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ACK
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互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
领域的广泛应用,
知识的获得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同样地,
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翻转课
堂(<
/p>
The Flipped Classroom
)教学模式的兴起
,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
重大影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到现阶
段的必然
产物,其技术属性已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固有属性。自
< br>2007
年美
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科学教师<
/p>
Jon Bergmann
和
Aaron
Sams
正
式提出“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及实践模式以来,备受
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
注。我国学者在其理论探索、本土化实践中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尽管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但尚未达到显著变化。究其原因,我们虽在“形”上实施了翻转
课
堂,
却没有做到“神”似
[1]
。
p>
也就是说,
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流程的“逆
序
创新”,不是简单的教学次序的翻转,而是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四要素及
其关系的创新
[2]
。具体而言,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应
体现在“双主”教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应用,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融合,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表现以及教学个性化的多途径实现等方面。
< br>然而,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却未能对以上几个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
/p>
因此,本文将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发生为目标,在探析影响翻转课堂有
< br>效实施因素的基础上,以
TPACK
视角为着力点,寻求
影响翻转课堂实施效
果不佳的本质原因,
并探讨其解决思路。<
/p>
这一探索对深化翻转课堂的认识,
第
1
页
改善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p>
TPACK
理论内涵
TPA
CK
(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是信
息时代全
新的教师知识框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
Matthew
J.
Koehler
和
Punya Mishra
为
TPACK
给出的定义是
[3]
: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
知识的框架”,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
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
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式。<
/p>
TPACK
框架
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四个
复合要素及境脉因素(
Contexts
)
。即,学科内
容知识(
CK
,
p>
Content Knowledge
)
、
教学法知识(
PK
,
Pedagogi
cal
Knowledge
)和技术知识(
< br>TK
,
Technological
< br>Knowledge
)三个核心要素,
学科教学知识(<
/p>
PCK
)
、融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p>
TCK
)
、融合技术的教学
法知识(
TPK
)和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p>
TPACK
)等四个复合要素,其
结构模型
如图
1
所示。
在该模
型中,这七种知识分别涉及到不同领域,其不同领域的专家均
为这些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与此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
TPACK
的内涵。
如何理解这七种知识的本源含义,对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
TPACK
的七种知识成分的可操作性
定义进行
了归纳汇总,如表
1
所示
p>
[4
,
5]
,可为具体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三、制约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
翻转课
堂是根植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变革,以改变传统课堂教
学秩序与时间安排为导向的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
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实现深度学习,即从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关注
第
2
页
知识点转向聚焦问题解决,在学习
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不断反思自己的
学习目的和策略,通过课内外学习活动参与和任务
完成达成知识内化与思
维提升的目的。
在制约
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因素中,王伟、赵桐等人在《基于翻转课
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
与案例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影响翻转课堂有效
实施的六大类
23
个策略因素
[6]
,即主体、工具、客
体、分工、共同体、
规则等六类,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p>
选择合适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
创作适合而有效的学习媒体与资
源、实施适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合适
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等
2
3
个实施策略因素;祝智庭、管珏琪等人在《翻转
课堂国内应用
实践与反思》一文中指出,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需依赖于一
系列的准备,即具备信息化教
学能力的教师、便捷的学习平台设计、优质
的微视频课程、启发式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
在线测练、多样性的学习评
价、个性化学习干预等
[2]
;韩阳、刘青昆等人在《
TPACK
视角下高
校教师
翻转课堂能力提升策略》一文中指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存在教学
思路不清、视频制作能力欠缺、学科内容知识不扎实等教师教学能力问题
[7]
。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①翻转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
节都处
在技术的包围圈中;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对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是一个至
关重要的因素。因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主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视频、
个性化的协作学习环境和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三个关键点
[8]
。而这
三个关键的总体设计者便是教师,教师已由原来讲台上的“圣人”和“演
p>
员”变成了“伙伴”和“导演”。因此,要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师需具
第
3
页
备技术与学科知识、
教学法知识深度整合的水平和技能,
从
这个角度出发,
教师所拥有的
TPACK
知识水平直接是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
1.
发展
教师
TPACK
知识,有利于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在翻转课
堂教学模
式的实施中,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课堂内外学习活动进行双重规
划
[9]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课后的辅导
者
[1]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科学设计,需与学
习者的认知水平、认知
特点相符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学科教学内容,明
确哪些
内容应以视频或者交互视频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需要
采用讨论、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等。因此,发展教师的
TPAC
K
知
识,对促进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呈现
以及个性化协
作学习环境的构建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2.<
/p>
发展教师
TPACK
知识,有利于设计制
作高质量教学视频
微视频学习作为翻转课堂课前学习者知识获取的主要学习方式
,视频
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获得的难易程度。为了让学习者积极主
动、有兴趣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主学习,那么提供的视频资源必须是高
质量的视频资源。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标准:一个
是高质量视频的
外在表现,即视频的清晰度、语速快慢、视频尺寸、容量
大小等都要符合教学的需要;二
是高质量视频的内在要求,即视频中的知
识逻辑关系、问题设计、视频时间长度控制等都
需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和学习规律。研究表明,教学视频是否具备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教
师对知识
处理是否合理、有序,对知识结构分析是否清晰、明了,对知识内涵讲解
是否深彻、有启发性
[1]
;单一视频时间长
度是否控制在学习者学习注意
第
4
页
力最集中的时间范围内。可汗学院
和林地公园高中教学视频的成功经验
[8]
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因此,只有综合把握这两
个视频制作标准,教师开发出来的视
频,才能在视频制作“形式”上高端
大气上档次,也能在视频“内涵”设计中充分体现学
习者的认知特点与规
律,这是教师
TPACK
< br>知识在视频设计与制作中的具体体现。
3.
发展
教师
TPACK
知识,有利于构建个性化协作学习环境
个性化教育是指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
育教学活动
,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要实现个性化教育,必
须开动脑筋,寻求有效解决当前大班化教学环
境限制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个体指导的不足,
难以兼顾到每一位学习者的境
况。翻转课堂是以个性化方式去构建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知识
体系的协作性
学习课堂
[10]
,
p>
这样的课堂能让教师更容易、
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习者,
能有更多时间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精准指导,从而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掌
握。
但为了能够实现这一个性化学习课堂,
必须要具有个性化的
学习环境,
其要素包含三个方面
[6]
:一是技术要素,研究和开发具有评价与诊断功
能的个性化学习分析系统;二是时空场地
变换要素,从个体学习平台向学
习社区拓展,从固定学习场所向泛在课堂转变
[11]
;三是学习活动进程要
素,核心思想是开
展个性化课前学习、协作式课中交流与反思性课后评价
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进程。
由此可知,
构建以“个性化、
连通、
灵活、
智能”
为特点
[6
]
的网络学习空间是落实个性化教育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教师
TPACK
知识的重要体现。
4.
发展
教师
TPACK
知识,有利于创新多元教学评价运行机制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