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州市临淇镇崔庄村简介
< br>林州市地处河南、
河北、
山西
三
省接壤处,位于河南最北部,
本人毕业于林州市第三高级中
学,
姓名吗?嘿嘿,不说了,临
淇镇排名河南省第
94
位,林州
市第三位,仅次于姚村镇及陵阳
镇,
崔庄村吗排名为临淇镇第二名,
第一吗,
嘿嘿
,
不说了,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特有的方言。林州市是
安阳下
属的一个县级市。临淇镇
又是林州市的南方音,又
因为临淇商业比较发达,
所以校长经常说,临淇是
林州市南部的(小香港)
,
真是美称啊。嘿嘿!但总
的来说,与拐音多的河南话比较起来还是偏河北省。简练、
深沉、形象
、古音多
言简意赅是林州方言的特点。林州话
属北方语系。
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p>
高亢宏亮,
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
。
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
话
常省略某些词语
。林州话对多
音节词
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
亮、
节奏长,
末音节词读得轻、
低、
节奏短:
常因发
音速度快,
省略或
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
了原来词语的
音节
。
林州与
安阳相隔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其口音却有着
天壤之别,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难以领会,
而且这种口音和正
宗的河南方言听起来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是,除了林州人
自己,很少有人听得懂这种在北方语系里,按理说应该很好
理解的方言。<
/p>
林州人
质朴,
说话豪迈,
每个
字都是气出丹田,
生生
硬硬,
如吵架一般吼出
来。
听说曾经有一个上
面的领导到林州红旗
渠参观,<
/p>
对当地的导游
说:
你们林县话可不
怎么好听啊。
导游姑
娘却很自信地回答:
其实林县话最美
了
,平常生活对话都和唱歌一样,
不信您听一段:
--so fa ?
-- do mi fa. -- So
do mi fa -- Xi do mi fa.
。
p>
领导听得
一头雾水,导游姑娘莞尔: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话了:
-
什么饭?
-
大米饭。
-
什么大米饭?
-
烯大米饭。
还有一
段是
80
年代林县大喇叭里广播的方言天气预报,有
很多版
本,
常常被林州人拿来逗笑外地人。
今儿个明儿个和后儿个
,
石板岩阿
有点儿疙星
,
采桑正雾不愣噔
,
有老爷是晴天阿
,
木
牛老爷是阴天阿
,
闺女小伙
,
摒光顾塔俩爱了
,
该收么的收么
的
,
该嘎活儿快嘎活儿去
,<
/p>
恁都听见阿了木牛
?
意思是
今、
明、
后三天,石板岩镇
有小雨,采桑镇有雾,有太阳是晴天,没
有太阳是阴天,姑娘小伙,不要只顾着谈恋爱了
,该收麦子
的收麦子,
该干活的干活,
你们都听见了吧?
这里人管太阳
叫老爷
,管月亮叫老奶奶,很乡土的叫法。
前几天收到一
条用林州话发的短信:夜个儿黑来
,
树登儿骨最乐
约小鹑
,
呜
叫乐一黑来
,
赫嚷毁我了
,
前昂起挨
p>
,
我上树登儿购它勒
,
么站
稳跌了约仰八差
,
快板死我了
!
真算淘神
.
!
大致意思是:
昨
天夜里,树上有两只麻雀,叫了一晚上,乱死我了。上午起
来后,
我上树去捉他,
没站稳跌了个四脚朝天,
快摔死我了!
我从小生长在安阳,但爷爷家在林州,
每次经过这一个小时
路途从一地到另一地,思虑都会纠结于一个问题:为什么距
离如此近的两地方言差距会如此之大?经过查阅资料,我发
现原来林州话
和河南话竟然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
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
p>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
代扬雄《方言》提到的
赵、魏之西北
方言。晋语的使用人
口近
5000
p>
多万(
86
年是
4
600
万)
,其中山西约
2000
p>
万
(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
、
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
10
00
万,陕北有
300
多万。晋语的最
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
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
者戏称之
为
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
林州话,放在河南
话,或者放在
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
常晦涩的,
< br>甚至因此林
州人受到河南人的嘲
笑。
而最近在网上看到
一位台湾语言爱好者
发的帖子:
不久前,
在北京开完会,
我用闽
南语与家人通电话。这时,站在一边的小李突然用他家乡河
北永年的方言将我说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
并问我:
像不像
你刚才说的话?
