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
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培养目标(质量)
”的重要保障。在
参考卓越工程师计划、
工程学科认证
和
CDIO
体系等基础上,
提出
“能
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
(简
称:指南)
,用以指导各个学
院修订
2
015
版教学计划及其相应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指南”中“一体化”主要是指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
质量提升”
三个重要部分的集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明确培养目的与目标,
我们要培养出具有什么能力和水平的人才?第
二,明确培养过程,怎么才
能培养出与培养目标一致的人才?第三,
形成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目标)的机制,即如何
能够不断改进教学内
容、方法和手段,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
质量。重点是建立教学与
培养目标一致的保证体系
,
并通过测评检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
质量,形成可检测可控制的闭环
教学体系。
“指南”旨在建立一个标准框架,各个学院在制订
2015
版人才
培养计划中,根据学院
、学科、专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参
考“指南”框架开展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
打造出具有我校人才培养
特色(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和质量稳定的人
才培
养体系。
“指南”中教学体系主
要包括:专业培养目的和目标凝练、课程
(规划)地图和课程关系图形成、教学大纲(包
括实践教学大纲)的
标准、
教学测评与评估和三个层面的教学改
进反馈环节。
具体见下图。
各个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的
(
Learning
Goal
)
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Learning
Objectives
)
专
业
改
进
循
环
规划课程,形成课程地图
(
Curriculum
Mapping
)
建立课程关系图
(
Program
logic
)
撰写教学大纲
(
Outline of the
course
)
教
< br>师
改
进
循
环
授课、实验、设计、实习
(
p>
Teaching
)
课
程
组
改
进
循
环
教师与学生的测评报告
(
Performance
Report
)
课程组(群)评估报告
(
Group
Evaluation
)
学院教学委员会建议
(
The Committee
recommended
)
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
专业培养目的与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的和目标时,各个以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
作风实、<
/p>
创业能力强”
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指导。
指
导原则中的
“创业”
是广义的创业,既包含自己雇佣自己,也包
含被其他组织雇佣,并具
备领导或者参与该组织的“再创业”能力(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能
力和
领导能力的结合)
。因此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知识—能力
—素质”
的完整性。
专业培养目的
(
Learning G
oal
,
LG
)
是该专业将学生培养成为什
么样人的总体要求,是教学使命。培养目的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
多个。例如:
A
专业的培养目
的是: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领导力的卓越
工程师
< br>。
各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特色,
合理制订
培养
目的。
专业培养目标(
Learning
O
bjectives
,
LO
)是专业培
养目的具体
化。例如:根据
A
专业的培
养目的,其培养目标是:
LO1
)具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高的沟通能力
LO2 )
具有坚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
LO3)
具有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
LO4)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LO5)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LO6)
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法律和社会环境
专
业培养目的与目标制订既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又要根据本专
业
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过低无法满足社会和企
业的需求,
过高无法实现。
培养目的和目标可
< br>以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当提出一个目标时,
需要考虑到相
应的课程内
容、
实验、
设计项目、
p>
实习项目等配套,
同时考虑到评测手段和方法。
二、
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
(Curriculum Mapping )
