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
诗
作品《惠崇春江晚景》的第一二句
,
其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
1
p>
)
惠崇
(亦为慧崇)
:
福建建阳僧,
宋初九僧之一,
能诗
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
、有用“晚景”
,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
注本用“晚景”
。这
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
景的写照。
(
2
p>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
“呦呦鹿鸣,食
野之蒿。
”
(
3
p>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
4
)河豚
:鱼的一种,学名“鲀”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
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
卵。
(
5
p>
)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
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
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
1
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
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
红绿掩映,
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
它
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
季节,点出了一个“早
”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
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p>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
< br>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
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
合画上风物,
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唐人
有
“花间觅路鸟先
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
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
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 br>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
抽
出了短短的嫩芽来。
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
而是诗人通过细致
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
“河
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诗
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
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2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
给人以严冬已尽、
春到
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
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
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
< br>则形式上
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
p>
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二】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
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
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
景》
,现
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
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
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
定的画面
,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
形象的语言,
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
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
表现的东西。
< br>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
他饶有风味、
虚实相间的笔墨,
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
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
思,从而使得画
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
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
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
不失其独立的
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p>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
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
当
下所得,意象
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
3