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第二章 化学反应热力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2 18:51
tags: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thickness)


第二章




电化学反应热力学
















一、


两类电化学装置



镀镍


是重要电化学工业之一,其装置



示意图如图


2



1


所示镀镍溶液


(


主要成分为



NiS0


4


,还有 缓冲剂、添加剂等


)


电解槽或电解池


:把两个电极与直流电源连结,



使电流通过体系的装置



原电池或化学 电源



在两电极与外电路中的负载



接通后自发地将电能送到外电路的装置。










置< /p>









< p>





2.1


镀镍装置示意



原电沲与电解池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着


电位差


< p>
电位较高的电极称为


正极




电位较低的电极称为


负极



在自发电池中,


电流


(


习惯上指正电荷


)


自正极经外电


路流 向负极。


电解池的正、


负极分别与外电源的正、


负极相连。事实上,在外电


路传送的电荷都是电子,电子流动方向与习惯上认为 的电流方向相反。



人为规定使正电荷由电极进入溶液的电极称 为


阳极


,使正电荷由溶液进入电


极的电 极称为


阴极


,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




电解时



正极是阳极,


负极是阴极。



原电池中


负极是阳极,


正极是阴极。

< p>


正、


负极


名称是按


电位高低来区分




阴、


阳极


名称是按电极进行


还原或氧 化



应来区分。


也有用氧化极、


还原极来称呼电极的,前者即阳极、后者为阴极。


< br>电流通过电化学体系



必须有


两 类导体



电子导体


< br>离子导体



以及在这两类导


体的 界面上进行


电化学反应


。因此,


电化学 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三部分


:电子导


体、离子导体、两类导体的 界面及其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电子导体属于物理研究


的范围,


在 电化学中一般只引用它们所得的结论。


离子导体包括电解质溶液、


熔融


盐和固体电


解质。


< p>
经典电化学


的主要内容


:


电解质溶液理论。






近代电化学


的主要内容


:


两类导体的界面性质及界面上所发生的变化


,


涉及


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许多问题。



电化学包括的基本内容


为电解质溶液理论


,


电化学平衡和电极对程动力学



能量的转换


:


电解池,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化学电源


,


使化学能转变为电 能。



化学主要


是研究化学能和电能之 间相互转化以及和这过程有关的定律和规则的


科学。



用电池符号表示电池的电化学体系,如,



2+



2+


左 边的锌电极进行


Zn=Zn


+2e


,< /p>


是阳极


(


负极


)



右边的铜电极进行


Cu


+2e=Cu



是阴极


(< /p>


正极


)



ZnS 0


4


溶液与


CuS0

< br>4


溶液之间存在液体接界电位,


以其间的竖线隔


开;


若采用盐桥能消除液体接界电位,则用双竖线。


电化学体系中存在的界面



金属 与溶液的界面,


两种不同溶液的界面;


若考虑

< br>到电极引线则有不同金属之间的界面。







< br>体










界面电位差


:


各种物质相界面上都存在 着大小不等的电位差,大小主要


决定于各个相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如,两种不同金属 的界面有


接触电位




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界面的电位差(


化学电池中最重要的电位差),两种


不同溶液界面上的电位差称为


液体接界电位


。< /p>



产生界面电位差的原因:


(1)


两相间电荷的穿越


(最普遍),在两相


接触 的瞬间,某种电荷向界面的某一方的穿越占优势,就会使带这种符号


的电荷在界面的一方 过量,而在另一方则不足,因为原来的两个相都是电中


性的。正、负电荷在界面两侧的分 布,因而产生了电位差。电位差的产生将


使穿越方向相反的带电粒子穿越速度的差别减小 ,


最后在电位差增大到某一


数值时,带电粒子相对方向的穿越速 度达到相等,电位差也就稳定不变。






在界面上穿越的带电粒子


:是阳离子、阴离子或电子。



(2)


界面的一侧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


若界面另一侧的物相对这离子


没有穿透性,则电位差只局限在界面的一侧,典型例子是液一气界面上电位

差,常是阴离子被选择性地吸附。







(3)


极性分子


(


溶质分子或溶剂分子


)