我惊异万分。
小李又用他家乡方言说了一连
串日常用语,
p>
并顺手拿起一张报纸念了一段。
我更加惊奇了,
他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闽南腔!他说,河南省和河北省的
部分地方都讲这种方言。
这位网友经过翻阅古籍、考察,
划定了
一些市镇,而林州也列其中。
他的研究唤起了我的
一个记忆:高中时我是在上海读的,班上有台湾同学,高一
联欢会的时候他
曾经用闽南话唱过一首歌,其中有些词的发
音确实和林州话很相似,而这些发音在普通话
里都是找不到
的,我当时只是有点模糊的感受,并没有往深处想。
在汉
语七大方言分化树形图中可以看出,闽南语属于历史发
展的
第三层次,闽南语系闽方言的次方言。古中原政局动荡,掳
杀四起,尤其是历经两晋末年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元
之交的兵连祸结,形成了三次
大移民潮。中原古风南移,古
汉语在福建南部传播。据学者考证,闽南语至今保留了隋代
以前的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例如有
1
5
个声母、
89
个韵母、
7
个声调以及连续变调现象特别显著,等等,在现今普通话
< br>里早已消失了的语言现象,在闽南语中依然可以寻见。
倒
过来推,也就是说,林州话的古风同样保存较好。林州之所
以
能够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也许是由于其地理原因:河南
地处平原,林州位于太行山脉上
,长期与外界阻隔,语言流
通演化缓慢。
圣经上说洪水消落以后,诺亚的子孙在地球
上繁衍生息,分住在不同的部落。当时天
下人操同一口音,
讲同一种语言。他们商量修建一座高通天高塔,以便扬名天
下,不致分散居住在地上。耶和华便下界,弄乱了人们的语
言,让他们语言
不通,交际受阻,同心也无法同力;于是通
天塔也就半途而废。人们只得按照耶和华的意
愿,离开这座
城池,分散到世界各地,讲着各自的语言。
p>
现在全国州在
推广普通话,全世界都在普及英语,人类文明的通天塔
正在
一层层加高,
那么方言,
尤其是如
林州方言这样使用人数少、
范围窄的方言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吗?
我认为是有的,方言
承载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变迁,
从中可以读出很
多有趣的信息,再求同的过程中,存异永远是必要的
林
(
县
)
州市
地方虽小,可是就在这不大的地方却还有不
同的方言。如南方的临淇,五龙,与北部的任
村,姚村就不
很一样。
1
、及个(今天)林州临淇五龙方言
2
、米个(明天)林州临淇五龙方言
3
、夜个(昨天)林州临淇五龙方言
4
、才个(前天)林州临淇五龙方言
5
、串儿
[
出去
]
林州临淇五龙方言
6
、毛易(头发)
7
、各哉蛋儿(腮帮子)
8
、歇虎(壁虎)
9
、扑棱蛾儿(蝶类动物)
10
、光的蛋(头发光)
11
、小鹑(麻雀)
12
、老阳儿(太阳)
13
、明奶奶(月亮)
14
、讨急(生气)
15
、失急
/
慌六失甲(着急
/
慌慌张张)
16
、你可叠了(你太过分了)
17
、扣八(是啊)
18
、担顾儿(故意)
一朴六(一排)
19
、吃吃敬敬(结结实实)
20
、候
(
不要)
2
1
、其
[
囊
]
(让开)
22
、系不年儿(裸体)
23
、拾登(乱翻东西)
24
、呐壶(热水瓶)
25
、瞒净(土豆)
26
、撵撵转(陀螺)
27
、洗脸门(额头)
28
、哥才蛋儿(脸蛋)
29
、下莫古(下巴)
30
、黑掐勒(黑痣)
31<
/p>
、盖低
/
铺低
/
铺盖
[
卷儿
]
(被子
/
褥子)
32
、撕拉板儿(拖鞋)
33
、皮拐(皮鞋)
34
、钥儿(钥匙)
35
、谷醉
[
蹲
]
支棱
(zhileng)[
摇晃,歪斜
]
36
、七
蒙头
[
脑子不好使
]
37<
/p>
、死洋
[
不聪明
]
38
、藏老闷儿
[
抓迷藏
]
-
-
-
-
-
-
-
-
-
上一篇:中国文化外译论文 习语的翻译
下一篇:词型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