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01:49
tags: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fridge怎么读)








当你看到这本书时,


一定会想,


这本书的书名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封面为


什么这样设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有了这些疑问时,


你就与这本书结了


缘。


为了不浪费你的时间,


在这篇导读里把这 本书要表达的内容粗略地描述一下,


几分钟就可读完,如有兴趣继续阅读,这是我们求之 不得的事。




当下



在人生过程中,有一句常说的 话“活在当下”


。为什么要求人活在当


下呢?就是因为人们从不 活在当下。


在这方面人倒不如动物,


不管它是什么动物,


它们的心都是不动的,时时处在当下、活在当下。动物们从没离开过当下,只是


动物识性不全,


认识能力不足而已。


所以动物们的寿命 相对人来讲都很长,


是它


们的成熟期的


10


倍以上,而人只有自己成熟期的


5



6


倍。会有人问:活在当


下,只是为 了长寿?回答:当然不是。除长寿之外,还能让人不活在自己的情绪


中。没有情绪,就不 会烦恼;没有情绪,对所有的事都会一目了然,就会表现得


很智慧。

?




欲望



欲望是中性词,


不能把它贬义化。


如果人们没有欲望的话,就不会产


生动力,


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现代的一切科技都不会出现。


只是我们把它放


错了地方而已,如能把欲望放在集体、国家和人 类上,它就是动力;如果把它放


在自己身上,


不管干什么都要想 着自己的得失,


势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阻力;



容易因欲望的扩张而造成战争。


?




角度



角 度来自于一个人的经历,因人的经历不同、


所接触的事物不同、遇


到的人也不相同,产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目前地球上有七十


亿人, 就有七十亿种角度,没有完全相同角度的两个人,只有相近没有相同。既


是这样,


角度就不是真理,


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只能说 它是一个不实的概念而已。


也因角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多数的争吵就因 角度而不能沟通。


?




了解自己



到目前为止,

< p>
还没有看到人们对自己全面了解的论述文章,


所有


对人类的论述都在


“有”


这个层面上。


但是这个世界是二元的,



“有”


就有


“没


有”



“ 有”



“没有”本身就是矛盾双方的同现,

“有”与“没有”相互交替才能


形成规律,


就像有声无声的 交替才能形成语言、


有念无念的交替才能形成思维一


样。



人也应是这样。


人是有形有相有念有作的,


也会受二元的制约,就必须有个


无形无相无念无作的“人”


,我们对自己的“无”或“空”


,一点也不了解,甚至


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在这里所说的“没有”



“空”



“无”是指心上的空无,也就


是心上 没有任何概念的状态,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知”在。



有念时 ,


思维以脑电波的形式向十方发射,


是一个发射状态,念与念之 间的


无念是全波的接收状态,


人们对这些都无从了解,


就是对现实的自己也很不了解,


如:我们的眼睛接收的是光波,耳接收的 是声波,鼻接收的是气味波,舌接收的


是通过神经线的有线波,


身接收的是物体的辐射波,


也就是说,


我们与外界是以


波的形式打交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不知道。


?




二元



人 的二元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的层面。通常我们都知道


我的概念、认为、思想 都是“有”


,这些“有”来源于“没有”


,都是在没有概念


处产生概念、没有认为的地方产生认为、没有想法的地方产生思想,而“我”就


成了概念、认为、思想的体验者,感觉自己就是概念、就是认为、就是思想,忘


却了产生的地方,


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


是个空。

< p>
当你把认识问题的识放在空上


时,


你很自然就成了 观察者或旁观者,


你对所出现的问题就一目了然。


在有的层


面,要作观察者,不作体验者。观察者在空,体验者是有,观察者似有非有。



第二部分是“没有”或“空”的部分。因为它是空,什么都没有,所以没人< /p>


去研究它,正因为它是空,它才能包容一切的有,它才是个全息。在空这一部分

< p>
里正好和有相反,


有是有限的,


明白这个理就可以 用自己的有限开发自己的无限。


当你真的把自己的意识放在空上时,

你会同时意识到空中的一切有,


那时你会感


觉到你是一切、


一切是你的状态,


你也会感觉到你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


你也会


感觉到你像佛一样不生不灭,你也会感觉到你像神一样了知一切 ,而无一所知。


你充满整个空间,而不占有空间。在空的层面,我们要作一个体验者,体 验空,


空涵一切;不作观察者,观察者是有,体验者似空非空。


?