倾向于在界面上定向排列,这些分子


倾向于 把极性相同的一端指向界面的同一侧,从而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大


小与界面上极性分子 的数目、极性的大小和定向的程度有关。定向排列若发生


在界面的一侧,则电位差也局限 在这一侧。



扩散电位:是非平衡的扩散过程在界面电位差的作 用下达到稳定状态的结


果。例如,图


2



2


三各类型扩散电位。实验工作中,应避免使用有液体接界的


电池。常用


KCl


< br>KNO


3


溶液制成盐桥避免两种溶液的直接接触,构成盐 桥溶液


与两种溶液形成的两个串联起来的界面。此时,扩散由


K Cl


控制,而


K


+


Cl


-



迁移数都接近


0.5


,因而两个界面上的电位差可以相互抵消 。当


KCl


浓度为


1mol·


L


-1


时,扩散电位为


0.0084V


,而饱和时


(4.2mol·

< br>L


-1


)


扩散电位已小至低于< /p>


0.001V













2



2





三种类型扩散电位






第二节




电化学位和电极电位




一、


内电位、


外电位和电化学位



化学反应:




(


?


?


A


)


A


?


(


?


?


B


).


B


?


?


?


?


?


cC

< br>?


?


D


D


?


?



?


i




ΔG=0




有< /p>


?


G


?


?


?


1


?


反应的平衡条 件


:


?


?


?< /p>


i


?


i


?


0



电极


反应


:是


一个



学反


应,但又


有别



普 通


的化



反应。电极反应


中除了物质


变化外,还有电荷在两相之间转移。因此,在电极反应平衡的


能量条件中,除了考虑化学能外,还要考虑荷电粒子的电能。



以下讨论一个相中电荷发生


变化时电能的变化





;









例: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 人相


P


内部


(



2



3)


所 需作的电功为多少


?


解:设想这是一个只有电荷而没有物质的点 电荷,


因而它进入相


P


内后会引起相< /p>


P


电能的变化而不会使相


P


的化学能变化。



外电位


?


:


单位正电荷移近相


P


时,克服相


P


外部电场的作用力所作的功。

< p>


表面电位


?



单位正电荷到达相


P


表面附近后,穿过


P


表面层所作的功。表面


层分子的定向排列。< /p>






?




< p>
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相


P


内所作的电功,即


?


?


?


?


?







带电荷的物质进入相


P


中,该物质需克服与相


P


内的物质 之间的化学作用


而作的化学功。



电< /p>









< p>





?


?


?


?

zF


?








(


?


?


A


)


A


?


(


?


?


B


)


B


?


?


?


ne


?


?


C


C

?


?


D


D


?


?




衡< /p>






?



2


< p>
3


单位正电荷加入到相


P




?


?


?< /p>


i


i



l


?


?


0


< p>








?


?


i


?


i


?


0



电< /p>









< p>


l


?














溶< /p>









< p>



Cu


2


?


?


2


e

< br>?


Cu











等< /p>









< p>




金属相中



?


Cu


?

< p>
?


Cu


,因


Cu


为原子不带电荷,即


Z=0


< br>?


e


?


?


e


?


F


?


M


,因电


子带单位负电荷。


< p>






?


Cu


2

< br>?


?


?


Cu

2


?


?


2


F


?


S



平< /p>






?


Cu


?


?


Cu


2


?


?

< p>
2


?


e


?


0



?


?

?


?


?


Cu


?


?


Cu


?


2


?


e


?


2< /p>


F


?


S


?


2


F


?


M

< p>
?


0



2


?


?


M


?

?


s


?


?


Cu


?


?


Cu


2


?


2


F


?< /p>


?


e


F



电极反应平衡条件:根据测量值判断研究的电极反应是否平衡或反应方向。



二、


电极电位和能斯特方程式



绝对电极电位



从上述电极反应的例子可见,


一个电极反应的平衡条件可以表示为电极材料


(


电子导体相,通常为金属


)

< br>的内电位与溶液


(


离子导体相


)


的内电位之差:



?

< br>M


?


?


s


?


?


?


?


i


i


i


nF


?< /p>


?


e


F


















< br>


?


M


?


?


S






?


M


?


S



n










< br>子




?


M


?


S


称为该电极体


系的绝对电位,


即电极材料相与溶液相两相之间的伽尔伐尼电位差。

< p>


原则上,


如果已知某一电极反应在某种条件下达 到平衡时的绝对电位的


数值,则只要测量该电极体系的绝对电位与此平衡值比较,就可判 断电极反应


是否达到平衡或进行的方向。但实际上,无论哪一个相的内电位或两个相内电


位之差的绝对值都是无法测得的。











选择一个电 极作为比较标准,


便可测量出该电极电位的相对数值,


不同电极


之间亦可进行比较,而且某一电极的电位变化也可测量出来。迄今所有电极电位


数值都是相对某一电极的,水溶液中以标准氢电极为标准











2



4


电动势的测 量




实测两个电极电位之差


E



包括


Cu/M


1



M


1


/S



S/M


2



M


2


/Cu


几个界面的内电


位之差,即


E


?


