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
:阐
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现行教育中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指出了现有教学模式的弊
p>
端,结合教育创新的要求,提出了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进行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
改革要求
关键词
:
创新型人才
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
教育创新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许多有识之士也对创新人
< br>才的培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
系统工程,需要
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
五个重要环节。第一,要完善培养体系。第二,要不拘一格选
用人才。第三,要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
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第五,要营造鼓励科
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的是创新教育。在
谈到如何完善培养体系时,胡锦涛同志说,创新科技人
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不
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
技人才生长的教育培养体系”
。下面笔者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教育
思想的转变及培养、教学方法
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教学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加以探讨。
1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思想
的影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创新
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
创新人格的培养,这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
有着较大的冲突。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
先面对的就是教育创新观念的改革。
江泽民同志指出
,进行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坚持
和
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树立
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教育,将思想文化熏陶与创
p>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其次,教育创新需要进行教育体制创新。要革除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展的各种体制障
碍,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这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
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
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
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
要用终身学习理念
,加快构建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以此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
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
进行教育
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
[3]
p>
[2]
[1]
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
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
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
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
教育创新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引导学生坚持学习书本知识
与投身社会
1
实践的统一,克服忽
视社会实践的倾向,深入实际生活,调查研究,开阔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千方百计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
全面发展等等。
2
.创新型人才培
养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规范式教育
为主要特点的继承性教育,其实质是共性化教育,注重个体
与环境的融合,强调“人道合
一”
。在我们过去的教学方针中,明确提出“塑造”的理念,这样的教育
模式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
“塑造”
,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压力
(
如考试成绩,<
/p>
学业评价等
)
,
处于被动状态,其内在驱动力被抑制,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对求知过程缺乏热忱与向往。高等学校变
成了一条条标准化的生产线,按照既定的加工工艺
(
教学计划
)
,通过标准化的加工工序
(
教学环节
)
,采
取规定的加工手段
(
课程教学
)
p>
,
加工
(
培养
p>
)
出一批批符合规定检验要求
(
质量标准
)
的标准化产品
(
专业人
才
)
。以这样的模式“加工”出来的“产品”
,千人一面,许多优秀的个性被共性化了,只能
用做一颗
颗合格的“螺丝钉”
。
p>
创立于
1988
年,于
1991
年
10
月才正式开学的香
港科技大学,仅短短十几年,其在《泰晤士报》
的全球最佳
20
0
所大学排名中已位列第
42
名。
p>
香港科技大学尽管与大多内地大学一样,
采用学分制教
学;但香港的学分机制与内地不同,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加强的学生<
/p>
自学能力。如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
70
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也
相当灵活,除一般性讲授课
外,香港高校的课堂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
采用小班模式,
一般只有约
10
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
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
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
生,来判断每名学生是否认真地完
成了任务。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
40%
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
考试等等,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压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把这种教育方式称
p>
为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
能力,
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提高审美情趣
、加强创造性和适
应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p>
在中国科学院第
13
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
院第
8
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
[1]
,
“要改变单
纯灌输式的教育方
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
的主动
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
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
3
.创新型人才培
养对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
: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受
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
高校目前采用的主流授课方式仍是课程讲授式教学,极不适应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更好解决人
类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积累的极大丰富性之间
的矛盾,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外教育
者展开了教学法改革的研究。
美国提出
APAs
[4]
(a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
“教学代理教学法
”
,
具有
“人”特征的“代理”在计算
机设计的环境中帮助教学,教学方式生动,复杂的
APAs
做到了两维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