是与培养目的和培养目标相匹
配的课程规划。
其中每一门课程至少与两个以上培养目标相关联,
如
果没有关系
,或者关系过少,就需要考虑该课程是否应该开设。专业
课程应该设计和安排应与尽可能
多的培养目标相联系。
事实上许多专
业课程只要有意识的设计是
可以满足多个培养目标的,
各个学院应该
鼓励开设能满足所有培
养目标的课程(如以团队形式开展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等)
。<
/p>
课程地图使专业教师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
(事实上也在启
发教师如何开设),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到
底有
什么用,以及作为学生选择课程的指引。
课程地图是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发展方向,
是
为让学生了解课程规划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
以便于学生理清职业
生涯选择,
自我职业规划,
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
就与提升学习兴趣。
以下是台湾大学机械学院部分课程地图示意表。
核
心
能
力
< br>課
A
培養學
生具備
學理基
礎及應
B
C
D
訓練學生
訓練學
< br>配合科技
具備設計
生設計
及工業
之
與執行實
系統、元
發展需
驗,以及
件、製程
求,訓練
E
F
G
培養學生
培養學
培養學
認識當前
生團
隊
生端正
與機械工
合作之
品行、
健
程相關之
精神,訓
全人格、
程
用工程
知識與
技術之
能力。
發掘、分
析、
解釋、<
/p>
處理問題
之能力。
及工程
學生執行
規劃與
工程實務<
/p>
整合及
之相關知
創新之
< br>識與技
能力。
能。
先進科技
練表達
與時事議
溝通、及
題,及整<
/p>
領導與
合跨領域
管理之
< br>知識之能
能力。
力
熱心服
務
及重
視專業
倫理。
< br>計
算
機
程
式
工
程
圖
學
機
械
工
程
概
論
p>
一
機
械
工
程
概
論
二
機
械
工
程
實
務
< b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在规划本科课程地图时,不包括学校的通识课程和实践教学部
分。<
/p>
实践教学部分需要按照实践能力标准进行规划
(详见本指南的实<
/p>
践教学部分)
。通识课程部分另行制定标准。
在规划研究生课程地图时,完全按照本科生的课程地图模式进
行。鼓励二级(及以上)教授开设研究生研讨类课程(计入学生的学
分,但如果不足
十五人则不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
三、
课程关系图
在课程地图的基础上可以建立课程关系图(
Program <
/p>
logic
)。
主要是建立课程之间的逻
辑关系、先后次序,其中包括:课程、课程
设计、实习等内容。给教师和学生清晰的教学
进度安排。在课程结构
关系图中,
可以按照课程群分组,
也可以按照课程体系的整体建立关
系和次序。
“小学期”也与主学期一起进行安排。各个学期注意课程
安排的均衡和次序。可以将课程
教学关系图与实践教学关系分开描
述,也可以整体描述。
p>
下面给出两类不同表示方法的课程关系图。
虽然画法不同,
但均
表示了课程群中各个课程的关系。
希望学院
在课程关系图中,
将课程
及其相关的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等与课程一起表示出来。
以利于学生
可以明确
学习内容和选课,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管理和计划的安排。
四、
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Outline of the course
p>
)是对开设的课程内容和实
施过程的总体描述。主要包括:见下表<
/p>
同一专业同一门课程所有任
可以适当差异化,
但应
课老师必须保持一致的内
容
尽量保持一致(
80%
)
课程名称与学分
先修课程
专业培养目的和目标
课程教材
评测方法与标尺
?
课程目标
课程简介
参考书目
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大纲组织流程(具
体流程见
POL
部分)
:
1
、
各授课教师独立提交
教学大纲,
每学期开始时,
将教学大纲
(纸
质版本,需签字和电子版本)提交到学院教学办公室,每年可需要根
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大纲内容进行调整。
2
、多个相关的课程需组成课程组(群)
,学期结束后或者开学前,
共同研讨教学大纲后,
老师各自独立提交教学大纲。
每位老师提交大
纲的教学内容需大致相同,
并允许一定的个
性化。
每学期课程结束召
开课程组研讨会,讨论是否进行大纲的
修订。
?
课程目标
1
、
教师需要对应课程地图,
根据自身课程内容及授课特点制订课
程目标,
这些目标要与一个或多个专业培养目标建立联系
(表明该课
程对培养目标的共献)
,并设计其
相应的测评内容、评测方法及评测
标尺。
即怎么才能评测出学习
该门课程的学生达到所设计的学习目标
程度。
这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
需要教师进行创新,
需要在作业、
考题、
分析、设计、实验中体现,从而达到真正能够评测出学生在培养目标
上的实现程度。
2
、
p>
授课教师也可以直接将培养目标作为该课程目标,
教师需按此
目标进行评测,而不能随意更改目标,如需变更,须由教学副院长签
字
,并通知教学秘书。
3
、
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实际内容撰写,
同时尽量与所授课程隶属
专业培养目标和目的贴近。
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内
容上也要与专业
培养目标和目的一致。例如:如果专业培养目标中涉及社会责任(环
p>
境保护)等内容时,在教学内容上就要安排一些案例研讨,或者在课
程设计中增加相应的要求。总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
方法等需建立在该课
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基础上的整体设计。
4
< br>、
同一课程所支撑的目标及其对应的评测方法和评测标尺必须保
< br>持一致。
?
