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与绅士化
2015-03-02
王
昊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那天途径老城,
赫然发现小时候生活了
18
年的街区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低矮
的胡同和院
落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雄伟壮丽的办公大楼和高
层公寓,
心中不禁涌起
“日暮乡关何处
是”的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应该也并非我的专利,无论你生活在中国的哪个城市,如今,你
还能找到自己出生时的老房子么?它们多半都已经被“更新”了吧?
在西方政府的语境中,在城市化平
稳发展时期,
“城市更新”
(
Urba
n
Regeneration
)是最
重要的技术手段,唯籍此,城市才能不断提升环境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吸引力,
从而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但是,西方学术界的立场却大相径庭,
他们盯住了
“城市更
新”的副作用。并给它起了一个“
很装”的名字,叫做“绅士化”
(
Gentrificatio
n)
。
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
50%
,
“从增量到存量”的平稳发展时期终于要到来了。城市更新
无论好坏,
绅士化是否注定无法避免,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上下两篇,梳理一下西方政府和规划学界几十年来
的“城市更新”
(
Urban
Reg
eneration
)与绅士化(
Gentrificatio
n
)之争,为了我们明天所要面对的问题,搭建一个思
考的基础
。
一、名词与概念别嫌烦,我们先来掉下书袋子吧!
第一组:城市更新系列
在西方,
与拆旧建新、
更新等等相关的名词大体有三个
(既然词根是英语,还是以英国为
例好了)
:
旧城改造(
Urban
Reconstruction
)
在
英国,旧城改造主要指
1950-1960
年代,以“清除贫民
窟”为理想,大规模动用公共资源
(财政、规划)的物质空间改造,和我国的就地回迁的
棚户区改造比较像。
城市更新(
Urban
Regeneration
)
城市更
新主要指撒切尔政权上台后(
1970-1980
年代)
,更加借助于市场的改造措施,这些
措施既有专项补贴,
也借助公私合作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
以及行动规划
(
Action Plan
)
,
p>
注意了,
这个城市更新正是西方学界借助绅士化概念重点打击的对象
,
他们认为资本大举进
入的城市改造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不公。<
/p>
城市复兴(
Urban
Renaissance
)
1990
年代以来,尤其是工党政府执政以来,为了与以前的城市更新划清界限,新的名词产
p>
生了——城市复兴
(
文艺范儿十足,总是让
我想到“文艺复兴”有木有?
)
城市复兴层次更宽泛,宏观层
面可以指针对于大区域的产业复兴政策,
(如威尔士等工业区
的
城市复兴政策等)
;微观层面,可以指针对一个社区的具体规划。英国的城市复兴政策已
经考虑了对大规模资本的抑制,
倾向于让社区居民做主——公众
参与、
自动自发,
同时也更
加“以人为
本”
、注重城市文化和设计的元素,注重结合产业升级,搞些展会展览等等。抛
开社会批判不提,这个阶段的物质环境作品确实“颜值高”
,精致、有体
验感。
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的
Cardiff
Bay
(
照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第二组:绅士化
绅士化(
Gentrification
)一词最早是德裔英国规划师格拉斯(
p>
Ruth Glass
)女士发明的,词根
来源于法语。
格拉斯女士在
1964
年
发表的
《伦敦:
变化的诸方面》
(
p>
London: Aspects of
Change
)
中写到:
在伦敦,
一个又一个工人阶层社区遭到中产阶级的侵蚀,
< br>租约到期后,
低矮错落的破旧房屋
就会被收回并逐渐改造
成有格调的昂贵住宅┉┉。
这个过程一旦在一个地区启动,
就会
迅速
蔓延,直到这个区里所有工人阶层住户都被中产阶级租户取代┉┉。
从此,绅士化一词就用来特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
中,中产阶级进驻到以前低收入的工人
社区,
引起租金上涨,低
收入的原有居住者被迫搬离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贫民窟搬家的
过程。
格拉斯女士和后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
在这个搬家过程
中,
有钱有权者获益最多,而
社会最底层的居民往往被又一次剥
夺了,
至少被剥夺了住在城市好区位的权力,
这往往使得
他们就业机会更少,生活更加困难。
根据西方学者的概括(
Davidson and Lees
2005
)
,绅士化这一概念的构成要件有四个方面:
①资本再投资
②社区社会构成中高收入成员增多
③建成环境的改善
④对原有低收入居民直接或间接地驱离。
这一概括扩大了绅士化的概念范围
,
不仅旧城、
老工业厂房的改造算是
“绅士化”
,
即使城市
郊区的改造
,<
/p>
只要符合上述定义的
,
也被国外学者纳入
了绅士化的范畴。
看到这里,
你是恍然大悟呢还是越来
越迷糊了?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难道是自己
“没
觉悟”?租住户租约到期难道还能赖着不走么?城市环境越来越高档难道不好么?