(


?


M

?


?


?


?


?


s


)


?


(< /p>


?


S


?


?


M


2


)


?

< p>
(


?


M


2


?


?


M


1

)



I






Zn


|


Zn


2


?


||


H


?


(


a


?


1


)


|


H


2


(


1


atm


),


Pt







E


?


?


(

< br>?


Zn


?


?

Zn


2


?


)


.


?


(


?


H


?


?


?


H


2


)


?


(


?


Pt


?


?

< p>
Zn


)



E





< br>相




















Zn


2

< p>
?


?


2


e


?


Zn



2

< br>H


?


?


2


e


?


H


2






?


Zn


?


?


Zn


2


?


?


?


Zn


?


?


Zn


2


?


2


F


?


?


e


(

< br>Zn


)


F


?


H


?


?


H


?


?


2


?< /p>


H


?


2


?


H


2


?


2

< p>
F


?


?


e


(


Pt


)


F

< br>


?


?


Zn


Pt


之间只有电子流动,


且金属 又是良导体,


故可认为


?


e

< p>
(


Zn


)


?


?


e


(


Pt


)


,即



?

< br>e


(


Zn


)

?


F


?


Zn


?


?


e


(


P t


)


?


F


?< /p>


Pt







?


e


(


Pt


)


?

< p>
?


e


(


Zn


)



?


A

< br>?


?


zn


?

F





E


?


o


o


?< /p>


Zn


?


RT


ln


a


Zn


?


?< /p>


Zn


2


?


2


?


2


F


?


2


?


H


?


?


?


H


2

< br>


2


F


2


?


H


?


?


?


H


2


RT


?< /p>


ln


?


Zn


2< /p>


?


?



2


F


2


F


< p>
E


o


Zn


2


?


/


Zn


?


o


o


?


Zn

< br>?


?


?


Zn

2


F




E


?


E


o


Zn


2


?


/


Zn< /p>


o


o





?


H


?

< p>
?


?


H


?


?


?


RT


ln


a


H


2


?


?


RT


ln

a


?




?


H


H


H


2< /p>


2








广

< p>








Nernst








E

< br>?


?


?


?


i


o


?


i


1


nF


?


RT


?


i


ln


a


i< /p>



?


nF


i


E


?


E


o


?


RT


ln


?


a


i


?


i



nF


i


?


通常文献和数据表中的各种电极电位数值,


除特别标明者外,

< br>一般都是相对于


标准氢电极的数值


(

见附录


1)



在实际测量时,


常采用其他参比电极以便于进行实


验,


往往 也将测得的数值换算成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数值。常用的水溶液参比电


极有甘汞电极、< /p>


银一氯化银电极、


汞一硫酸亚汞电极。


熔 盐体系尚无一致的标准电


极,


对于氯化物体系,


可选用氯电极为标准电极。



在能斯特方程中,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位,


非常稀的溶


液可假设为理想状态,不必校正活度系数。对于浓度小于


0.01mol


的溶液,可用


Debye-Huckel


方 程计算活度系数;更浓的溶液则要用经验数据。绕过活度系数的


方法之一是采用克式量电 位。例如对于电对


Fe


2+


/Fe


3+


,其能斯特方程为:



RT


?


Fe


RT


?


Fe


RT


c


Fe


o



E


?


E


o


?

ln


?


E


?


ln


?


ln


2


?


2


?


2


?


F


F


F


a


Fe


?


Fe


C


Fe



c


Fe


3


?


3


?


3


?


3


?


?


c


Fe


o


'


2


?


RT

< br>?


Fe


o


'



E


?


E


?



ln


?


E


2


?


F


?


Fe


o


3


?


3


?


RT


c


Fe



< p>
E


?


E


?


ln


2


?


< br>F


c


Fe



E


o


'






量< /p>









< p>








三节




电动势和理论分解电压





.



解< /p>


HCl




,< /p>









< p>





1


C


1


?

?


C


|


2


?


e



2


阴< /p>







1


H


?

< p>
?


e


?


H


2



2












1


1


H


?


?


C


1

< br>?


?


H


2


?


C


1


2



2


2








1







H


2

< br>?


H


?