结语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空”


“有”从各个方面展 开讨


论,目的是破除迷信、了解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痛苦人人都有,痛苦的原


因却千差万别,


富人的苦、


贫穷人的苦、< /p>


达官贵人的苦,


但不知这些苦从哪里来,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希望我们的论述能给你带来一丝的笑容,


减少一点痛苦。












跳出矛盾,即是般若


?



七佛通偈: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p>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今学佛人多能


“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


,然明了“自净其意”者为数不多,又云何“降伏其心”?



我 们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


——


内与外、是与非、对与错、阴与阳、 有与空,


即使满天的星辰,也与浩瀚的虚空相对。


< p>
站在矛盾的任何一边,


都无法看清世界的真实。在对中不知道什么是错,在


错中不知道什么是对;


在矛的一边不知道什么是盾;

< p>
在现在不知道未来;


求索必


然伴随着迷茫;希求成 功而失败又是如影随形。



多少人彻夜不眠,

< br>在真理与谬误中辗转反侧,在取舍中迟疑不定,在痛苦与


茫然中徘徊。

< p>


辛勤的付出有时是必然的失败,


在修行的路上往 生净土却不知何方,


欲达究


竟又无法把握,欲消除妄想,而欲望 膨胀又无法清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站在矛盾的任何一 面,跳出矛盾,即是般若,即到


彼岸,是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跳出空而圆融空,跳出有而圆


融有,是故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终极之 圆智也。



一切法门皆以众生离苦得乐、跳出相对世界的束缚为宗旨。



知其所束,心结何存?



若众生皆不住矛盾,岂非一片详和?



普愿法界含识,远离颠倒梦想。能除一切苦,究竟涅




?




发现自己的角度


?



学佛同仁,大多是想从这个世间苦中解脱出来而进入修行的。



可是很多学人,修行了很多年,不但没有解脱出来,反而越学越累,越学越


疲惫。更有甚者,家不像个家样,开口埋怨家人不配合,并咒家人下地狱,拼命


地让自己的家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最终导致家庭矛盾百出,

乃至破裂。



种与人类本然不和谐的曲调,


使那些不学佛和想学佛的人视学佛人为精神不正常


的人,视其为人群中的异类而 远之。



人们对学佛人产生偏见,


使学 佛人成了精神病的代名词,


学佛这个词也成了


迷信的代名词。< /p>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个角度问题。


找出自己牢不可破的角度,



掉这些角度,让自己站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看问题、处理问题、解 决问题。



当你处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你早已得到解脱,


再没有束


缚你的地方,< /p>


原来的束缚不过是自己的角度而已。


没有角度了就可圆满一切、< /p>



纳一切,所有的存在都成为一种“合理”现象。



一个人的角度,


极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而这种角度能使人发达明心,也能使


人进入死角受苦烦恼,一生都不能觉知。 一旦“去掉”这个角度,这个世界就变


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 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角度呢?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


子。


< /p>


1


、当与人辩论的时候,有时感觉词穷理尽,内心很难受,这时自 己问自己


“我为什么有难受的感觉?这种难受是从哪里来的?”



2


、当对方用莫须有的事情加以指责时,你会有气愤的行为,自 问一下“我


为什么有气愤?气愤是从哪里来的?”


< p>
3


、当你无缘无故被人骂一顿的时候,你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总想还他一句


骂,


这时问一下自己


“为什么?它从哪 里来?”


就有可能找到你牢不可破的角度。


< br>当你真地发现自己的固有角度时,


最好是再问自己一下:


自己词穷理尽的时


候,


“我”凭什么要难受?当被别人冤枉时,


“我”凭什么要有恨意?当被人谩骂


时,


“我”凭什么要气愤?就因为有个“我”吗?没有“我”当如何?


?

< br>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


< p>
每一个生命都有两面性,


即空无性和有为性。


认识 这个自然界也是用这个两


面性去分析、了解的,虽然多数人会利用这个两面性,但不认识 这个两面性,学


佛人也是如此。当让他站在一面去认识另一面时,却成了登天之事,比如 :从有


欲过渡到无欲,


从万有过渡到什么也没有。


而我们不要说过渡,


就是站在有上认


识一下空也成了 难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1: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5005.html

丁愚仁:《禅不是修出来的》导言和序言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