二、过程与反思
为了讲理还是先说事儿,暂且按照英国对城市更新系列的分段语境,梳理一下历史,看看
争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吧:
1
、旧城改造(
Urban Reco
nstruction
)
(
1950-
1960
年代)
在英国,旧城改造的理念来源于
19
世纪“清除贫民窟”的政治愿望。当时人们认为:
恶劣的城市环境是城市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贫民窟中长大的人很难有好的道
德规范和社会责
任感,这样自然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二次大战后,
上述想法与盛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价值取
向一拍即合,
第一阶
段的旧城改造轰轰烈烈展开:
通过福利国家的政策,
扭转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 br>机
会不均的旧城改造理所当然以大幅提高公众福利与公共支出为背景。
从城市规划的实践角度看来,
这一时期的旧城改
造活动与
80-90
年代中国的情况有很多类似
之处,如: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通过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的模式,着重
于物质空间的改善。
为改善穷人的居住质量,
英美等
国在这一时期,
都建成了不少高层住宅。
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满
怀
“乌托邦”
的情结,
而这些投资拉动
也确实起到了推动战后经济发
展的效果。
当然,
贫民窟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如果社会无法为
每一个公民都提供合适的发展机
会,再“合适的”住宅也难以使居住于其中的穷人免于贫
困。因此,
50-60
年代旧城改造中
新建的高层住宅,
有很大一部分进一步沦为藏污纳垢之所,
甚至
是犯罪分子的集中培训基地。
从规划技术的角度看来,
一次性大
规模开发,
容易造成居民成分过于单一,
都是穷人的地方
谁来消费?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确实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了环境活力,减少了穷人的就业机会。
p>
在这个阶段,绅士化已经悄悄登上了历
史舞台(见前文格拉斯女士对伦敦的观察)
。不过这
个阶段的绅
士化还没有和政府行为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扯上太大的关系。
那个阶段还是西方
城市增量发展为主的时期,郊区化如火如荼,
大部分中产阶级
(尤其是美国中产阶级)
是逃
离了城市中心,让出
了曾经的好区位。
在我国,
建国以来
数次的棚户区改造,
很多都采用了就地回迁的方式,
政府利用本
来就破烂
的地方盖住房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且并没有驱离谁(虽然很多历史街区就是这样
永远消失
的)
,从最严格的角度出发,也不符合“绅士化”的定
义。那时候大家基本都还是无产阶级,
阶层差别在那之后才发展出来,
< br>所以即使改造后的街区,
阶层的混合性也还存在着。
这也
许
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只有城市物质环境提升而没有绅士化的
改造过程了。
为什么?因为那
个时候我们国家没有城市土地市场
,
城市区位没有市场价值。
无论这种改造是奇迹还是奇葩,
p>
总之后来,这样的事情就很难继续了。
2
、城市更新(
Urban Rege
neration
)
(
1970-19
80
年代)
70
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福利国家的理想。撒切尔政府执政伊始,发现:一、
政府没有那么多钱;
二、
政府行为低效僵化赶不上市场的步伐
,
降低了城市吸纳资本的能力
和发展竞争力。
< br>也就是说,规划妨碍了政府围着开发商转。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
英国传统
规划的地位一落千丈,新的城市发展政策改为主要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间接控制城市发展,
p>
并引入了更多的私有部门参与旧城更新,强调渐进式、项目式。公私合作的城市开发模式
p>
(
Public-Private
