不到——即便是专业
播音员
,
朗读任何材料之前也
13
-
-
-
-
-
-
-
-
-
上一篇:托福阅读该如何巧用关键词?
下一篇:新世纪英语阅读教程第四册1235课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