课程简介、先修课程、课程教材
同一
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简介及教学方法尽量一致,先修课程
必须保持一致,课程教材保持
一致,参考书目可以个性化。
?
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
1
)老师可以补充“课程大纲参考表格”中没有的教学方法。
(
2
)建议增加实践性和互
动性教学内容。
(
3
)所有教授该门课程老师课程内容至少
80%
保持一致
。
?
评估方式
(
1
)建议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另外设计)
,都要有多种
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鼓励教师创新性的补充其他评估方式,<
/p>
并仔细
设计考核的内容,
从而真正能够测
评学生的能力。
凡是选中的评估方
式需要标出占成绩的百分比,
各评估方式百分比之和为
100%
。
(
2
)建议所有教授该门课程教师课程
评估方式尽量保持一致。
下面以
A<
/p>
专业培养为例,可能的测评方法。需要教师、课程组
创新思考设计
。
(说明:测评方法与测评内容是一体的)
培养目标
测评方法
LO1
)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高的
课程设计、实验小组、
沟通能力
课堂表达、课堂演讲
LO2
)
具有坚实的工程基础知识
考试、作
业、课堂测试
和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
实验报告
LO3)
具有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
设计报告、课堂创意比赛
LO4)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和发展
撰写专题报告、实习报告
趋势
LO5)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阅读课堂提问、考试
LO6)
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法律和
专题报告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
< br>ABET
(美国工程与技术专业认证组织)可借鉴的评测方法(其中
P
是指对整个培养方案的评估,
C
< br>是对课程的评估)
。
CDIO
评测雷达图
以下是课程大纲参考表格。
Department /
Code
(
开课单位
/
单位
< br>代码
)
Course Code
(
课程代码
)
Course Name
(课程名称)
Course
Objectives
(课程目标)
Course Contents
课程简介
< br>(特色、
新知识等)
Prerequisites
(先修课程)
1
)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工程设计的工具
3
)独立设计简单的系统
。
。
。
。
。
。
。
。
。
。
。
。
。
。
。
。
。<
/p>
。
。
。
。
。
。
。
。
。
Credit
(学分)
Course Materials
(课程教材)
Reference
(参考书目)
□
课堂前测试(
Pre-
test
)
%
%
%
%
%
□
期末报告
/
论文撰述
(Team Paper/Theses
Writing)
□
作业撰写
(
Assignment
)
□
课堂演讲
(
Pres
entation
)
□
课程设计
(
design
)
□
口试
(Oral
Exam)
%
%
%
%
%
Evaluation
(
评估方式
)
□
课堂中测试(
Classroom
Test
)
□
期中考(笔试)
(Midterm
Test)
□
课堂后测试
/
期末考(笔试)
(Final Test)
<
/p>
□
实验分析报告撰写
(
< br>experiment
Report)
建议:专业课程应注重过程评估,评估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多种评估方式并存,当条件成熟时,某
p>
些专业课程的期终考试(笔试)比重可以不超过
40%.
具体由老师或课程组决定。
Pedagogical
Methods
< br>(
鼓励实践、互动
单元的增设、多
种教学方式并
存
)
□
讲授法教学
(Lecture)
小时
□
案例教学
(Case Study)
小时
□
网络教学
(e-Learning)
小时
□<
/p>
实践教学
(Experiential Learning)
小时
□
角色扮演教学
(Role
Playing)
小时
□
情景学习
(Theater
Learning)
小时
□
研讨式学习
(Seminar on
Field Research)
小时
□
实习
(Internship)
小时
□
服务学习(
Service
Learning)
小时
□
自主学习
(
Independent Study)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