Par
tnership
)以及行动规划(
Action
Plan
)都创始于这一时期;以社区为主
的更新
项目(
Neighborhood Renewal
)也在旧城
中心区全面展开。与上一阶段的旧城改造相
比,与市场走的更近,实施性更强,是英国<
/p>
70-80
年代城市更新(
Urban
Regeneration
)的主
要特征。这些新项目更加精致
,
经济效益也更好。
随着资本投入到城市更新中,确实也拉动<
/p>
了城市经济乃至就业的增长。
但是,
这些项目不再以改善穷人的居
住环境为主要目标,
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贫民
窟无论如何破烂,
毕竟也是穷人的容身之所,
而这
样的区域一旦被开发项目看中,
则意味着
这些穷人只能去往更悲
惨的地区,甚或从此成为街头的流浪者。与此同时,
“福利国家”这
一西方战后所标榜的政治政策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褪色,
城市底层的居民感到自己的居
住权越
来越没有保障。福利政策的缺位进一步加深了底层群众对这些改造工程的愤恨。<
/p>
“绅士化”
的说法也正是在这种愤恨中逐步流行开来。
确实,大规模绅士化正是由于
1970
年代的经济萧条,萧条迫使中产阶级卖掉郊区的别墅,
回流到城市中寻求更便宜的社区。
1980
年代经济开
始复苏“绅士化”却没有像一些学者曾
经预言的那样止步或者消失,
反而由小规模自发型向开发商主导型的大规模
“绅士化”
转
变。
在西方学术界,
一般称其为第二波绅士化。在这一波中,<
/p>
政府退出了城市再开发的舞台,而
开发商大规模地投资旧城更新项
目,
大规模的搬迁与拆建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城市中
p>
社会阶层更加隔离,阶层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了。
1970
年代之后
,
在以纽约为代表的很多西方
大城市中,与“绅士化”相关的城市更新改造引发了一系列暴力冲突。
从此之后,绅士化变成了有明显负面意义的词汇,学术界用以
指代各类“贫民窟搬家”式
的再开发。而政府文件则完全回避了对这一词汇的使用。
p>
所以建议大家以后与外国学者聊天,最
好动不动就“发挥绅士化的巨大作用”哈,你要说
的那个词是“城市复兴
Renaissance
”
看了这段描述,大家脑子里有木有出现熟悉的画面啊?城市的更新改造,确实会使地方经
济更有活力,
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到底为谁所得?是否对利
益受损方
(在绅士化进程中
被迫搬家的穷人)
< br>有适当的补偿?一直是西方规划界普遍追问,
至今也没有满意答案的问题。
当然,从我国公有制的制度基础理解,
“绅士化”的直接所得,由城市
政府(通过地价)与
开发商分享,
而政府的地价收益应该是用于
了惠及每个市民的福利或基础设施投入。
但即使
真的如此,
p>
被迫搬迁的原住民就理应为
“公共环境的改善”
而额外承担利益损失么?事实上,
在我国,
目前对于强拆的
抵制还只限于自认为对原有城市物业拥有产权的人,
而对于
“被
迫
搬迁的无产者和租住户”
——这一西方学者在绅士化研究中真
正关注的利益受损方,
至今无
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民间,都还无人
谈论其得失。
3
、城市复兴(
Urban Rena
issance
)
(
1990
年代至今)
在英国,
1997
年工党执政以来,赶忙和城市更新划清界限。工党认为资本大量引入城
市再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隔离问题(
Social
< br>Exclusion
)
,即:富人区驱离穷人区,且富人
和穷人居住相对分离;
穷人的利益尤其得不到保障。
因此,
工党的新政强调以公共参与作为
复兴旧城的
主要策略。即:鼓励居民自发改善社区,由居民自行决策,
政府投资以满足社区
居民需求为主导。另一方面,
90
年代人们终于
重新发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一些城市
结合老工业遗迹或老建筑的改造,
营造城市文化特色;
并与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相呼应,
在更
新过程中引入更多的设计和文化要素,
如组织一些博览会
,
展会等。
这一时期的城市复兴在
环境
塑造方面也受到了
“美国新城市主义”
的影响,
更强调以人为本的环境尺度和绿色交通
服务、
可持续发
展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
投资以及中产阶级都被吸引回城市中来