?


e



2




2



5


电解< /p>


HCl


溶液的示意图




1


C


1


2


?


e


?


C


1


?



2


1


1


< br>池





H


2


?


Cl


2


?


HCl



2


2




反< /p>




阴极的电位高于阳极的电位,


也就是说在原电池的情况下,


阴极为正极,



极为负极。


当然要维持一个可以输出电能的氢氯原电池,


就必须分别往两个电极通


入氢气、


氯气。


电解


HCl


溶液会形成氢氯电池,


维持电解所需电压起码需大于或等


于原电池电动势


(


可逆情况下


)


< br>电解时形成的电池的电动势与外加电压方向相反故


称为


反 电动势




电池的电动势


E


等于正极的电位减去负极的电位,即


E

< p>
?


E



?


E










Nernst


< br>式




E



?


E



?


E



o


1


/


2


RT


P


Cl


2


?


ln



F


a


Cl


?


E



?


E



?


E

< br>氢


o


RT


a

H


?


?


ln


1


/


2



F


P


H


2


RT< /p>


a


H


?


?


a


Cl


?


RT


a


H


?


?

< p>
a


Cl


?


ln

< p>
1


/


2


1


/


2


?


E

o


?


ln


1


/


2


1


/


2



F


F


P


H


2


?


P


Cl


2


P


H

< p>
2


?


P


Cl


2


o


o


E

< br>?


E



?


E



?


由热力学可知



E


o


?

?


?


G


o


/


nF




2 5


℃时


H


2



Cl


2



HC l(



,a=1)


< br>?


G


o


分别为

< br>0



0



-131.17kJ·


mol


-1


, 可计算出氢氯原电池


25


℃时的标准电动势

E


?


1


.


359


V


,也可以把


o


E


求算出来。






在可逆情况下,

< br>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自由能的变化,


其绝对值与前向进行时相

等,


但符号相反。


因此,


电解盐酸 以制取氢气、


氯气,


理论所需的外加电压为

1



359


V(


标准状况


)



这就是理


论分解电压



所谓


分 解电压


乃指电解某一电解质,


使之分


解 所需的最小电压,


理论上可根据热力学数据来计算。


现再以水的 电解为例来说


明理论分解电压的计算。


用两个镍电极,


电解


20



NaOH< /p>


溶液。


阳极生成氧,


阴极


析出氢,总反应为:



1


H< /p>


2


O


(



)


?


H


2

< p>
?


O


2



2


1


/


2

p


?


p


RT


H


O


o


2


水 的理论分解电压为:


E


D


?

< p>
E


D



?


ln


2


2


F

< br>a


H


2


O


?


?


G


o






E


为标准理论分解电压,是温度函数,与


?


G


的关系为:


E


?


,电


o


D


o


o


D


解水时


n=2








25


℃时 的


?


G


o


可查 手册,其他温度较少,可下列公式计算:



?

< br>G


o


o


o


T


?


?


H


T


?


T


?


S


T



?


H


o


o


T


2


T


2


?


?

< br>H


1


?


?


T


?


C


1


p


dT



?


S< /p>


o


o


T


2


?


C


P


T

< p>
2


?


?


S


T


1


?


?

T


T


dT



1


H


2



O


2



H


2


O



C


p


(J·


mol


-1


·< /p>


K


-1


)


为:< /p>



C


P


(


H


2


)


?

< p>
27


.


70


?

< p>
3


.


39


?


10


?


3


T



C


P


(

O


2


)


?


34


.


60


?


1


.


08


?


1 0


?


3


T


?< /p>


785


.


34


/


T


2



C


P


(


H


2


O


)


?


6


.


665


?


1


.


62


?


10


?


2


T


?

< br>2


.


65


?

10


?


5


/


T


2



?


C


1


P


?


C


P


(


H


2


)


?


2


C


P


(


O


2

< br>)


?


C


P


(


H


2


O


)



H


O



?


H


o


2


298


?


?


285


.


81


kJ


?


mol


?


1



?


G


o


l


298


?


?


237


.


32


kJ


?


mo


1


?



H


2



O

< p>
2



H


2


O



S


o



S


o


298


(


H


?


1


2


)


?


13 0


.


67


J


?


mol


?


K


?


1



S


o


298


(


O


2


)


?


205


.


10


J


?


mol< /p>


?


1


?


K


?


1



S

< p>
o


298


(


H

< p>
2


O


)


?


66


.


53


J


?


mol


?


1


?


K


?


1


nF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8: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1995.html

第二章 化学反应热力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