,
在西方国
家掀起了逆郊区化和重回城市生活的风气。
1999年,
Richard
Rogers
在其公司
Urban Task
Force
承接的项目中率先使用“城市复兴”
(
p>
Urban
Renaissance
)一
词,从此以后,
“城市复
兴”就取代了之前的“旧城改造”和“
城市更新”
,成为90年代以来英国的城市再开发的
统称。
p>
“文艺范儿”十足的城市复兴作品确实广受旅游者的欢迎,对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
市知名度可谓是功不可没。因此,各种与老城保护以及工业遗址再开发相结合的城市复兴,
也遭到了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城市建设者的纷纷仿效。
“城市更新”
(
Urban
Renaissance
)的两大特征是:①强调社区级别的公众参与和
②注重文
化特色的营造。
虽然“城市复兴”提倡渐进式,环境改善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但相关城市政策在过去十年
内仍然遭遇了不少批评。
首先,
在自由市场的前
提下,
社会隔离本来就是大众自我选择的一
个结果,想通过公众
参与改变这一面貌无异于“抱薪救火”
。例如:很多社区自主提出的诉
< br>求恰恰是拆除周边的黑人社区。
不仅如此,
社区单元内部
的公众参与也不一定真的能够体现
弱势群体的利益:即使在社区单元内部,
也是有资源、有能力的强者更有主导能力,规划新
政到头来还是只满足了少数
强势人群的利益。
那么绅士化呢,绅士化当然没有停步的意思。伴随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重新发
现,
旅游者对风貌独特地区的趋之若鹜,
旅游业、<
/p>
休闲产业发展带来的绅士化成为了新的潮
流。
这一潮流不仅盛行于西方,
所有与全球化浪潮有接触的地区都出现了这种休闲旅游型
绅
士化的趋势。对此,
我们应该也并不陌生吧?如果你还是摇头
,欢迎周末去北京什刹海、南
锣鼓巷和
798
< br>参观,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 br>有人或许会说,
这有什么?游客多点有什么关系,
总比以
前破破烂烂的强吧
?
不过,
绅士化
p>
的规律似乎并不会止步于此。
我们下一次再来仔细看看绅士化究竟如
何形成,
如何运转?以
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吧。
上次说到英国城市改造更新的三个阶段,还说到了城市复兴(
Urban Renaissance
)的特征是
社区参与和文艺范儿。
因此与城市复兴相伴随,
绅士化也呈现
了新的面貌:
休闲旅游业入侵
老城和老工业区,原住民外迁,<
/p>
原有地区过渡商业化等等。以这个标准看来,我国的很多旅
游区,
如:丽江古城、凤凰古城,也可以算作绅士化的重灾区了。每个去过那里的人都会对
后来
者说:
“你来的有点晚了!
”
p>
一点不错,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绅士化如
同癌症一样是会不断发展的,
在绅士化初期
还光彩照人的地方到
了晚期往往会让人黯然神伤。
三、详解绅士化
1
、四个阶段
p>
针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
绅士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br>(四个阶段是西方学界共识,
但每个
阶段的名称是笔者随
便起的,不是正规的学术概念哈。
)
第一阶段,
帕累托改善期。一些新来者,
如艺术家等占据空置房
屋,但并没有引起租金的上
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帕累托改善”时期,所有人都感到
获益的城市复苏呈现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想必正是这一景象使简
.
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对波士顿的“北端”社区充满
了迷恋。
< br>第二阶段,
租金上涨期。
第一阶段的帕累托改善往往好景
不长,逐渐涌入的中产阶级、
逐利
的商人等新来者引起了租金上
涨,
最贫穷的租住户开始被迫离开。
就是在这个阶段,
原来在
798
办画室的画家们逐渐离开去寻找租
金更低的地区,
798
逐渐演变成财大气粗的画廊和特
-
-
-
-
-
-
-
-
-
上一篇: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正)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